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秦观词作在表现手法上大量使用典故,其用典方式主要有直用、反用、化用三种。通过对秦观词的总体观照,可以窥见用典凸现了其词的才学为词、以小见大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秦观词在地位、知名度和思想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诗人一味追求用典,导致诗歌内容空洞、文脉滞涩.鉴于此,钟嵘提出诗歌创作“直寻”说,认为诗歌贵在吟咏性情,抒发诗人切身体验.但从钟嵘选诗评诗的情况来看,其“直寻”说并不排斥用典,而是要求用典合理适当、贴切自然.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典故用法类型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典方法的传统分类,往往忽视其“划分标准”,仅将一系列用典方法递次排列在同一个逻辑平面上,以致形成交叉概念“不当并列”的逻辑错误。用典方法的分类,首先应确立“取意角度”、“用事目标”、“述典方式”、“取事数量”等几个不同的分类标准,然后分别划分出不同标准之下的若干类型,从而形成合乎逻辑的多层次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宋人张戒说:“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岁寒堂诗话》)颜延之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以用典繁多著称的诗人。阅读用典繁多的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研究用典繁多的诗,则更是一件艰苦的工作。颜延之历来缺乏研究,恐怕也与此有关。谌东飚先生却迎难而上,其所撰新著《颜延之研究》虽系全面研究颜延之之作,但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研究颜延之诗中的用典乃“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鱼玄机是晚唐一位才貌出众但命运悲惨的女诗人。其诗歌就是这位旷世才女的人生悲歌,倾诉了她精神上的愁恨寂寞苦闷以及对自己不幸人生情感经历的体验和感叹,蕴含着深厚强烈的悲剧意识,其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女性人生价值的追求、肯定与世俗之间的矛盾;二是对爱情婚姻的不懈追求与世俗之间的矛盾。鱼玄机诗中悲剧意识的形成不仅有时代、社会、政治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与她本人的情感经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薛涛是中唐著名女冠诗人,和李冶、鱼玄机并称“女冠三杰”。从史料梳理分析角度,对薛涛零碎史料和诗集版本、身世及分期、诗歌思想内容、诗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勾勒出这位中唐女诗人的大体生活与诗歌艺术风貌,为女冠文学研究作一点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哲学无用”论是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此观点既有所见也有所蔽。文章通过对其所见与所蔽的梳理和分析,批驳了“哲学无用”论的浅见与近视,阐明哲学的“无用”乃是一种大用;哲学作为对人生有系统的思想的思想,给人以“安身立命”之道,为美好的幸福的人生提供一种超越性的人生智慧.对待哲学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磊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5):31-34,67
1920到1930年代经历的多个历史事件中,苏俄“拉普”的介入恰恰为鲁迅思想的成熟提供了一种机缘,使其在文学和革命、革命和政治、文学和政治的认识上带有某种思想上的“反常识性”。就鲁迅思想主体而言,苏俄文艺观及其本土化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学的意识形态神话。  相似文献   

9.
张敏 《科技信息》2010,(32):153-153
鱼玄机的诗歌在晚唐诗坛中占有一席之地,她以女性独有的心态和视角,创作出表现女性情感、肯定女性价值、要求女性社会平等地位的诗歌。通过对鱼玄机的人生经历考察和作品分析,探索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李白辞赋用典来源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且辞赋用典灵活自如,取舍得当。从用典类型看:一是语典的运用,使得文句典雅含蓄,意蕴丰富;二是事典的运用,这是李白思想的外化,是彰显情感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两大特色:1.健康向上的思想——积极入世的思想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2.在艺术上,意境扑朔迷离,情意绵绵,富有朦胧美和含蓄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善于用典,以深化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沈光文诗歌中的典故来源丰富,经史子集无所不涉。作者善于以典抒怀,以史明志,体现了活用典故、以故为新、如水着盐、浑融无迹等用典技巧。沈光文诗歌通过对典故的娴熟运用,自然贴切而又含蓄蕴藉地表现了明清之际遗民诗人复杂深沉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诗作古雅凝重、沉致深婉的审美风格,也折射了作者崇高峻洁的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13.
李贺的咏马诗蕴含着诗人浓郁的“宝马”情结,诗中的“宝马”意象异彩纷呈,凝聚着诗人强烈的身世之感,流露出浓重的孤独情调,是诗人一生心志、理想、乃至生存状况的典型写照,也是诗人寂寞哀怨、困顿躁动灵魂的映射。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给予冯至“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褒扬,是因诗人中后期的创作。如今看来.诗人早期创作的四首叙事诗的成就也不容小觑,它们包蕴的诗人生命意识的清醒姿态,诗人的“家园”意识,以及诗人在生命荒原中“无家可归”的惶惑和“寻家无着”的焦灼,无不使之带上了一种超越时代思想情绪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左汉林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64-1367
黄庭坚对杜甫和杜诗非常推崇,既注重其思想意义,更推崇其艺术技巧。黄庭坚在自己的诗歌中大量使用杜诗的典故,作诗喜以杜诗为韵,更重视对杜诗句法的学习。但是,黄庭坚学杜颇有未至之憾,他的诗好用僻典,在句法和形式上故意求奇求怪,并有以文为诗的倾向。他的诗歌题材狭窄,眼界不宽,也缺乏情韵,特别是对民生疾苦不大关心。这都是黄庭坚诗歌的学杜未至之处,也是其诗歌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杜甫家庭亲情诗表现了诗人至性至情的心怀和对家庭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其中浓郁的家庭伦理观念,更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诗人的独特个性,使我们更真切更全面地走近和了解杜甫。  相似文献   

17.
王士稹是清初康熙年间诗坛宗主,《秋柳四首》是其神韵诗的早期代表,在写作技巧方面颇具特色,其中,典故的大量运用即是最突出的一点.而仔细品读这些典故又会发现如下两点:一是典故来源颇有特色,二是典故的运用正是该组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8.
如何理解把握诗歌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诗歌鉴赏过程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通过结合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和诗歌的内容,体会并把握诗歌的情感,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以及辨析诗词用典等方法,可以比较完整、准确地体会和把握诗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以综合有序的语义结构和完整自足的审美客体观照谢灵运诗,便可借前人“深秀”一语总括其审美特质。谢诗通过锤练章法句法字法及用典法彰显诗艺与诗蕴的双重深厚而形成深美特质;通过繁富的物象、逼真鲜明的意象及自铸的语象达成状溢目前的诗境而形成秀美特质。二者作为谢诗审美特质的两翼,又深深植根于作者原初的创造意图与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朱湘的诗歌表现出一种悖论色彩,即在其诗作中,既有对生命的热情讴歌,又有对死亡的大声礼赞;前期是古典主义唯关的特色,后期则具有鲜明的现代派色彩;既有对人性悖论的困惑,又有对神性的向往。其诗中频频出现诗神这个概念,在世俗社会中,唯有诗神才是诗人心中的乌托邦,但诗神却在现实社会中遭遇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