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目涡虫在河南省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0年 5月 ,作者在考察河南省淡水涡虫资源时 ,首次在鲁山县境内石人山发现多目涡虫 ,标本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 .多目涡虫在动物分类上隶属于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涡虫纲 (Turbellarin)、三肠目 (Tricladida)、扁涡虫科 (Planariidae )、多目涡虫属 (Polycelis) .该属涡虫头呈截顶状或弓形 ,耳突不显著 ,眼点 10~ 30 0个左右 ,呈八字形或弧形 ,排列于头的背部两侧 .体黑褐色或乳白色 ,咽粗长 ,位于身体后半部的前面 ,生殖孔较近尾端 .多目涡虫为冷水型窄温动物 ,生活于海拔较高和水温偏低的泉溪源头附…  相似文献   

2.
比较分析了基于形态特征和分子序列数据的三肠亚目涡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总结出现今大家公认的该亚目的系统发生关系:Tricladida是一个亚目级阶元,即三肠亚目,隶属于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序列目.该亚目下分4个次目:海栖次目、陆栖次目、沼栖次目和穴居次目,其中海栖次目是一个单系,为亚目内较原始的类群;沼栖次目是一个并系,其内的三角涡虫科和陆栖次目有最近共同祖先;陆栖次目为单系起源.三肠亚目涡虫的演化路线是由海生到淡水再到陆生,之后又有逆转现象,即个别类群(如Spathula、Romankenkius)又返回淡水生活.文中还对未来该亚目系统发育研究的焦点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相似文献   

3.
将耳突后切割去头的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分别置于16℃、18℃、20℃、22℃、24℃、26℃和28℃条件下培养,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眼点的再生情况,发现日本三角涡虫眼点再生的最适温度是22℃.通过石蜡切片对22℃培养的涡虫眼点的再生情况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涡虫去头培养第3d新生组织基部分化出视色素细胞团,随着再生进程视杯逐渐变大.  相似文献   

4.
青海玉树多目涡虫精巢组织结构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连续石蜡切片(水平切、矢状切、横切)及H.E染色方法,对青海玉树多目涡虫精巢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光学显微镜下,多目涡虫精巢的组织结构与哺乳类睾丸中曲细精管的结构类似,但也有一些差别.提示:精巢的组织结构在动物的系统演化过程中是比较保守的,通过对不同进化类群动物精巢的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也许有助于对动物系统演化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三肠目涡虫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以及这些标记基因在DNA条形码、分子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种群历史动态和系统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这些分子标记在三肠目涡虫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以及研究热点.目前,核糖体18S、28S、ITS-1与线粒体基因COI是三肠目涡虫研究中最常用的标记基因,18S,28S常与COI,ITS-1联合构建序列用于分析种间进化关系.COI,ITS-1作为DNA条形码常用于新物种分类学研究,此外还广泛用于遗传多样性、种群历史动态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淡水涡虫:分类地位、胚胎发生和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淡水涡虫作为研究发育和再生的模式动物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几年,涡虫研究走向分子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领域,这些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后生动物进化、发育和再生的共同机制.本文从淡水涡虫的分类地位、胚胎发生和再生3个方面综述了涡虫研究进展,以促进人们对这个独特动物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畸形涡虫     
涡虫(Planaria)是淡水自由生活的一类小动物,身体柔软、扁平,一般长5-20毫米,棕褐色或灰褐色,前端略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耳突,头部背面尚有两个黑色眼点,多分布于山溪、沟渠的石块下,依靠腹面纤毛的摆动,在石头的底面自由爬行.这类小动物在分类上属于扁形动物门,涡虫纲. 很早以前.人们发现这类小动物具有惊  相似文献   

8.
涡虫(Planaria,一种扁形动物)的身体结构远比人类简单,它们在长大后可分裂成多个个体.另外,涡虫全身分布着可转化成各种细胞的万能干细胞,所以,即使失去了头部或躯干也能重新长出来.虽说涡虫会因饥饿和干燥等原因而死亡,但绝不会"寿终正寝".涡虫的拉丁文意思就是"不死之身". 人类进化得远比涡虫复杂,却没有涡虫那样的万...  相似文献   

9.
由于鸟类经历了一个古老而快速的分化,且以往的分类学研究多以形态学和化石记录为基础,分类学家对其系统发育了解很少.最近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鸟类进化树上只有古颚总目和今颚总目之间的分化、鸡雁小纲和新鸟下纲的分化2个节点始终得到分子和形态证据的一致支持;分子研究支持新鸟下纲的白垩纪起源,反对化石记录支持新生代起源.但在最新的系统发育树中,大部分鸟类目之间的亲缘关系仍有待确定.今后应该增强鸟类分子进化的研究,并与形态学、古生物学研究相整合,以期完善鸟类的系统学.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三角涡虫染色体和分子分类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日本三角涡虫是国际上研究涡虫再生和发育的模式动物,三角涡虫传统的分类学基础是以其生殖解剖学特征为依据.通过核型分析和RT-PCR技术,从核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对三角涡虫的分类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和分子分类特征可以有效地辅助三角涡虫的分类.  相似文献   

11.
描记采于云南省南盘江水系野鲮亚科-新属新种.新属下唇有5个圆珠状结构呈一串念珠状与中国产野鲮亚科20余个属均不同,命名五珠鲮属Fivepearlus gen.nov..新种命名云南五珠鲮Fivepearlus yunn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2.
从武夷山的一枯枝上分离得到了一株稀有软骨霉状菌,在培养过程中发现,该株黏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只有在与一种未知的细菌共培养的状态下才能长出典型的子实体并保持菌种的活力.然而要从共培养的菌落中纯化这株黏细菌,使用常规的黏细菌纯化技术几乎是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伴生细菌进行16SrDNA菌种鉴定,再根据鉴定为施氏假单胞菌(Ps...  相似文献   

13.
多目涡虫咽部焰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多目涡虫(Polycelis wutaishanica Liu,sp.nov.)咽壁内焰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涡虫咽壁长柱状肌细胞间存在很多焰细胞;焰细胞横切可以看到两种形态结构:一种是焰细胞形成一个空腔,内含很多纤毛;另一种焰细胞形成两个偶连的空腔,内含纤毛,两个偶连的空腔通过孔窗相连,在孔窗上可见微绒毛.细胞外围伸出很多很长的突起,在肌细胞间延伸;焰细胞内存在与胞外基质和腔相通的狭长毛细管,管的起始部膨大,内有微绒毛,末端开口于焰细胞围成的腔内.因此,可以确定焰细胞有一个很大的表面积,焰细胞的结构特点反映了其除了过滤和排泄功能之外,可能还有吸收和细胞内消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The Tieshidas Group in Qimantag, a branch of the East Kunlun Mountains, was classically considered the Caledonian basement, and classified into Middle-Upper Ordovician, Upper Ordovician or simply Lower Paleozoic. The radiolarian fauna was foun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a chert block in the Tieshidas Group at Yaziquandaban (Pass) north to Ayakum Lake. They are Astroentactinia?mirousi Gourmelon, As. cf biaciculata Nazarov, Archocyrtium cf. diductum Deflandre, Ar. aff. diductum Deflandre, Deflandrellium? sp., Entactinia vulgaris Won, En. cf. additiva Foreman, En.? sp., Entactinosphaera palimbola Foreman, Pylentonema? sp., Triaenosphaera sp. and Tr.7 sp. The geological age of this radiolarian fauna is Early Carboniferous. Evidently, the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age of Tieshidas Group needs to be checked and modified. Except the Ordovician proved with the formerly discovered fossils, it also includes, at least, Lower Carboniferous rocks. There was still an oceanic basin at Qimantag during Early Carboniferous (and even a long geological time after then). Qimantag is not a Caledonian fold belt, and the Tieshidas Group is not the Caledonian basement.  相似文献   

15.
南天山伊契克巴什组生物群含有腕足、珊瑚、头足和苔藓虫动物化石,通过鉴定,其中有腕足动物Eospirifer tingia,Eospirifer sp.,Tuvaella gigantean,Nalivkinia grunewaldtiaeformis;珊瑚动物Palaeo favosites sp.,头足动物Sichuanoceras sp,和遗迹化石线形迹的Gordia属,根据化石生物群和沉积特征.作者认为该组地层时代大致应归属中志留世。从生物群生态特征来看,反映了稳定低能的正常浅海环境,说明南天山中志留世沉积海域与中国南、北海域是广泛相通的。  相似文献   

16.
记述采自太行山区的中国蜘蛛 2新种 :狼蛛科 L ycosidae豹蛛属 Pardosa的克氏豹蛛 Pardosa kronestedtisp.nov.和隐石蛛科隐石蛛属的马氏隐石蛛 Titanoeca mae sp.nov.  相似文献   

17.
对采自秦岭太白山地区黑蜈蚣衣属地农130份标本,从形态、解剖、化学及地理分布方面作了全面分析.共报道了本地区黑蜈蚣衣属地衣15种,占中国本属地衣的71.4%,其中西北地区新记录3种,秦岭太白山地区新记录6种;并将其划分为3个地理成分:世界广布1种、温带成分(包括3个分布型)12种、中国特有成分1种,另有1种难以确定其成分.  相似文献   

18.
记述1992年在四川省凉山地区进行蝗虫调查时发现的蝗虫新属彝蝗属Yiacris及新种蓝翅彝蝗Yiacris cyanipte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