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进一步降低猪场示范工程排放废水中COD和氨氮的浓度,本试验尝试以葡萄糖配水模拟猪场废水,在同一个UASB反应器内实现同步的厌氧氨氧化、甲烷化和反硝化反应,以达到同时除碳脱氮的目的。结果表明,接种不同活性污泥于同一个UASB反应器内,经过约48 d反应器启动成功。在完成启动的反应器中添加亚硝酸盐氮和氨氮,使pH维持在7.3~8.3,温度、进水流量、回流量和水力停留时间等均与启动阶段保持一致,可逐步实现同步厌氧氨氧化和甲烷化反硝化。此阶段进水CODCr为500 mg/L,CODCr去除率在80%~90%之间,NO2-N去除率接近100%,氨氮去除率较低且处在波动状态。但是适当降低进水中有机物浓度,可在同时存在亚硝酸盐氮和氨氮的情况下提高厌氧氨氧化菌的竞争能力。当仅降低进水CODCr浓度(由500mg/L降至100 mg/L)时,氨氮去除率能缓慢升至30%以上。  相似文献   

2.
采用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不同进水碱度对DMBR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反应器运行过程中运行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碱度为25~510mg·L-1时,碱度对出水CODCr影响不大,去除率达到92.46%;进水碱度充足(224~510mg·L-1)时,出水NH+4-N去除率在98%以上;当进水碱度不足时,NH+4-N去除率下降,DMBR出水pH值的变化滞后于碱度的变化;当碱度在330~510mg·L-1范围内时,动态膜通量约为23L·(m2·h)-1,DMBR的运行周期可达39d,反冲洗后膜通量恢复率为100%.反应器内的胞外聚合物随着进水碱度的下降而升高,DMBR反冲洗周期缩短,膜污染趋势加重,当进水碱度下降到130mg·L-1时,反冲洗周期下降到10d.  相似文献   

3.
在低基质质量浓度条件下,对海绵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和颗粒污泥反应器进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NH4+-N和NO2--N质量浓度分别为(17.03±2.16)mg/L和(19.17±2.33)mg/L时,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脱氮性能明显优于海绵填料生物膜反应器的脱氮性能;保持对NH4+-N和NO2--N的平均去除率为90%以上时,通过缩短水力停留时间,颗粒污泥反应器容积氮去除速率可达3.55 kg.N/(m3·d),而海绵填料生物膜反应器仅为0.94 kg·N/(m3·d);进水中NO2--N与NH4+-N的质量浓度比能影响反应器的化学计量关系。  相似文献   

4.
内支撑结构MBR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新型内支撑结构板式MBR对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处理,并分别对CODCr,氨氮以及出水色度等处理效果进行了评价.为保证MBR正常运行,系统采用UASB作为预处理手段.当UASB出水CODCr和NH4+-N分别为1000~2000mg/L和50~300mg/L时,MBR最终出水CODCr和NH4+-N分别为87.8~309.6mg/L和8~38.4mg/L,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6.41%和90.11%,处理效果良好.同时针对MBR出水色度的去除,试验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可以有效地去除出水的色度.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复合式生物反应器处理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的启动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启动时间较短,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当进水质量浓度COD为810mg/L~1210mg/L,NH3-N为31mg/L~82mg/L,SS为310mg/L~572mg/L时,其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70%、50%和85%以上,系统运行呈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处理模拟猪场废水,采用聚酯海绵作为填料,好氧阶段DO值控制在3~7 mg/L,逐步提升水力负荷,经过75d的连续实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2 000 mg/L,NH4+—N为480 mg/L时,COD去除率可达60%~90%,NH4+—N去除率为25%~50%.SBBR反应器对废水COD去除率较高,氨氮去除效果较低,具有一定的处理猪场废水的能力.填料的种类和反应器的设计也是影响氨氮去除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畜禽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畜禽废水,分别对COD、NH4 -N、NO2--N、NO3--N的去除效果和对膜通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8h,进水COD浓度为600mg/L,NH4 -N浓度为40mg/L的条件下,出水COD、NH4 -N的浓度分别为46.6和4.8mg/L。NO2--N和NO3--N的去除率也可达90%以上。并且好氧颗粒污泥的加入减缓了膜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高浓度硫酸盐废水厌氧生物脱硫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单相上流式污泥床(UASB)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硫酸盐废水启动条件和稳定运行的全过程。利用人工配水成功启动和稳定运行的UASB反应器在硫酸盐容积负荷1.8kg.(m3.d)-1,COD容积负荷5.0kg.(m3.d)-1时相应的硫酸盐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5%左右和35%左右。温度低于20℃或者硫化物浓度高于300mg/L时都会抑制硫酸盐还原,导致硫酸盐和COD去除率降低。温度高于20℃或者硫化物浓度低于300mg/L时,硫酸盐去除率可以保持稳定在90%以上。反应器功能微生物驯化富集成功后,可以保持稳定的硫酸盐和COD去除率,提高进水负荷对其影响不大,能短时间内提高到较高的进水负荷。合理的对反应器进行气体吹脱可以有效脱除废水中游离的H2S降低硫化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硫酸盐去除率和COD去除率。  相似文献   

9.
低浓度氨氮污水厌氧氨氧化影响因素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城市污水氨氮浓度低、碳源不足的特征及处理出水难以达标的情况,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研究低浓度氨氮条件下厌氧氨氧化反应途径及其影响因素.采用自配进水.经过5个月的厌氧运行,成功启动了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在稳定运行期,NH4 -N平均去除率这94.5%;NO2--N平均去除率达97.4%.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H值、温度及化学需氧量(COD)对厌氧氨氧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并确定各因素的最佳控制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在低质量浓度氨氮(NH4 -N~12 mg/L)条件下,厌氧氨氧化反应pH值为7.5~8.0、温度为30~35℃、COD为0~50 mg/L时反应达到最佳状态,为我国低浓度氨氮城市污水的生物脱氮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A/O-MBBR工艺处理制革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A/O-MBBR工艺对制革废水的进一步处理,考察了废水的有机物处理效果及氨氮(NH3-N)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填料填充比例为60%时,有机物的处理效果:随着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延长,COD去除率增加,当HRT达12 h时COD去除率达到92%;在HRT为12h时,随着进水COD质量浓度增加,COD去除率增加,在400 mg.L-1时达到95%,之后随COD质量浓度的继续增大其去除率有所下降。氨氮的处理效果:随着HRT的逐渐增大,氨氮质量浓度不断降低,在HRT为12 h时,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小于1.5 mg.L-1;氨氮去除率随进水COD质量浓度变大呈上升趋势,COD质量浓度在400 mg.L-1时氨氮去除率达到98%。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D-(缬)噻唑氨基酸、L-异亮氨酸、L-丝氨酸、1-苏氨酸出发合成了PatellamideA类似物环肽(1)。D-(缬)噻唑氨基酸由D-缬氨酸和L-半胱氨酸按亚胺酯法合成。丝氨酸噁唑啉(11)由三苯基膦法合成,苏氮酸噁唑啉(17)由亚胺酯法合成。11和17去保护基后经DCC/HOBT法转变为线性肽(19a),19a用五氟苯酯法环化得得1.1和其丝氨酸噁唑啉的开环产物环肽都具有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2.
Co/TiO2粒子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掺杂Co2+的纳米TiO2,并用XRD和TEM进行了分析和表征.以汞灯为光源,通过对罗丹明B的降解反应,考察了Co2+/TiO2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Co2+的掺杂减小了TiO2颗粒的粒径,提高了TiO2的光催化活性,Co2+惨杂量为1.0%时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另外,本文还研究了催化剂投加量对罗丹明B光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矿渣水泥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矿渣、水泥粉磨成不同细度,以不同掺量、细度的矿粉与水泥相配伍,探讨其与矿渣水泥强度(以活性指数 表示)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矿渣低掺量(质量分数25%)时,矿渣水泥早期(7d)胶砂活性指数与矿渣水泥总体细度、 水泥与矿渣的细度差均有关,即细度差愈大,总体细度愈粗,活性指数愈高;当矿渣掺量(质量分数)大于50%,细度 差与早期活性有更大的关联性———细度差愈大,活性指数愈高.矿渣水泥后期(28d)胶砂活性则与矿渣水泥总体细 度的关联性很大,细度愈细,活性愈高;而水泥与矿渣的细度愈接近,活性愈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保持步态识别的优势,克服单一生物特征识别的不足,提高远距离的身份识别率,提出了一种步态与侧面人脸在特征层上融合识别方法.首先利用二向图像矩阵主成分分析,对步态能量图和侧面人脸图分别进行特征提取与降维处理,得到初始特征矩阵,并将得到的初始特征矩阵进行矢量化、特征组合,获得组合特征向量.然后利用多重判别分析法对组合特征向量进行特征融合,获得步态与人脸的融合特征向量,最后采用最近邻法进行身份识别.利用CASIA Dataset B步态数据库对上述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身份识别的正确率,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多生物特征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ARMA模型对恒生指数(HSI)的走势进行研究,并用Eviews软件对其预测分析,得出恒生指数(HSI)走势变化的预测误差.  相似文献   

16.
系统研究了过氧化氢(H2O2)影响铁负载膨润土吸附铀(Ⅵ)的效果与机理.通过改变pH、H2O2浓度、初始U(Ⅵ)浓度,探讨了加入H2O2的条件下铁负载膨润土对U(Ⅵ)的吸附过程,并采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等对吸附U(Ⅵ)前后的铁负载膨润土进行了表征.试验结果表明,溶液初始pH为3~6时,H2O2能使铁负载膨润土对U(Ⅵ)的吸附率达到98%以上;H2O2浓度对反应平衡时的吸附性能影响不大;随着U(Ⅵ)浓度的增大,H2O2对铁负载膨润土吸附U(Ⅵ)的促进作用也随之增强,U(Ⅵ)浓度为0.64 mmol/L时,吸附量从1.74 mmol/g(铁负载膨润土)增至3.13 mmol/g(H2O2和铁负载膨润土的复合体系).  相似文献   

17.
双元素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浸渍法、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了双元素钕和铁掺杂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考察了它们对光降解亚甲基蓝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可用假一级动力学方程表示.以一定比例掺杂钕、铁离子可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尤其是在自然光下TiO2的光催化活性.在一定比例钕、铁掺杂后,共沉淀法制备的掺杂型TiO2的光催化活性接近于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掺杂型TiO2.  相似文献   

18.
乌三颗粒抗肺癌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乌三颗粒抗肿瘤作用.方法 (1)采用药效学体内实验及体外细胞培养实验相结合,观察了本方药在体内对小鼠移植性Lewis肺癌抑制率的影响和在体外3H-TdR掺入对人巨细胞肺癌株(A-2)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2)观察了本方药对PHA诱导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结果乌三颗粒在8.1~16.2 g/kg的剂量下,体内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40%~57%,与对照组比较P<0.05.在体外0.5~8 mg/ml的剂量,对人巨细胞肺癌株(A-2)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抑制作用(P<0.01);同时能显著提高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0.01).结论乌三颗粒对体内、外肺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能增强小鼠免疫功能.这为扶正化瘀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电化学方法制备以金属钛为基体的聚苯胺载铂电极(Pt/PAn/Ti),并通过扫描电镜和循环伏安法对该电极进行表征.通过研究甲醛在该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考察该电极对甲醛的电催化氧化活性.结果表明:Pt/PAn/Ti电极对甲醛的电催化氧化作用与铂的沉积量有关;PAn的存在使得铂微粒分散程度更好,有效面积更大,与相同铂沉积量的Pt/Ti电极相比,甲醛在其上的正向扫描峰电流密度增加2.3倍,氧化峰电位负移40mV,反向扫描氧化峰电流密度增加5倍,氧化峰电位负移30mV;甲醛在Pt/PAn/Ti电极上正向扫描出现的氧化峰由液相传质过程控制,负向扫描的氧化峰由吸附行为控制.  相似文献   

20.
Fabrication of metal nanoclusters on graphene grown on Ru(0001 )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Monolayer graphene was epitaxially grown on Ru(0001) through exposure of the Ru(0001) to ethylene at room temperature followed by annealing in ultrahigh vacuum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The resulting graphene structures were studied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M),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ultraviolet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UPS). The graphene/Ru(0001) surface was used as a periodic template for growth of metal nanoclusters. Highly dispersed Pt clusters with well controlled siz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were fabricated on the sur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