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的虚拟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当代科学共同体呈现出很多新特征,文章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科学共同体社会属性的变迁两个角度分析了当代科学共同体虚拟重构的方式和路径;进而在批判反思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新变化的基础上,指出:网络空间中的有用信息仍是稀缺的,稀缺的信息内容已成为科学共同体新的学术资本,并将科学共同体科层化为现有状态,当代知识生产活动已同化为掌握前沿科学信息的学术权威驱动下的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2.
1960年发表于《红旗》杂志的"从‘积木式机床’看机床内部的矛盾运动规律"一文,开创了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研究传统的历史。其之所以被历史肯定在于朝向中国的工程技术实践本身的研究导向、学者们"为国服务"的学术情怀和强烈的学术自觉。而植根于工程技术实践,哲学家、工程技术研究者、管理者以及生产实践者之间的联盟与对话确立了中国技术哲学的研究传统。因此,西方语境中的技术哲学经验转向对于中国技术哲学来说应当理解为"回到原点"。技术的文化实践本性决定了朝向情境中的技术实践应当是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应有之义,问题导向的"参与"、"联盟"与"对话"也应当是技术哲学家学术研究的基本范式。植根于中国广泛的技术实践会在众多的领域中导致问题的新的提问方式并使新的问题群出现,进而揭示它们本身所蕴含的哲学问题的新的主题和新的概念框架,既是中国技术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学者可以贡献给国际技术哲学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学术自由乃学术之生命,学术之自由一旦被掳滁,学术就死亡了。学术自由之对于学术,犹如空气和水,丧失了它,学者们的思想就将被窒息,学术的生命就将枯萎。对于此,几十年来,我们这些过来人,实在有着深切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学术同行评议中的利益冲突问题是影响同行评议公正性与客观性的重要因素。从布尔迪厄科学场域理论看,学术同行评议活动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运作模式。科学场域自主性的弱化、学术性科学资本结构的失衡、评议专家的惯习潜沉等是催生利益冲突的重要因素。因此,为规避学术同行评议中的利益冲突,应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以提升科学场域的自主性;设计良性的制度来调整学者间学术资源的分配格局;培养学者的学术品格以克服同行评议中的不良惯习依赖。  相似文献   

5.
当代科学共同体的分化与学术国际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的科学共同体理论中,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公共产品,由此形成了具有浓厚理想主义倾向的学术国际化思想。本文认为学术知识并不必然是公共产品,学术公有化与国际化的程度、方式和后果都受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的深刻影响。国家和企业作为重要力量介入学术研究,导致传统的“科学共同体”正在出现分化和重组。学术的使命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学术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含着价值和利益冲突的过程。理想的、互惠互利的国际化模式不再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德国的庸人们由于坚持一种世俗的标准,对尼采的创造性思想进行评判,结果将尼采看成一个怪物,从而最终导致尼采走向疯狂。而中国采取了一种类似德国的违背创新规律的学术体制。中国的学者不愿意像尼采那样因为学术创新而走向疯狂,结果他们就将尼采的悲剧变为学术的悲剧,放弃了学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抵制“官尘暴”对学术的侵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事业是一片净土,它以追求真理、弘扬正气、推动社会前进为务,它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它是一项繁难、复杂、绞脑汁的艰苦事业。这项事业需要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关怀、领导,否则它将寸步难行。然而,对于一个具体的学术项目(或日科研课题)而言,却不能搞“官本位”,领导说了算,而要靠学者们的刻苦努力,深入钻研。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说不完的话题,都有无穷无尽的未知数,需要学者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任何一点一滴的学术成就,都是学者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而整个学术史,就是一条行千迴百转,浩浩荡…  相似文献   

8.
在学院科学时代,大学教师以"扩展被验证了的知识"为使命,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统一起来,由此,大学教师是一名"纯科学家",其专业精神表征为公有性、普遍性、祛私利性、独创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性等特征。大学教师之所以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体制化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和保证学术共同体良性运转的专业组织机制。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来,学术界对于重建学术规范说了不少话,但我们总是就事论事的时候多,而较少注意到我们的学术之所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并不是几个学者搞坏的。一件事情,到了它的坏处让大家都能看到,而又不能马上改变时,我们就不能再就事论事了,我们要想一想问题的根子在哪里。学术规范最终的建立,应当以学术独立为基本前提,但这可不是我们现在几个写文...  相似文献   

10.
学术荣誉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取得成果的承认,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持久动力之一.学术荣誉包括引用、奖励和命名三个层次.职业科学家一般按此层次递进追求其学术荣誉.在科学初步普及的中国,杰出科学家应该在提高引用率(SCI)的基础上向更高层级的学术荣誉努力.  相似文献   

11.
哲学家们从来将自己作为卓越的思想批判者。然而他们却忽视了支配自己生活的制度安排。早在20世纪研究性大学的学科化哲学家们,大学将他们安排在研究部门,他们在学科内撰写论文并被(越来越多的替代学科)同行所评议。奇怪的是,这种变化却被不予置评,或被认为某一研究学术领域中必要专业化的简单部分。这个部门已经被默认为思想生根发芽的中性部门,它不是自身对象的反映。学科部门化并不必然导致哲学理论化这种影响,或推断出什么地方可以安置哲学家,或是怎么样,被置于别处,他们也许能够找到对现存世界可替代性的思考或者产生新的哲学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思想库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和重大决策咨询,事关国计民生,对其伦理道德要求应极其重要。科技思想库的人员组成,学者们的道德原则、道德要求、道德监测和道德教育等需要给予关注;应在思想库之下设置一些专门的道德机构,监察学术的纯洁、维护学者的权益;最后,切实的制度设立是思想库良性发展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思想库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和重大决策咨询,事关国计民生,对其伦理道德要求应极其重要。科技思想库的人员组成,学者们的道德原则、道德要求、道德监测和道德教育等需要给予关注;应在思想库之下设置一些专门的道德机构,监察学术的纯洁、维护学者的权益;最后,切实的制度设立是思想库良性发展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怀特海立足现实世界分别构建了体现唯物史观的"社会共同体"和关照自然存在的"宇宙共同体"。二者共同体思想都是总体性辩证法、过程-关系思维和机体理论的表达,在新主体性原则下彰显了寻求和谐共生、生态正义等价值向度。同时依循各自的哲学观和理论旨趣,围绕实现"真正共同体""平和的共同体"文明目标,他们的共同体范畴在构成要素、终极形态、实现路径上又存在不可忽视的诸多差异。对上述两种共同体思想的共通性与殊异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马克思和怀特海哲学的深层对话,也必将为探讨"两个共同体"思想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深刻、最科学的揭示。人是自然之子,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也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能动"与"受动"的辩证统一体。人要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要慎行,不要妄作,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  相似文献   

16.
学术主权的存在价值不仅在于获得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行动者的认同,还在于获得学术共同体外部学术行动者的认同,这种认同既有大小又有特定方向,我们将其称为认同向量;认同向量的指向和大小随着特定情境下学术行动者共同参与的学术实践而变化,并在特定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认同向量稳定与变化的辩证法决定着学术主权的确立与嬗变;理解学术主权的嬗变过程与机制对于认识学术研究演化规律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先验语用学是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 -奥托·阿佩尔 (Karl-OttoApel)的代表思想 ,语言交往共同体是先验语用学的“阿基米德点”。文章分析了语言交往共同体的规范性和先验性 ,以及由先验性之争而引起的哲学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学术研究向来被看作是严肃而神圣的事业,因为学术的尊严体现着生命的尊严。纯正的学风和优秀的学术成果对于培植一个民族的理性精神和是非观念、繁荣民族的文化事业、提高民族的道德水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学说对于中国社会的范导作用,康德学术对于德意志民族的激励作用,便是人类思想史上优秀学术的典范。学者则是公众心目中的一些大学问家、是真理的代言人。他们有着特殊的使命、品格和德行。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题为“论学者的使命”的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学者是“人类的教师”,他应当为社会而存在,为公…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史学者重点研究本国知识传统和西学东渐,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著,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为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不过,中国科技史学者们的绝大部分研究成果对国际学界影响依然比较小,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主要以中文发表论著。为了逐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科学出版社在2017年合作创办英文科技史期刊——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缩写为CAHST,中文名是《中国科学技术史》),邀请国外和国内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  相似文献   

20.
发现科学共同体和社会之间的契约关系是理解科学规范结构的关键。近代科学职业化过程中形成了科学共同体与政府、社会之间以生产公共知识为使命的“集体契约”,学院科学也成为科学的主要表现形式。默顿提出的科学规范结构理论体现了科学共同体维护这种“集体契约”的自觉意识。随着“后学院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科学共同体正在发生分化,科学家与政府、社会之间开始形成多样化的契约关系,并进而形成服务于不同契约关系的多元化的科学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