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运用二次创新理论,分析了集群演进中内部企业的创新过程。结果表明,随着集群形成、成长和成熟,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过程经历了由模仿创新到创造性模仿再到改进型创新的演变,学习方式也相应的由"干中学"到"用中学"再到"反求过程"。  相似文献   

2.
烨硕 《创新科技》2012,(3):48-49
<正>说起国内互联网模仿和创新的话题,腾讯总是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千夫所指"。但在腾讯看来,整个中国的互联网产业都是复制过来的。马化腾曾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模仿是创新的前奏,也是最稳妥的创新,腾讯走的是"微创新",是基于原有的商业模式、产品模式和技术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革新的小步骤创新。  相似文献   

3.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关系辨析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相融的.模仿创新也有创新的成份,自主创新可获得知识产权,模仿创新也可以获得知识产权.一个国家或企业在坚持以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为主的同时,也应该合理地实施另一种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4.
学前课程改革是改革的主线,也是改革的核心。学前课程改革过程既是从盲目的模仿、移植到有意识的借鉴、实验和改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在曲折前进的改革之路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历史启示: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变革的前提条件;自身文化基础上的教育创新重于模仿复制其他文化中的教育形式;政治、经济对改革起决定性的作用;多元化是变革的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5.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模仿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率先创新模式 ,二是模仿创新模式。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抗风险能力差等 ,所以 ,应该首选模仿创新。首先应准确选择模仿创新对象 ;其次是确定模仿创新方式。模仿创新方式主要有三种 :即引进模仿创新、反求模仿创新和专利模仿创新 ;最后是实施模仿创新开发。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在我们的电视行业内出现了"克隆"电视节目.就是"模仿"、"照搬"已经成熟的或已经成功的电视节目形式.其实,克隆电视节目,并不完全就是坏事情,它可以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可以少走弯路.但是克隆并不等于完全的照搬,我们在克隆别人的电视节目的同时,也要实现自己的创新.文章主要是分析了电视节目如何在借鉴别人的长处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7.
<正>人们倾向于将技术创业等同于创新型的创业活动,而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成功的创业公司源自模仿而不是来自创新的事实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了。不知从何时起,也不知会从何时止。"Made in Japan"的标签似乎在国人的心中总占据了那么一个位子。虽说离事件过去有些时间了,但每次只要一提到马桶圈这事儿,脑海里总挥之不去国人舍近求远跑去日本购买马桶  相似文献   

8.
后发高校的模仿理念发生了三次批判性发展,由大学萌芽时洋务学堂的"中体西用"办学指导理念转变为维新变法时京师大学堂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国立大学时期形成了"超轶政治之教育"办学理念。不管如何变化,始终以国家、民族复兴的价值诉求为核心指导理念。以此为依据,近代后发高校也呈多样化形态的模仿,最初是照搬模仿,然后是自主探索模仿,同时也存在教会大学独特办学模仿形态,通过后发模仿过程逐步完成了由国家主导的模仿向高校的自主模仿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谷雨 《广东科技》2007,(3):插8
模仿创新即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先进的最便捷最重要的创新模式.纵观世界历史,正是二战以前对欧洲成功的模仿奠定了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创新源泉的基础;正是二战后二十年对美国技术成功的模仿引发了战后“美国开花、日本结果“的传奇故事;正是对日本技术和创新模式的成功模仿导致了一个山河破碎的国家成为今天的创新韩国.……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以其见多识广、学识渊博为前提的,创新教育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育中的合理因素,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写作训练中既要重视模仿,又不能囿于模仿,要处理好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任何一门语言的能力都并非与生俱来,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观察周围人群的一举一动,并对他们的一言一行进行模仿复制,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可见模仿是人的一种天性、本能,实际上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模仿复制再创新的过程.而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笔者认为模仿更是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将模仿很好的应用于日语专业低年级听力的教学当中呢?本文从日语听力课的教授来谈谈这一方面的教学法.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已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有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或走形式主义,或简单机械模仿.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教育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主动发展、主动探索的乐学氛围,激励学生创新.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日益频繁.基于模因论的视角对跨文化交流进行分析,能更好洞悉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实质.对于模因而言,其核心以及实质就是模仿,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通过模仿来扩大传播范围.其实,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交流双方对外来文化模因认知以及接收的过程,在不同的文化的选择过程中,通过对模因形式以及内容进行变异和创新,继而使得跨文化交流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复制和传播.通过模因论以及模因变异来分析跨文化交流过程,能够使得外语学习者更好地接收外来文化,从也同时促进文化交流更为顺畅,更好推动全世界文化以及文明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如何加快发展地区科技实力是一个难题,江西的科技发展受到科研资金不足和研发人员缺乏的困扰。实施模仿创新战略能破解江西科技发展的瓶颈,因为模仿创新能缓解科研资金投入的不足,有效规避风险,提高创新效率。需注意的是,模仿创新应具有合法性,在实施模仿创新战略时,也应同时实施率先创新,并将全面实施率先创新战略作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谷雨 《广东科技》2007,(4):I0005
模仿创新即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先进的最便捷最重要的创新模式。纵观世界历史,正是二战以前对欧洲成功的模仿奠定了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创新源泉的基础;正是二战后二十年对美国技术成功的模仿引发了战后“美国开花、日本结果”的传奇故事;正是对日本技术和创新模式的成功模仿导致了一个山河破碎的国家成为今天的创新韩国。而在我国,模仿创新和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并列为我国创新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模仿创新也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技术创新路线。可以说,成功的创新国家的千里创新路始于模仿创新的第一步。可是,虽然我们了解模仿创新是通往创新国家的一条可行之路,也是必经之路,然而,我们似乎仍然在找寻“走路”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校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突破了原始合作模式下仅限于物质资源基础的共享,完成了对积累、模仿方式下要素整合模式的"质变",将基本的"融合"行为升级为"创造"行为。而创新人才的思维活动,所发挥的创新效用支撑了整个合作过程的顺利运行。高等学校应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方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通过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用;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满足,促进技术的物质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8.
小学起步阶段语文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颇具很大挑战性,因为写作是一个综合运用比较高的学科.在开始的时候,老师都会要求孩子们比对范文进行模仿,增加学生们知识的积累.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深层次的进行挑选,只是觉得某句话的语句漂亮、华丽就介绍给学生们,其实所谓的"模仿"并不是等于抄袭,也不是把范文中的语句变换某些词就是自己的东西,我们更希望学生们可以写出自己的东西.优秀的范文也是一个可供模仿的对象,但是老师在选择模仿的时候还是要有选择性的进行,模仿并非一味的进行,也应该运用合理的技巧.在模仿之前,学生们对于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自己想些什么必须先有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很时髦,很多企业甚至把它写进了自己的使命宣言。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各种"中国式的企业创新"驱动了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中央政府提出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的创新驱动战略,鼓励中国的企业不要再停留在引进和模仿国外的先进产品和技术上,而是要以自己独创的科技产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学者曼斯费尔德(E.Mansfield)等人对美国东北部化工、医药、电子和机械四个行业中的48项率先创新产品的成本和它们被模仿创新的成本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模仿者中,只有一家模仿者获得了率先创新者的专利许可,其余模仿创新者均未得到率先创新者的任何指导和帮助。调查的结果是,模仿创新的平均成本是率先创新成本的65%。我国研究人员也对我国企业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的资金投入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模仿创新技术投入人均指标低于率先创新,其中模仿创新人均研究开发投入是率先创新的28%,人均技术开发投入是率先创新的57%,人均技术改造投入是率先创新的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