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产出一系列规模大、品位富、易开采的红土型镍矿床。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金属镍资源需求与日俱增,国内众多地勘单位和企业陆续进入印尼苏拉威西岛开展红土型镍矿的勘查与开发工作。该文以东南苏拉威西省科拉卡县Pomalaa IUP159矿床为例,分析该类矿床的风化壳垂向分带特征。研究发现红土风化壳自上而下可划分为褐铁矿层、腐岩层和基岩层三大层,Ni矿化主要发生在腐岩层的上部,并提出找矿的风化壳标志、岩性标志和地形地貌标志,对该类矿床的勘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崔进寿 《甘肃科技》2010,26(4):71-74,24
岩浆硫化物型镍矿是我国重要的镍矿床工业类型,而全球的情况不是如此。处在东天山成矿带东段的甘肃省北山地区,具有良好的铜镍矿成矿条件。从成矿地质背景入手,研究总结了黑山铜镍矿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结果表明,该矿床与我国知名的金川Cu-Ni-PGE矿床的成因相同,属于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类型。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3.
从褐铁型红土镍矿中提取有价元素,对我国镍、铁、钴等战略金属资源供给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其镍含量低、元素赋存状态复杂,一直作为“呆矿”堆存。硫酸加压浸出工艺是目前处理该矿的主流工艺,但还存在浸出渣难以处置、高压釜易结垢等问题。因此,亟待一种新工艺能够从根本上避免硫酸法所面临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褐铁型红土镍矿湿法处理工艺研究进展,并特别介绍了非常规湿法介质处理方法,如硝酸加压浸出、硝酸常压浸出、盐酸浸出工艺,以期为红土镍矿技术研究和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镁高硅型中低品位红土镍矿,采用煤基自还原-细磨-磁选工艺制备镍铁粉,研究了内配碳比对红土镍矿中铁、镍氧化物自还原的影响,CaF_2对红土镍矿自还原过程中氧化物的还原、金属相的析出及聚集长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CaF_2作用下通过降低内配碳比可抑制氧化铁的还原,从而获得镍品位较高的镍铁粉,但相应牺牲镍的回收率;CaF_2能与红土镍矿中高熔点的硅酸盐脉石通过固相反应生成低熔点的透闪石(Ca_2Mg_5(Si_4O_(11))_2F_2),使硅酸盐矿物结构由岛状转变为链状,提高硅酸盐矿物反应活性,促进镍、铁氧化物的还原;通过降低红土镍矿脉石相的熔化性温度,CaF_2能明显强化红土镍矿自还原过程中金属相的析出、聚集和长大,促进镍铁与脉石的有效分离,从而大幅度提高镍铁粉中镍和铁的品位及金属元素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5.
主要探讨了常压下盐酸对蛇纹石型红土镍矿进行浸出的工艺条件。考察了酸矿比、液固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蛇纹石型红土镍矿浸出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酸矿比为2.5∶1、液固比为5∶1、反应时间为0.5 h、反应温度为100℃。在此条件下镍、钴、铁浸出率分别为100%、100%和90%。  相似文献   

6.
红土镍矿微波水热法浸提镍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波水热盐酸浸出方法对腐泥土型红土镍矿提取镍钴进行了研究,详细探讨了焙烧预处理、微波水热浸出温度和浸出时间对镍钴浸出率的影响.对于300℃焙烧预处理后的红土镍矿,微波水热温度为50℃,浸出时间为1 h时,镍的浸出率高达93.65%,钴的浸出率为87.86%.红土镍矿的微波水热浸出体系与普通水热浸出体系相比,镍和钴的浸出效果更好.研究表明,扩散过程是镍、钴浸出过程的主要限制环节.  相似文献   

7.
根据野外实际地质资料及室内工作,对几内亚某红土型铝土矿的产出条件、含矿岩系、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因素等进行分析与归纳。认为该红土型铝土矿是浅成基性侵入岩在各种物理化学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长期红土化作用而形成,属于风化残积矿床。指出了成矿有利部位,对以后找此类型矿床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低铬铁矿对红土镍矿湿法冶炼设备的磨蚀,对红土镍矿原矿进行系统的工艺矿物学表征,提出"粗细分级—螺旋溜槽—摇床—磁选"工艺对红土镍矿中的铬铁矿进行富集分离,降低红土镍矿原矿中铬铁矿的含量并获取部分品质合格的铬精矿。研究结果表明:红土镍矿中的铬主要富集在0.058~1.500 mm粒级中,赋存物相为铬铁矿和褐铁矿,分别占比54.51%和44.04%;Ni不存在独立矿物相,95.95%的镍赋存于褐铁矿中。"粗细分级—螺旋溜槽—摇床—磁选"工艺能够将送入冶炼的红土镍矿Cr_2O_3品位由原矿的2.24%降低至1.27%,去除率达43.30%,能够有效降低铬铁矿对红土镍矿冶炼设备的磨蚀;同时,该工艺还能获得Cr_2O_3品位为36.19%,回收率32.07%,铬铁比为2.51的铬精矿。  相似文献   

9.
专题一矿产资源高效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 1.红土镍矿回转窑直接还原粒铁技术 研究目标:以红土镍矿为研究对象,开发回转窑直接还原含镍粒铁技术。通过开发矿石表面预处理技术、增加低廉添加剂和改变物料配比调整渣型等手段,在降低烟尘率、解决炉料粘结结圈和加速镍铁合金颗粒团聚等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达到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和能耗的目标,实现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研究和工程应用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石油焦作为工业固体废物,其堆积和储存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对石油焦在低品位红土镍矿与赤泥共还原过程中用作还原剂的可行性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石油焦用量、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等对红土镍矿与赤泥共还原过程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为石油焦用量20wt%、焙烧温度1250°C、焙烧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可以获得镍品位1.96wt%、铁品位85.76wt%、镍回收率97.83wt%、铁回收率96.81wt%的镍铁产品。扫描电镜和能谱(SEM–EDS)分析结果表明,红土镍矿与赤泥共还原过程中镍和铁主要以镍铁颗粒的形式存在,镍铁颗粒分布均匀且纯度很高,粒径约30 μm。结果表明,石油焦作为还原剂用于红土镍矿和赤泥共还原是可行的,与无烟煤作还原剂相比,石油焦具有成本低的优点。研究结果不仅为石油焦的利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同时也为缺煤地区红土镍矿与赤泥共还原工艺的利用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矿物特征分布趋势变化的建模技术无法完全准确地描述不同地质现象,不能直观地体现矿物特征分布趋势提出一种新的大型铜镍矿矿物特征分布趋势变化建模方法。介绍了大型铜镍矿地质概况,通过构建地质数据库,圈定二维线串模型,生成三维剖面组合线框模型。依据变异函数对铜镍矿矿物特征分布趋势进行建模分析,构建三维空间变异椭球体模型实现大型铜镍矿矿物特征分布趋势变化建摸。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模型与实际矿体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哀牢山成矿带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金镍矿床富集规律的分析研究,总结了矿区控矿因素,进而分析了金镍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预测了矿区深部成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进口的镍矿是以红土镍矿为主,其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几个国家,需以船舶从海外进口。但由于其含水量大、粘性高,并伴有大粒径块矿,卸运过程非常困难,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现有港口还没有可靠高效的卸运工艺。因此,根据红土镍矿的物理特性,设计与研究如何采用高效的卸船设备及传统的输送破碎设备,来完成皮带机连续输送工艺。  相似文献   

14.
母岩成分对残积红土形成及分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刚  廖义玲 《贵州科学》1994,12(3):33-39
本文运用地质成因观点,通过对比碳酸盐岩、花岗岩、玄武岩三种不同母岩残积红土的地质削面和分带特征,分析母岩对红土形成及分带的影响,认为可溶性岩石形成红土的过程不同于非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红土剖面完全不同于其它红土剖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母岩的溶蚀性。本文还提出碳酸盐岩红土属溶蚀残积的成因观点,并建议按母岩成分划分残积红土亚类。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激电法在唐河某铜镍矿矿产调查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分析矿区地质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以及对野外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解释,圈定了激电异常,并对异常进行了解释推断,详尽地预测了区内极化体的位置走向,为在唐河铜镍矿深部的地质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红土镍矿焙烧过程中的矿相转变过程以及焙烧温度对混合气体 (V (CO) : V (O2)=50 : 50)还原的影响. 采用差热/热重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thermal gravimetric, DSC/TG)、比表面积分析法(Brunauer Emmett Teller, BET)、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等方法综合考察了各因素对红土镍矿焙烧过程及其对后续还原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焙烧阶段, 红土镍矿中的针铁矿在 300°C 左右脱除结晶水形成赤铁矿, 600~700 °C时蛇纹石分解形成无定形态硅镁酸盐, 且当温度继续升高时无定形态硅镁酸盐会结晶形成橄榄石; 利用混合气体 (V (CO) : V (O2)=50 : 50)还原红土镍矿时, 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 镍和铁的金属化率也逐渐升高, 经700°C焙烧后, 还原产物镍的金属化率最高可达86.81%, 但是当焙烧温度超过橄榄石结晶温度时则不利于红土镍矿的还原, 镍的金属化率降至66.73%.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选矿方法难以回收低品位红土镍矿中有价金属镍的问题,采用选择性还原焙烧法研究了不同焙烧温度以及不同焙烧时间条件下红土镍矿(Ni品位为1.49%)中发生的微观结构变化以及相变转化.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等测试手段分析表明,在不同焙烧温度及不同时间条件下经选择性还原后的红土镍矿中,镍氧化物逐渐被还原成镍铁合金相,铁氧化物主要转变成浮氏体相,硅酸盐主要以橄榄石形式存在.最后通过还原焙烧磁选试验证实,还原剂为烟煤,添加剂为NCS,两者用量分别为原矿质量的2%和7%,在1200℃条件下焙烧50 min,磁选分离得到镍铁产品中镍品位为9.78%,镍的回收率为92.06%,镍铁回收率差为62.51%,实现了红土镍矿中镍铁的选择性还原.  相似文献   

18.
贺和岭  刘高峰 《科技信息》2012,(12):365-365
笔者将津巴布韦铬铁矿划分为层状、似层状和不规则状或透镜状及红土型铬铁矿3个类型,并分别论述了各类型的分布和地质特征,探讨了铬铁矿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
几内亚博凯地区红土型铝土矿为基性火山岩经风化淋滤形成的残积型铝土矿,其地质特征为地表形成铁铝质风化壳(铁帽),下部为松散状铁红土,其形成机理为:在植被发育,微生物滋生的炎热潮湿环境,随着富铝质岩石的分解,“SiO2”在碱性溶液环境中形成硅酸胶体活化迁移,铁铝沉淀富集形成红土型铝土矿。  相似文献   

20.
从低品位红土镍矿中高效回收镍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低品位红土镍矿(w(Ni)=1.52%,w(Fe)=14.08%)为原料,采用一步还原焙烧-磁选工艺制取镍铁合金。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还原煤量和复合添加剂对红土镍矿焙烧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还原煤为20%、复合添加剂为12%、焙烧温度为1 200℃、通N2保护条件下焙烧180 min,原矿中的大部分氧化镍和少量氧化铁得到选择性还原;焙砂水淬急冷后常规磁选,得到Ni质量分数为10.74%,Fe与Ni的质量分数之比为4.5,Ni回收率为86.23%的镍铁精矿,达到从红土镍矿中高效回收镍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