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最重大的成就之一。由于梅达沃(Medawar)等人先驱性的工作,揭示了器官移植排斥的免疫学本质,采取了HLA组织配型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移植器官的成活率。199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肾移植和骨髓移植的开创者穆拉伊(Murray)和托马斯(Thoma  相似文献   

2.
<正>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William C.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20世纪六七十年  相似文献   

3.
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世界上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由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医科大学卡罗琳学院负责评选,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的周年纪念日)举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奖以来,已经颁发  相似文献   

4.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10月6日公布了2008年度评选结果——来自法国和德国的三名科学家因发现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分享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三人分别为发现导致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德国人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以及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法国人弗郎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相似文献   

5.
遗传学领域著名的摩尔根学派学者刘易斯于199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他是第四次获此奖项的摩尔根派学者。同一学派先后四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在近百年的诺贝尔奖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为什么摩尔根学派能够多人获得科学  相似文献   

6.
科技界声音     
当年我们都太幼稚,以为发现HIV后便能迅速解决问题。当时没想过艾滋病是性传染病。没想过会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发现HIV是人生的转折点。——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相似文献   

7.
维绍斯、刘易斯、尼斯莱因-福尔哈德荣获199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卡罗琳医学院说:维绍斯、刘易斯、尼斯莱因一福尔哈德,因他们3人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重要遗传机理。他们利用果蝇做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原理而获1995年诺贝尔医...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183;诺贝尔的遗嘱设立,从1901年起,于每年的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医学院颁发,用以奖励那些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评选工作最初由卡罗林医学院的教员完成,现在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林医学院著名教授组成卡罗林医学院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  相似文献   

9.
生理学或医学奖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两名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一名英国人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基因靶  相似文献   

10.
Harald zuk Hausen教授(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 entrum,Heidelberg,Germany)在性传播性人乳头瘤病毒(HPV)和子宫颈癌方面所做的工作使其和他人分享了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20世纪70年代Hausen教授开始该领域的研究时,流行的观念认为单纯疱疹病毒是子宫颈癌的可能病因。  相似文献   

11.
用一种精确的、非入侵的方法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成像,对于医学诊断、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Lauterbur,1929-)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1933-)在用核磁共振技术拍摄不同结构的图像上获得了新的发现.这些发现导致了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获得突破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核磁共振成像(NMRI)代表了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评述了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其获得者.  相似文献   

12.
搜新吧     
《少儿科技》2011,(11):42-43
2011年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项揭晓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三大奖项于10月初尘埃落定,来自多个国家的7名科学家共享此盛誉。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生于卢森堡的法国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以及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在免疫学领域的贡献,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索尔·珀尔马特、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以及  相似文献   

13.
1987年10月12日,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的日本学者利根川进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的研究阐明了人体怎样产生千千万万不同的抗体来抵御疾病。利根川进今年48岁。他生于名古屋,1963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同年,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习,后取得博士学位。1971年,他到瑞士,在巴塞尔免疫学研究所任主任研究员。1981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系和癌研究所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至今。诺贝尔医学奖公布后,当时在场的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失野畅通过国际电话向《读卖新闻》社描述了当时的情形:当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医学奖  相似文献   

14.
百年来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中,因发明先进的仪器设备而获诺贝尔医学奖共有四次,它们是:1924年爱因托芬(荷兰)发明了心电图机;1979年科马克(美国)亨斯菲尔德(英国)发明了电脑辅助X线断层摄影(CT);1980年内尔(德国)萨克曼(德国)发明了应用膜片钳技术;2003年比德.曼斯菲尔德(英国)和保罗.劳特布尔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与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从多方面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1]。  相似文献   

15.
用一种精确的、非入侵的方法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成像,对于医学诊断、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Lauterbur,1929-)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Mansfield,1933-)在用核磁共振技术拍摄不同结构的图像上获得了新的发现。这些发现导致了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获得突破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核磁共振成像(NMRI)代表了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评述了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其获得者。  相似文献   

16.
 2011年9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将临床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其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突出贡献。Strauss在介绍屠呦呦获拉斯克奖事迹时曾概括评述:“她首创了造福千万人的抗疟治疗的新探索,今后还会长久有益于人类社会。她应用现代科技并严格汲取中医师5000年提供的经验,对21世纪做出了卓越贡献。”[1]获得该奖,令人对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拭目以待。时隔3载,不负众望,屠呦呦终于摘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桂冠。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关注和认可。  相似文献   

17.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约翰·奥基夫(John O Keefe)、迈-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三人。他们发现了大脑里的“定位系统”,即“GPS”系统。  相似文献   

18.
<正>屠呦呦领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2月10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取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来自瑞典王室、政府内阁、诺贝尔评奖机构、各国驻瑞使团和社会各界人士1500多人出席颁奖典礼。图为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2015年诺贝尔生理  相似文献   

19.
百年来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中,因发明先进的仪器设备而获诺贝尔医学奖共有四次,它们是:1924年爱因托芬(荷兰)发明了心电图机;1979年科马克(美国)亨斯菲尔德(英国)发明了电脑辅助X线断层摄影(CT);1980年内尔(德国)萨克曼(德国)发明了应用膜片钳技术;2003年比德·曼斯菲尔德(英国)和保罗·劳特布尔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与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从多方面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1].  相似文献   

20.
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谱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领域是物理学.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Yukawa Hideki)干1949年园提出介子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日本科学家先后多次获诺贝尔物理奖,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在8年中5次获得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以及医学生理学奖的诺贝尔科学奖,在自然科学领域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2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