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重点阐述城市轨道交通线供电系统用27.5kV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导体及屏蔽本体承受短路电流及电缆载流量两大重要电气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运行年限的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绝缘的电气和理化特性,抽取12只北京地区经过3~12年运行的10 kV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利用静电计、差热扫描量热仪等仪器对其体积电阻率、介电常数、击穿场强、水树枝及相关理化指标等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电缆绝缘性能下降初期,所有不同年限的电缆体积电阻率、相对介电常数、击穿场强、红外光谱等均在正常范围内,这些指标同运行年限关系不大,而运行10年以上的电缆介质损耗因数、熔点和结晶温度的数值明显变大。研究结果为供电企业选择评估电缆绝缘状态的方法提供实验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阐述了国内外高压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系统在运行中绝缘老化的统计情况和主要实例,对局部放电检测绝缘老化技术方法作了试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对6 kV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绝缘状态的可靠检测,基于德拜扩展模型建立了整体受潮、局部受潮、绝缘老化、含水树枝电缆的仿真模型,采用极化-去极化电流法(polarization-depolarization current,PDC)对电缆绝缘状态进行诊断,研究电缆在不同绝缘状态下PDC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电缆受潮较严重时,电压电流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关系,绝缘电阻下降速率更快;水树枝程度越深,极化去极化电流初始值越大,电缆绝缘性能越差。  相似文献   

5.
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用绝缘料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10KV交联聚乙烯的研制与开发过程,并针对配方拟定及操作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用该配方及方法生产的交联聚乙烯绝缘料,质量可靠,符合用户回工10KV交联电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结构的可靠性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可靠性理论中的应力-强度干涉模型来设计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绝缘厚度,通过考虑绝缘强度的概率分布与所承受电压分布之间的相互干涉来计算绝缘可靠度。采用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可以使所设计的国产220kV XLPE电缆绝缘厚度从27mm减薄到23mm。计算结果表明,在制造过程中,减小绝缘厚度分布的标准差可以提高电缆的可靠度。  相似文献   

7.
该实用新型涉及电力传输用铝合金电缆,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地埋穿管和大长度跨接使用的承重自滑式铝合金导体电缆。包括铝合金导体,依次套装在铝合金导体外部的绝缘层、编织层和外护层;铝合金导体为铝合金单丝经预成型处理后多股绞合紧压成型结构;绝缘层为高密度聚乙烯树脂层,密度为0.915~0.930 g/cm3,体积电阻率为1 014Ω·m;编织层为8050高抗拉芳纶,呈网状包裹在绝缘层外;外护层为自析蜡式交联聚乙烯材料层,挤包在编织层外部,厚度1.0~2.5 mm。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电缆弹性模量小,电缆外护层摩擦力小,线体柔软,达到自滑效果,便于安装敷设。  相似文献   

8.
该电缆以乙丙绝缘及交联聚乙烯绝缘,聚烯烃护套,经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产品结构尺寸和性能指标均符合企业标准Q/320400GBCJ29-1998的规定.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舰艇、地铁、高层建筑和机车车辆、石油平台、化工等领域.  相似文献   

9.
罗科  李高峰 《科技信息》2012,(21):419-420
针对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电力电缆运行过程中进水或者受潮,导致电气绝缘性能和机械性能将急剧下降,严重影响电缆使用‘寿命的问题,分析了电缆受潮后产生水树对电缆的危害及作用机理,指出施工过程中电缆可能进水的原因及防水措施,阐述了电缆进水后缓冲层充氮气辅助抽真空和芯线充氮气的除水方法及步骤。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电网普遍已采用电缆线路,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中电网线路电缆化趋势发展的越来越快。近几年,电缆也已经由原来的油纸电缆改为了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而由于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具有的不稳定性,电缆发生故障的机率也就大于油纸电缆。因为电缆一般都是深埋于地下,因此,在发生故障时,故障点的查找则是一大难题。本文将以低压电缆故障点的查找为例,对电流热效应进行试验研究,并对其在电缆故障点速查中的应用与传统查找方法在电缆故障点速查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建设》2010,(9):F0004-F0004
武汉市中南电缆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电线电缆专业生产厂家,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湖北省城乡电网建设与工程推荐企业。主要生产35kV及以下交联电力电缆、10kV与1kV架空电缆、1-5芯1kV聚氯乙烯和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聚氯乙烯固定敷设电缆(软)电线,铝绞线和钢芯铝绞线、控制电缆、电子计算机电缆、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建设》2010,(10):F0004-F0004
武汉市中南电缆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电线电缆专业生产厂家,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湖北省城乡电网建设与工程推荐企业。主要生产35kV及以下交联电力电缆、10kV与1kV架空电缆、1-5芯1kV聚氯乙烯和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聚氯乙烯固定敷设电缆(软)电线,铝绞线和钢芯铝绞线、控制电缆、电子计算机电缆、  相似文献   

13.
单导体传输线与屏蔽电缆串扰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时域BLT方程对单导体传输线和屏蔽电缆的串扰问题进行了研究。将单导体传输线和屏蔽电缆的串扰模型分解为内、外传输线系统,应用时域BLT方程对内、外传输线系统求解,分别得到屏蔽层和芯线上的电压、电流响应,内、外传输线系统通过转移阻抗联系起来。研究了不同频率正弦波激励时,同轴电缆和双芯屏蔽电缆屏蔽层和芯线终端的时域串扰响应。仿真结果表明同轴电缆和双芯屏蔽电缆芯线终端的串扰响应幅值随着激励源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接地导体密封圈替代传统绝缘橡胶密封圈,以提高现有盆式绝缘子的运行安全裕度,减少局部放电发生。仿真结果表明:无金属法兰和无屏蔽内环的盆式绝缘子在采用接地导体密封圈后,密封圈与SF_6的界面处最大电场降低了35%左右;带有金属法兰和带有部分屏蔽内环的盆式绝缘子在采用接地密封圈后,绝缘子法兰与环氧树脂浇注体间的气隙最大电场强度降低了47%左右。试验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交联聚乙烯电缆的概念出发,介绍了被广泛使用的交联聚乙烯电缆采用常规试验的局限性,同时提出了采用交流耐压试验的方法及优点,以国外的相关试验标准作为参考,建议我国尽快拿出自己的试验标准并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6.
在对绝缘介质击穿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电力电缆状态监测方法.建立了含有缺陷点的绝缘介质击穿模型,指出电缆绝缘层内部及表面存在空洞、夹杂物和隆凸不平是缺陷产生的内在因素,缺陷点处的击穿概率较大.推断电缆的水树具有分形结构,属于有限扩散凝聚生长模型.借助于含有缺陷的绝缘击穿模型,利用电力系统固有的干扰作为信号源,直接测量电缆屏蔽层的损耗电流,监测电力电缆绝缘运行状态.仿真结果表明,当绝缘介质树化时,损耗电流的分形维数大于1,分形维数可作为判定电缆绝缘状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低烟无卤变频采煤机电缆动力线芯导体采用六类镀锡软铜线结构,为多股细镀锡圆铜线股绞和复绞,并且为股绞和复绞同向的结构形式构成动力线芯导体,动力线芯绝缘是以三元乙丙胶为基料的低烟无卤橡皮紧密挤包在动力线芯导体上形成动力线芯,三根控制线芯外的屏蔽层兼做地线,缆芯外挤包内护套后进行钢丝铠装,外护套是以阻燃、耐油、耐高温、耐臭氧、耐酸碱、耐化学试剂、耐磨、防水的以三元乙丙胶为基料的低烟无卤橡皮挤包构成电缆。  相似文献   

18.
光纤低压复合电缆(OPLC)在短路条件下温度迅速升高,直接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材料、结构和工作环境是影响光缆热性能的3个重要因素,根据环境选取合适的组成材料和结构能有效改善光缆的热性能。该文在分析电缆稳定运行状态和短路故障状态温升机理的基础上,运用COMSOL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分别研究了导体和绝缘层材料、结构和风速对OPLC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OPLC光单元的位置影响光单元本身的热性能;导体为铜和铝时OPLC的热性能基本一致,绝缘材料分别为聚氯乙烯(PVC)和交联聚乙烯(XLPE)时OPLC的热性能差别很大;风速不仅影响OPLC稳态时的最高温度,还影响OPLC到达稳态所用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现场应用,对运行15年及以上和近年来新建与改造的20kV电缆网络的科学评价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探讨20kV电力电缆全寿命检测与评价意义深远,本文结合现场运行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推介了巡测、点检、精检标准控制策略下的的全寿命期望评价过程与方法,初步研判了20kV电力电缆状态检修的预期效果,为进一步建立健全该领域的实践性应用拓展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对称电缆的结构,这是有内屏蔽的电缆。两个D型屏蔽中各有两个由泡沫聚乙烯绝缘,0.9毫米铜线组成的四线组,它的传输衰耗仅略大于小同轴,但耗铜量却不及小同轴的一半。不仅可以实现单缆二线制,也能实现单缆四线制,便于模拟和数字兼容,造价极其低廉,制造简单,施工平衡容易。初期可获得420个模似话路,以后发展可得1020个模拟话路或1000个以上的数字话路,对于边远地区和省内通信是特别适合的。本文的第二部分首次导出了两个单元屏蔽间的近端串音理论计算公式。与文献的经验公式规律一致。而大村诚和小岛伸哉等所推导的理论公式却与经验公式不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