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石墨纤维表面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分析其表面微观结构对物理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石墨纤维呈圆柱形,表面较光滑,结构较均匀,缺陷较少,单丝直径约为14~20 μm,纯度约为97.69 at%;石墨纤维具有类石墨结构,石墨微晶的层间距、晶粒尺寸和石墨化度分别为0.3402 nm、14.5 nm、44.19 %,拉曼光谱R值为1.2;石墨纤维含有较丰富的微孔结构,总比表面积、微孔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微孔体积、平均孔径和微孔孔径分别为537.02 m2/g、535.02 m2/g、0.2430 cm3/g、0.2368 cm3/g、1.8100 nm、1.1702 nm,是一种有工业前景的吸附材料;石墨纤维的物理吸附性能与其表面处理、晶体结构、表面结构和孔隙结构等有关,主要由微孔决定,是可以被用作于储氢的碳材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开发舒适型的服装面料,必须深入研究新型纤维材料的性能,本文就Cooldry纤维的分子组成、形态结构、强伸性能进行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3.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向同性沥青基石墨纤维中的夹杂物,大多数夹杂物呈鞋形、椭圆形、圆形或纺锤形。所观察到的夹杂物部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而这种结构是由夹杂物内部的片状石墨晶体平行堆叠形成的。这些片状石墨在取向上都与纤维轴相垂直。在夹杂物内部还发现了垂直于纤维轴的裂纹。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和分析石墨纤维表面与孔隙的结构和分形性质,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全自动物理吸附分析仪对其进行测试与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纤维以圆柱状存在,直径约为12~18 μm,表面较光滑,缺陷较少,有利于气体吸附;石墨纤维碳的质量分数约为95.86 %,还含有少量的N、H、O、S和微量的Ca、Fe、Mg、Si、Al等元素,生产过程中留下的孔道不多;石墨纤维的比表面积较大,其微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97.98 %,平均孔径在微孔区域,且孔径分布较窄,包含大量0.84 nm左右和少量1.21 nm左右的微孔,较丰富的微孔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石墨纤维的表面与孔隙具有较好的分形特性,分形维数分别为2.11和2.99,是一种有工业前景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和分析石墨纤维表面与孔隙的结构和分形性质,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全自动物理吸附分析仪对其进行测试与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纤维以圆柱状存在,直径约为12~18μm,表面较光滑,缺陷较少,有利于气体吸附;石墨纤维碳的质量分数约为95.86%,还含有少量的N、H、O、S和微量的Ca、Fe、Mg、Si、Al等元素,生产过程中留下的孔道不多;石墨纤维的比表面积较大,其微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97.98%,平均孔径在微孔区域,且孔径分布较窄,包含大量0.84nm左右和少量1.21nm左右的微孔,较丰富的微孔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石墨纤维的表面与孔隙具有较好的分形特性,分形维数分别为2.11和2.99,是一种有工业前景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6.
竹原纤维表面摩擦性能的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了竹原纤维与金属辊、橡胶辊、纤维辊之间的动、静摩擦系数,并与苎麻纤维、棉纤维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认为竹原纤维的表面摩擦系数与苎麻纤维相近,三种纤维的混纺效果优劣排列顺序为:苎麻与竹原纤维>苎麻与棉纤维>竹原纤维与棉纤维。  相似文献   

7.
石墨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界面结合。文中以电子能量损失谱的广延精细结构分析法,研究了石墨纤维和铝基体间的物理结合;以电子能量损失谱的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法证明了石墨纤维和铝基体间由于碳原子的扩散而形成的扩散结合。同时还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形貌观测、电子衍射分析和高分辨电子显微术研究了界面反应产物的形貌和分布,并探讨了复合工艺参数对界面结合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8.
纤维混凝土动态性能的测试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实验依设计方案将纤维、混凝土和聚合物添加剂复合制成试验用纤维混凝土梁,测量梁自由振动时上下表面各测点的动态应变.然后通过动态应变测试分析系统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试件的动态力学性能,为设计减振降噪的混凝土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用光导纤维和热电偶2种方法分别测得5种石墨管温度分布曲线,通过比较得到1种有近似时间及空间等温性的双管,它具有高灵敏度及强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本地丰富的钇基重稀土合金处理铁水,探讨高温条件下灰铸铁、蠕墨铸铁和球墨铸铁的石墨组织和力学性能,同时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推导出它们的线性膨胀系数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高温下三种铸铁的断裂破坏特性分别为解理断裂、准解理断裂和韧窝断裂.同时证实了球墨铸铁具有比灰铸铁和蠕墨铸铁高得多的高温抗拉强度;蠕墨铸铁具有较优良的综合高温耐热性能,尤其是伸长百分率和耐热疲劳性要大大优于灰铸铁;球墨铸铁和蠕墨铸铁相变前的线性膨胀系数比灰铸铁低而且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它们具有比灰铸铁低得多的相变收缩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冷等离子处理的碳纤维复合多并苯材料。实验表明:以冷等离子处理的碳纤维复合多并苯,不仅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而且还具有较好的电性能。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冷等离子处理是改善和提高碳纤维与多并苯复合材料性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A/D转换器对热电偶温差电动势进行采样,经单片机数据处理后由LED显示的方法,将单片机应用于热电偶浊差电动势的数据检测系统中,对电位差计测温差电动势实验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实现了实验数据的自动检测,并减小了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13.
1分析测试技术离不开分析仪器 分析测试数据是否可靠,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分析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例如:目前在分析仪器中使用最多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S),它是根据比耳定律设计制造的基础分析仪器.用它来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测试时,测得的光度准确度(Photometric accuracy-以下简称PA),主要取决于仪器的杂散光[1](SL)、噪声[2](N)、光谱带宽(SBW)、基线平直度(BF)等主要技术指标.笔者的研究表明[1]:如果某试样的吸光度值为0.5Abs,要求分析测试数据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时,则所用的UV/VISS的SL必须在0.4%以下、N[2]必须在0.005Abs以下否则,不可能得到合格的分析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聚氨酯水分散体及其胶膜的性质和结构特征,测定了分散质的粒径大小及分布、涂膜材料红外光谱(IR)及热行为(DSC)等特征.研究表明,合成体系为胶体分散状态,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但胶膜耐水性、耐碱性有待提高;涂膜材料结构中存在着氢键行为和部分有序区域,并且聚氨酯的软、硬链段处于一定的微相分离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与常规储层相比,裂缝的存在致使裂缝性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如何全面、准确地定量描述裂缝网络成为细致刻画这类储集层的关键。合理整合相关裂缝信息数据,运用最优概率分布函数对裂缝属性特征进行统计和空间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研究目的,选择最佳理论模型是裂缝性储层建模的基本思想。依据这一原则对裂缝性储层随机模拟的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1) 非线性分析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减小不同数据源、不同尺度数据整合所产生的误差,综合分析的裂缝数据较为理想;(2) 运用圆周统计、人工智能分析裂缝属性能够获得较为合理的结论;(3) 复合模型既能表现裂缝离散性特征,又能体现裂缝聚类的连续性效果,能较好地表征裂缝性储层特点。但裂缝发育的复杂性决定了裂缝储层建模还需综合不同学科、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复变量Gamma函数计算方法以及复Gamma函数的解析性质,得到复变量Gamma函数的积分在复平面内沿直线和简单曲线从原点至无穷远点情况下的积分结果,以及在右半平面内复Gamma函数的解析性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微机控制泵阀动静态特性测试及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配置、软件编程和接口技术,其理论和实践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几种不同的粉末冶金工艺分别制得了短碳纤维增强Cu-10Sn合金(C/Cu-10sn)复合轴承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有特殊的工艺要求,复合材料的性能强烈依赖于其制造工艺,制造工艺不仅影响复合材料的孔隙率,还影响碳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分布及其与基体的结合状态.试验结果还表明,碳纤维含量对C/Cu-10Sn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也与制造工艺有关.  相似文献   

19.
SIMOX材料结构,电特性及杂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扩展电阻(SRP),二次离子质谱(SIMS)等方法,测量了SIMOX样品的各层结构、电特性和杂质分布。讨论了不同方法的测量,说明了SIMOX材料顶部硅层的扩展缺陷和杂质的施主作用。用制作适合器件需要的SOI材料,必须控制工艺过程中顶部硅层的杂质污染和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前,如何选择良好的除尘设备处理纺织生产中的纤维性粉尘,已引起各方面的极大重视。本文针对此问题,分析测定了从西德LTG公司引进的旋风除尘器的结构特点和除尘性能,以供选用LTG旋风除尘器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