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爱更多地温润在平凡的日子里。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的主题就是“爱的教育”。霍懋征老师从教六十年深刻感悟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邹有云老师提出,“让爱的阳光照亮深山”;黄静华老师“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盘振玉老师“用大山一样的情怀,让爱在大瑶山中不断延伸”;  相似文献   

2.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教师们都已能倒背如流了,尤其是在“以生为本”为核心理念的新课改的今天,许多教师都在思索、实践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老师的“爱”却喋喋不休,在此枚举二三事,以求共省;  相似文献   

3.
张骏 《科技信息》2012,(35):247-247
家庭系统排列研究的核心是爱的研究;系统排列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系统排列的重点是:一个深入洞见: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都是源于“爱”;两种表达方式:盲目和觉悟,盲目成纠缠,觉悟能化解;三个爱的序列:整体、平衡、次序。将问题背后的“盲目的爱’’呈现,然后打破这些意识中自动化的“纠缠”模式,转化成“觉悟的爱”,建设性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爱的魅力     
沈益亮 《奇闻怪事》2006,(10):31-31
有这样一则寓言:“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她们到家里做客,天使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位只能去一位,你回家商量一下,看选中我们中间的哪一位?”母亲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哪一位是‘爱’?请进屋吧。”“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奇怪的是另外两位也跟了进去,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我们历来都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我们‘智慧’和‘成功’。”有爱就有了一切。在童话中如此,在教育中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萧易 《世界博览》2011,(20):68-69
“宅”可能是一种病。自闭症发病率超过1%,但不是每个自闭症患者都能成为“雨人”一样的天才。  相似文献   

6.
我曾读过高尔基的一段话:“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么多年以来,这句话时常警醒我:记着,你是教师,要珍惜自己的岗位;给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的意义就在于奉献。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为人师者,应当爱满天下。”这句话时常给我鼓励:加油,只要爱你的学生,你会在无意与不经意中品尝世间最纯真、最甜蜜的愉快。这句话也时常给我信心:好棒!我的学生喜欢我,我的家长包容我,我的职业需要我。这句话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性格复杂:其中有“光明的天使”、“美丽的太阳”:也有试图解除“女性的柔弱”的女强人;有惩恶扬善,以爱化恨,化丑为美,化祸为福的爱的使者;也有被情欲、权欲模糊了眼睛而乱伦、而发疯的人性扭曲、人格分裂者。然而,无论哪一类型的女性,无一例外部是“弱者”。这也许就是莎士比亚对女性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8.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每一位教师都深知的道理,已从事教书十二个年头的我,深深地体会到"爱一个人就等于塑造一个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树立的信条是:"既不娇宠春风得意的学生,也不怠慢暂时落后的学生”。以“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来看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从不厌弃,而是耐心地帮助,循循善诱;对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无限的关爱,甚至解囊相助;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给予他们感情上的温暖,使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  相似文献   

9.
一、“文”与“质”的定性大家都承认“文”与“质”的重要,但在整个美学史的逻辑发展框架中,它到底处于怎样一个位置,尚未有人说清。目前的研究尚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把“文”与“质”与同期产生的其它范畴(美、善、五色、五音等)割裂开来,孤立地研究“文”与“质”;二、只对“文”与“质”进行字源学的追本溯源和宅面概念的资料整理,而无视其产生的现实背景;三、将“义”与“质”与同期产生的其‘已范畴混为一谈,看不到它独特的理论意义;四、把后期文质论与先秦文质论很为一谈,削弱了“义”与“质”在美学史源头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尊师、爱生、崇术、重教”的大学办学理念是对大学中基本人群关系(教师与学生)和基本工作关系(教学与科研)要求的反映。“尊师”,就是要尊重与依靠教师;“爱生”,就是要关爱和激励学生;“崇术”,就是要崇尚并发展学术;“重教”,就是要重视并促进教学。“尊师、爱生、崇术、重教”只是对大学办学理念的一种尝试性表述。  相似文献   

11.
感知世界的肉体感官媒介正在被网络媒介所取代,网络对外部世界的中介化程度越来越强;极端情况下客观现实的真假问题,也需要符号来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被悄悄置换为“网络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网络中介压迫之下,身体直接感知世界的方式渐渐弱化,发展到最后,人类甚至可能拒绝接触客观现实,在“宅”中以网络为媒介作用于人的快乐脑区,直接寻找生存的“终极幸福”。  相似文献   

12.
现行的“一户一宅”政策对传统村落并不具有普适性,受此政策约束,许多村民采取“拆旧建新”的方式改善居住环境,致使大量传统民居遭到“建设性破坏”. 以武夷山城村为例,提出了“一户二宅”政策的建议,分析“一户二宅”政策在传统村落中的适宜性,从宏观(新居民点选址)、中观(实施的策略矩阵)和微观(传统民居改造)3个层面探讨“一户二宅”政策实施的途径. 将户宅政策的调整、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规划设计进行综合研究,以使成果更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由于没有自主能力,只能依靠男人,依赖婚姻,她们把爱情或者婚姻看成了生命的全部。为了获得男性的爱,女性实施“色诱”,而结果或许诱惑了男人的同时,也诱惑了自己的先天性缺陷;最终陷入了一种“戒惑”,一种被男人或自己抛弃的“绝对”宿命。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句教育格言:“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予毁坏一个学生。”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离开爱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应当把师爱融入每个学生的心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严格要求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从中感受教师对他们的爱,学生在爱的抚慰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刘青  李燕雯 《当代地方科技》2012,(19):106-106,118
宅人起源于日本的动漫文化,随着网络的发展其内涵也相应得发生了变化。社会、家庭、个人的因素都对宅人的产生存在影响。宅人有着这个群体独特的消费行为习惯。其不可忽视的购买力也启示我们对宅人营销模式探索的重要意义。本综述就围绕宅人群体定义以及其消费方式展开,旨在挖掘其中的新机会,对更精准的个性营销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小说《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在性格上都具有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烙印。希斯克里夫的冷酷、残暴但对凯塞琳的执着的爱,凯塞琳在“自我”与“超我”之间抉择的困惑以及第二代哈里顿与凯茜的特征都体现了小说背景时代人生的扭曲与挣扎。人物性格突出了“爱”与“恨”的关系,恨是爱的异化,爱是恨的复归,同时也向人们揭示了人间爱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9.
《少儿科技》2009,(6):42-42
我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但有一个毛病——爱破坏东西。连最好的朋友宁宁有时都忍不住说;“你的破坏功力,真不是一般的强啊!”  相似文献   

20.
《小团圆》详述了四个弗洛伊德式的梦,分别是“大太阳里微笑的脸”“没有树干的棕榈树”“有裂纹的小橱”“松林间的小木屋”,由此串联出九莉的感情之路,即爱的确定-爱的屈服-爱的伤痛-爱的终结,她逐步认清爱的现实,并最终完成对自己的精神疗伤。梦境叙述也使得《小团圆》获得新的艺术价值,张爱玲在创作中展示出潜意识的精神作用,成功地解析了九莉之情感态度,描绘出一位女性心理和生理成长成熟的曲折历程,也在一定层面上呈现了张爱玲的内在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