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森 《应用科技》2011,38(1):10-13
对茶叶中提取咖啡碱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方法为:95%乙醇回流提取一水浴蒸馏回收乙醇→加M如中和鞣酸、吸收乙醇和水分→90℃左右烘干乙醇、水分→油浴180~190℃加热粗提物,咖啡碱升华→纯品.武夷岩茶生产副产品茶末、茶片、茶梗中咖啡因含量分别为:45.65±0.66(mg/g)、42.14±5.68(mg/g)、25.55±0.55(mg/g),从中提取咖啡碱率分别达到0.97±0.30(%)、0.44±0.08(%)、0.38±0.07(%).用紫外和红外光谱法定性定量,产品为咖啡碱,纯度达到80%以上.对提取条件以正交实验优选结果,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取温度,最优提取条件为温度70℃、料液比1:12.5、提取时间20min.  相似文献   

2.
微波辅助萃取红茶中咖啡碱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红茶中的有效成分咖啡碱在水中的溶出特性,以及茶叶粉碎度、料液质量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提取液pH值、微波功率、微波作用时间等因素对咖啡碱溶出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对微波辅助萃取红茶中咖啡碱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叶不粉碎,料液质量比1∶30,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30 min,提取液pH值为6,微波功率350 W,微波作用20 s,红茶中咖啡碱的浸出率可达3.90%以上.  相似文献   

3.
以益阳黑茶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黑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采用正交试验对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夹带剂浓度和夹带剂用量等因素进行优化(固定萃取时间为2 h).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根据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结果得出茶多酚的最佳萃取条件: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0 MPa,夹带剂采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适宜用量为100 mL/150 g,得率为(0.190±0.004)%.咖啡碱的最佳萃取条件: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0 MPa,夹带剂采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适宜用量为300mL/150 g,咖啡碱得率为(0.457±0.036)%.  相似文献   

4.
绿茶冲泡过程中咖啡碱的转移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模拟中国绿茶消费者的泡饮方式,研究在冲泡过程中液料比、茶汤剩余百分比、加水温度、冲泡时间以及冲泡次数这5个因素对咖啡碱溶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冲泡次数外,加水温度对咖啡碱的溶出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液料比和茶汤剩余百分比,冲泡时间影响较小.当温度高于90℃,液料比和茶汤剩余百分比为55∶1和30%时,咖啡碱溶出量最多;但无论用哪种冲泡方法进行冲泡,当冲泡4次时,咖啡碱溶出量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苦丁茶为研究对象,研究茶多酚与咖啡碱相互作用对苦丁茶饮料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85℃,提取时间15 min,水茶比为100,用水提取苦丁茶粉末,茶多酚和咖啡碱的相对提取率分别可达98%和88%以上。经微波处理后,苦丁茶汤中的咖啡碱含量明显降低,产生的缔合浑浊物显著减少,间接说明苦丁茶汤浑浊沉淀的产生与茶汤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相互作用有关联。当茶多酚质量浓度在1.00 g/L和2.00 g/L时,加入咖啡碱达0.32 g/L以上,两者便会相互作用,形成缔合聚合物,使溶液逐渐变浊,饮料质量下降。这直接证明了苦丁茶饮料浑浊是茶多酚与咖啡碱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陕西西乡县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及粗纤维等决定茶叶品质的化学成分分析,证明西乡县茶叶的品质优良,通过改进传统加工工艺,可以生产出名优绿茶。  相似文献   

7.
咖啡碱属黄源呤生物碱,即化学结构式中N1、N3、N7甲基化的黄嘌呤。酰胺型咖啡碱可溶于水,且在沸水中完全溶解,因此可提取、分离和精制。近年来含有咖啡碱的饮料遍及世界,咖啡碱用于临床治疗可作解热镇痛药的组成成分。中利用制茶废料提取咖啡碱新工艺原理茶为我国特产,各地均有栽培。茶树的芽叶供制茶,采收量丰盛。经化验,茶叶以含咖啡碱为主,其含量为1%-5%。我国所产的各种市售茶叶含咖啡碱约2%-4%。在鲜叶加工为成品茶的过程中产生的叶柄、碎末等废料,含咖啡碱约2.4%-2.8%。从制茶废料中提取咖啡碱,可实现废物的综…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工程图学"双语教学的现状,根据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以一节"全剖视图"的双语课为例,具体叙述了在教学中多种媒体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对如何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列举了2007~2008学年双语教学的措施,并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今后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高氯酸/乙醇抛光液体系在15V安全电压下高纯铝的抛光工艺以及抛光过程的电流密度,并对"暗色膜"现象进行了解释,对抛光电极间距、操作温度对抛光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得出最佳抛光工艺:电极间距7~8cm,操作温度10~15℃,电流密度0.7~0.8A/m~2,抛光时间3min。  相似文献   

10.
可可茶嘌呤生物碱的分离和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重量法对可可茶(CameliaptilophylaChang)嫩芽的嘌呤生物碱进行了分离和测定,用硅胶薄层层析TLC,对所得到产物与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的标准品比较,表明重量法分离得到的是咖啡碱和可可碱,且纯度甚高.又用核磁共振1HNMR对所得的产品进行了化学结构的测定,也证明它们分别与标准品咖啡碱和可可碱的完全一致.由此再一次证实纯系可可茶嘌呤生物碱以可可碱为主.研究还以从原生地移植的22株可可茶进行了种内个体嘌呤生物碱表现的研究,结果表明22株茶树中有18株嘌呤生物碱以可可碱为主,不含咖啡碱,另外4株则以咖啡碱为主,也含少量的可可碱.  相似文献   

11.
以年产量2×104 t钒钛磁铁矿焙烧竖炉为研究对象,建立竖炉内三维稳态传热数理模型.通过UDF(user defined functions)将反应热以内热源形式编译到固相能量方程中,定义球团矿下移速度,以竖炉内的焙烧时间和温度为判断指标,研究操作参数对竖炉内传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风流量、冷却风流量以及球团下移速度为3个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球团下移速度对传热过程的影响更明显.在球团直径为38mm,焙烧时间为4~6h,焙烧温度为1100~1200K的条件下,竖炉适宜的操作参数为:冷却风流量1210~1430m3/h;焙烧风流量3070~3670m3/h;球团下移速度0.258~0.290m/h.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生石灰的高附加值利用,采用水浸氯化铵与生石灰的焙烧熟料提取氧化钙,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及铵矿物质量的比对生石灰中氧化钙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氧化钙焙烧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焙烧工艺为焙烧温度250℃,焙烧时间90min,铵矿物质的量比2.2∶1,此时,氧化钙的提取率可达97.26%.利用差热法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氯化铵焙烧生石灰过程总体分三个化学反应步骤.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研究铬铁矿球团的焙烧固结特性.结果表明:预热时间对于预热球强度影响不大,在预热时间为10 min时,随着预热温度的提高,预热球强度和氧化率呈直线型增加,适宜温度为1050益,此时预热球强度可达每个400 N以上;与传统铁矿球团相比,铬铁矿球团焙烧所需的温度高,焙烧时间为10 min时,焙烧温度从1250益提高到1350益,球团强度从每个1078 N提高到1973 N.在铬铁矿球团预热和焙烧过程中,铬尖晶石( Fe,Mg)( Cr,Fe,Al)2 O4氧化生成富镁的( Fe,Mg)( Cr, Fe,Al)2O4和铬铁铝复合氧化物(Cr,Fe,Al)2O3,当温度高于1000益时,(Cr,Fe,Al)2O3新相生成,其主要以环状分布在颗粒外层,颗粒内部为针状与(Fe,Mg)(Cr,Fe,Al)2O4形成交织结构,降低Cr/Fe比或升高焙烧温度均有助于(Cr,Fe,Al)2O3向颗粒外层富集和再结晶长大,有利于球团的固结,提高球团强度.  相似文献   

14.
采用钙化焙烧方式处理转炉钒渣以提高钒的浸出率,考察了焙烧参数(渣样粒度,升温速率,焙烧保温温度及保温时间,配钙量)对钒浸出率的影响,根据钒渣氧化的TG-DSC曲线对钒渣氧化变温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低升温速率可提高钒氧化率,保温温度高于600℃时钒浸出率迅速增加.在钒渣粒径48~75μm,外配钙m(CaO)/m(V2O5)为042,升温速率2℃·min-1,保温温度850℃,保温时间150min的条件下,钒浸出率达9331%.钒尖晶石氧化过程受三级化学反应控制,升温速率为5和10℃·min-1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26765,25603kJ·mol-1.  相似文献   

15.
MHA黏结剂在钒钛磁铁矿氧化球团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已发明的MHA黏结剂替代膨润土制备钒钛磁铁矿氧化球团,获得质量优良的高炉冶炼原料。研究表明:当MHA用量为0.25%,在预热温度950℃,预热时间10 min,焙烧温度1 250℃,焙烧时间10 min的条件下,获得的预热球团抗压强度为522 N/个,焙烧球团抗压强度为3 702 N/个。与2.0%膨润土球团矿比较,MHA成品球团的抗压强度略低,而TFe品位明显提高1.11%。2种黏结剂球团矿的还原性能指标接近。MHA球团黏结剂在氧化球团矿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粉煤灰的活化性能,在不同温度下焙烧粉煤灰,采用氮吸附法测定焙烧前后粉煤灰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及孔径分布,并进行粉煤灰对Rhodamine-B水溶液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及介孔数量随焙烧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700℃时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焙烧温度升高而减小;焙烧后粉煤灰对水溶液中的Rhodamine-B分子的吸附性能显著提高。该结果为粉煤灰吸附机理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确定碱法提取炒制裸燕麦淀粉的最佳工艺,并测定其理化特性.结果表明,炒制裸燕麦淀粉较佳提取条件是料液比为1:18,pH值为9.5,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60min.在此条件下,炒制裸燕麦淀粉提取率可达57.54%.理化特性研究表明,炒制裸燕麦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蓝值及糊化温度均低于未炒制裸燕麦淀粉.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东鞍山铁矿石浮选尾矿的资源化利用,对浮选尾矿预富集精矿开展了悬浮磁化焙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浮选尾矿预富集精矿主要矿物组成为赤褐铁矿、磁铁矿、菱铁矿和石英,TFe品位为31.13%.浮选尾矿预富集精矿适宜的悬浮磁化焙烧工艺参数为:气体流量600mL/min,氢气体积分数20%,焙烧温度520℃,焙烧时间20min.焙烧产品经弱磁选可得铁精矿的TFe品位为64.23%,回收率为79.53%.焙烧产品的铁物相,XRD,VSM分析表明,经过悬浮磁化焙烧后,原矿中赤褐铁矿和碳酸铁转变为磁铁矿,矿石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磁化率增强.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未来工业应用,对独居石稀土精矿加焦煤的高温脱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焦煤是独居石精矿的有效脱磷剂之一;独居石中的磷被焦煤脱除的主要温度范围为1 200~1 400℃;独居石加焦煤球团在1 400℃焙烧2 h,脱磷率达到了96.5%;焙烧温度是影响独居石脱磷的主要因素,焙烧时间超过1 h后对独居石脱磷率提高不是很明显;焦煤的粒度对独居石的脱磷率也有较大影响,焦煤粒度最好在150μm左右;当温度小于1 500℃时,Fe和Fe2O3对独居石焦煤球团的脱磷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生物质松木锯末和烟煤还原焙烧高铁拜耳法赤泥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包括还原温度、还原时间、还原剂用量对还原效果的影响.生物质松木锯末还原高铁拜耳法赤泥所需还原温度低而且还原时间短最终还原效果较好.试验通过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动力学研究结果揭示出生物质松木锯末中低温还原高铁拜耳法赤泥机理.同时确定了生物质松木锯末中低温还原的最佳还原条件.研究表明生物质松木锯末为赤泥质量分数的20%,还原温度为650℃,还原时间为30 min可将赤泥完全磁化.生物质松木锯末热重试验分析表明250~375℃温度区间为锯末热解的主要阶段,350℃左右热解速率达到最大,450℃后热解反应趋于平缓;烟煤热重试验表明300~700℃温度区间为烟煤热解的主要阶段,450℃左右热解速率达到最大,650℃后热解反应趋于平缓.动力学研究表明锯末在300~400℃区间热解表观活化能比烟煤热解表观活化能要低很多,说明在此温度范围内锯末比烟煤更加容易发生热解反应.生物质能够中低温还原高铁拜耳法赤泥,还原温度比煤基还原的还原温度低20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