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刍议新时期贫困大学生应树立的六大现代就业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贫困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关注的焦点。当前,大学生就业意识关系着他们的就业成败以及就业质量。本文结合当前市场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以及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新时期贫困大学生必须的树立六大现代就业意识:贫困意识、自主就业意识、职业规划意识、竞争与能力意识、实践意识和信息意识。  相似文献   

2.
陈永丽 《科技信息》2010,(20):54-55
我国高校在应对贫困大学生四个基本问题--经济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就业问题中面临着极大的考验,高校只有做好"贫困大学生助学体系中的执行主体"、"健康心理教育的人文关怀主体"、"促进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为主体"和"科学规范化的就业指导主体"这四个主体性角色,才从能根本上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提升高校的自我更新能力和保障能力,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大众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瓶颈。高校突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就业瓶颈关键在于树立以"就业力"为核心的人才质量观,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就业技巧指导,提高大学生工作胜任能力等。  相似文献   

4.
常斐  张帆 《科技信息》2010,(16):63-63
2010年召开的"两会",大学生就业依旧是"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从而使大学生就业压力凸现出来。在这样紧张的就业形势下,国家每年都出台有各种新政策以便促进大学生就业,各高校更是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而且随着社会形势的需要,这项工作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深入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从中探求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贫困生“心理贫困”对就业的影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瑾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7):115-117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贫困生面临双重贫困即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据调查,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比经济贫困更可怕,它不仅影响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还影响着他们的毕业就业。为此,缓解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帮助贫困学子心理脱贫,解决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前,高校履行育人职责,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加强就业指导,多方位服务贫困生就业;政府出台积极政策,提高贫困生的求职择业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难,贫困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在社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就业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的今天,与其他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处于弱势,他们表现出更多的茫然和无奈。通过分析制约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内外因素,提出了在现有条件下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对策,目的是唤起全社会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杨乐克 《科技资讯》2014,(29):163-163
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当前,大学生"找工作难"和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同样面临着毕业生"就业难、难就业"问题。笔者从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工作问题出发,结合临江学院实际,基于"园-企-校"合作平台,分析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宏观环境,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改进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解决毕业生就业难与就业市场劳动力急需的矛盾,从而实现规模、质量及效益的同步上升。  相似文献   

8.
最近10年以来,吉林省的大学生群体人数巨增,在国内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的同时也带给了社会保障部门难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吉林省社会保障部门头疼的问题,尤其在贫困大学生方面未能取得突出的成绩。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吉林省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调查总结出了其就业困难的因素,并且从政府、高校以及贫困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阮晓娟 《海峡科学》2012,(5):63-64,87
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持续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尤其是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断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文通过收集资料和访谈的形式,进一步分析总结贫困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大规模产出,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这种情形在后经济危机时期尤其严重,致使每年100多万应届毕业生不能当年就业,这既影响到国家"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创业难原因的分析,并从社会支持的视角,探究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可行途径,提出建构大学生就业、创业社会支持网络,对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和丰富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理论和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丹 《山西科技》2012,(5):125-126
随着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及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便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主要针对"以第二课堂为平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就业自主权和就业机会,过去那种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指导型的"就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大力开展就业教育,就要努力构建适合就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使整个大学的教育过程都向着有利于培养就业精神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此,大学生就业教育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顺利就业。而完善这样一个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核心、生涯发展理论为指导、全程化教育为模式、和谐就业为目标的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正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贫困大学生问题也逐渐凸显.高校中贫困大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大学生个人原因.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对策主要是:降低学杂费标准、加大资助力度、推进国家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与非贫困生相比,高校贫困生就业面临更多的困难.甘肃地处中国西部,受地理位置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突出.本论述通过对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以调查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国家、社会、学校、自身四个方面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和学生忧心的社会性问题,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和高等学府教育的改革,更是对民族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从家庭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就业信息获取、就业观念等造成负面效应入手,探讨就业对策,从而帮助贫困生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7.
周昌辉  邓维  魏星 《科技信息》2011,(20):I0034-I0034,I0037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严峻,因此,"就业能力"培养就成为大学就业指导中的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其次,从对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理顺就业服务市场、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贫困生是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困境。各级就业工作职能部门应该从"以人为本"的高度,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及贫困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9.
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调查发现,在就业过程中贫困大学生多存在思想包袱过重、职业取向功利、自卑等问题。究其原因。贫困生就业难与社会制度、高校教育体制及贫困生自身素质有关。  相似文献   

20.
周媛 《科技信息》2010,(6):197-197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 1、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与高校大学生的从业能力存在差距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相对于有限的岗位而言,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已由"供方市场"转向"需方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大学生就业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也不再局限于原来看重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