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专业的流体力学软件开展数值模拟工作,研究给定尺度油舱的重油在加热棒加热及热油注入的两种情况下,油舱重油的热扩散问题。采用加热棒加热重油和注入热油的方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油舱内重油的温度的平均热扩散和空间分布规律。从数值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采用加热棒加热油舱内的重油,油舱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是显著升高后达到稳定温度,分别经历了重油温度线性增加、升温速度随温度升高而略有减小和稳定段三个阶段,且温度达到稳定时在空间范围内变化不明显;注入热油情况时,油舱内重油温度随时间升高速度大于加热棒加热的温度升高速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三个阶段:线性段温度升高较快、弯曲段升温速度明显变慢和稳定阶段,且注入的热油温度越高,油舱内的重油温度越高,重油温度沿油舱的展向变化也非常小。与加热棒加热重油相对比,注入热油后油舱内重油的温度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采用注入热油的方式对增加油温和油的运动速度具有显著的优势。数值分析结果可为沉船重油回收加热棒布置提供参考,热油注入模拟可以解决油舱内重油流动缓慢、在抽油口难以抽出重油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3.
4.
以实验室建立的重油催化裂化(RFCC)12集总动力学模型为基础,通过设置装置因数和回炼计算,建立了重油催化裂化工业反应器模型.编制了可用于求取装置因数和预测产物分布的12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工业模拟软件.基于实验室模型获得的动力学参数及工业装置操作数据,利用RK4(Runge-Kutta)法和拟牛顿BFGS(Broyden...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柴油机冷启动过程产生的碳氢化合物(HC)进行吸附处理,需要对冷启动过程中的HC吸附过程进行研究。以乙烯(C;2;H;4;)和丙烯(C;3;H;6;)为探针分子,利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法(GCMC)对LTA型分子筛的HC吸附性能进行分子模拟研究,获得特定温度下的纯组分和混合组分吸附等温线以及吸附粒子云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柴油机冷启动条件下,C;3;H;6;和C;2;H;4;在LTA型分子筛上的吸附量显示出类似的趋势,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当二者同时存在时会发生了竞争行为,C;2;H;4;受到的影响比C;3;H;6;要大,LTA型分子筛对C;3;H;6;的吸附效果要好于对C;2;H;4;的吸附效果;C;3;H;6;在LTA型分子筛的α笼和β笼中均有分布,而C;2;H;4;在LTA型分子筛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分子筛的α笼中,只有少量分布在分子筛的β笼中。 相似文献
6.
轻质碳酸镁分解反应及其分子组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代厚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5):545-548
用日本岛津DT-40热分析仪研究了轻质碳酸镁的分解反应,确定了轻质碳酸镁的分子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轻质碳酸镁的分解反应分三步进行,分子组成为2MgCO3·Mg(OH)2·2H2O. 相似文献
7.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的RNG k-ε 湍流模型以及基于欧拉法的MIXTURE二相流模型,对高剪切均质机乳化重油时的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一对定转子齿间的压力场和速度场,讨论在不同的转速和定转子齿隙下剪切率的变化情况。分析表明,通过改变转速和齿隙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剪切率,使水以较小的微粒均一地分散到重油中,从而提高乳化重油的稳定性,以扩大乳化重油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孔祥正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1992,(1)
在醋酸乙烯酯(VA)与丙烯酸丁酯(BA)批量法乳液共聚合中,由于两单体竞聚率相差较大,反应初期主要是竞聚率较大的BA单体发生聚合,同时仅有少量VA由于水相成核参加共聚,大部分VA单体是在BA完全聚合后才进行聚合的。共聚物组成因此随反应时间发生变化。通过测定共聚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类聚合物具有两个完全分离的Tg,其中低温区Tg代表反应前期形成的富BA共聚物;而高温区Tg对应于反应后期由于VA大量聚合所形成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9.
核磁共振谱法估计重油和沥青中芳环分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假设不同环数芳环上取代度或取代基数相等的基础上,由H-NMR数据,推导出芳环分布计算式。采用模型混合物验证不同环数芳环质子类型谱带归属然后估计出四种Alberta沥青质芳环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取代基数的假设,不会引起芳环分布估计的较大误差;Alberta沥青质稠环环芳烃含量不高,与传统对沥青质中稠环芳烃含量估计相关甚大。 相似文献
10.
黄太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6)
采用较简单集总动力学网络对FCC催化剂中两组分在“一次”裂化较大分子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沸石晶粒外表面的形状因素对沸石外比表面积有较大影响.含有一定二次孔的较小晶柱沸石,不仅可以有相当大的外表面积(60~100m~2/g),有利于提高其重油FCC性能,而且扩散性和传递性较好,也有利于提高其中等分于的FCC性能。因而有更好的FCC性能.根据特定反应系统的性能确定出与重油FCC体系相适应的沸石外比表面积与基质比表面积比例,能使重油较大分子的一次裂化反应在两组分上有较好的分配比例,可提高重油FCC过程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除油细菌A-3对重油滞头原料进行纯种微生物精炼除油,主要探讨先增殖微生物后进行精炼除油的两步工艺、增殖微生物与精炼除油同步的一步工艺及精炼液重复利用工艺等对残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步工艺中,微生物增殖和精炼除油的最适温度一致,均为40℃;一步工艺和两步工艺的残油率分别为0.56%和0.78%,一步工艺优于两步工艺;精炼液可直接重复用于精炼,含纯种除油细菌的精炼液和工厂腐化液重复用于精炼,所得残油率分别为0.58%和2.03%,纯种微生物精炼除油效果好于工厂腐化液. 相似文献
13.
左廷荣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
介绍高层建筑中的锅炉房|制冷站的重油燃烧系统的工艺原理,以及重油供油系统中各主要设备的设计要求方法,并简要介绍了重油储油罐、日用油箱、油泵及其管道的布置。对工民建中重油系统的设计、施工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磨料尺寸对磨料磨损过程影响的随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Monte Carlo方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三维仿真模型,运用Monte Carlo方法随机选取磨粒的形状参数,采用打靶法生成随机的磨粒面,采用网格剖分法记忆被磨面的外形,为脊的处理以及磨损量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三三维空间内模拟了多个闰同时参与磨损的随机动态磨损过程,将模拟结果与碳钢系列材料的试验结果以及其他研究者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系统地讨论了磨粒的粒度,尖税度和圆锥度对磨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度,尖锐度和圆锥度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磨粒的尺寸效应。 相似文献
16.
聚丙烯与重油混合裂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聚丙烯中加入重油裂解制取燃料油的方法,考察了混合裂解中温度对液体油品产率及其组成的影响,并将该方法与热解催化改质法相结合,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催化改质最佳条件参数.在聚丙烯的裂解过程中加入重油不仅充分利用了重油、减少了结焦,而且改善了汽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综合采用有限容积法、有限差分法、Monte Carlo算法和POD算法建立埋地热油管道沿线油温的随机数值模拟算法,使用Sobol全局敏感性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综合评价出站油温、流量、压力、埋深、埋深处自然地温、土壤导热系数、油品黏度和密度的随机波动对管道沿线油温波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进站油温模拟结果与现场油温均值偏差在0.1℃以内,标准差的偏差为0.006~0.023℃;出站油温、流量、埋深处地温和油品黏度4个参数的不确定性对四堡进站油温波动的敏感性指标之和为77.44%,河西站的该指标为80.86%,进站温度的随机数值模拟中主要考虑这4个参数的不确定性即可。 相似文献
18.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吞吐产能预测缺少合适计算模型的现状,通过建立加热区和未加热区的复合流动模型,考虑加热区和未加热区原油黏度的差异,研究了水平井单井热采吞吐产能预测的解析模型,推导了水平井热采吞吐相对于冷采的产能增产倍数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增产倍数主要受加热半径、油层厚度和水平段长度等因素影响。以渤海N油田热采水平井典型数据为基础建立机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吞吐轮次的加热半径,在此基础上,利用新模型计算了不同吞吐轮次的产能增产倍数,预测第一轮吞吐的增产倍数为1.6倍,该值与渤海N油田10口热采吞吐水平井第一轮吞吐效果评价结果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针对牛心坨潜山油藏在直井注采开发方式下,存在水窜严重、采收率低的问题,在储层分布研究基础上,开展储层分类综合评价,重新构建油藏地下认识体系.综合运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确定利用水平井重新构建油藏注采系统的二次开发思路,纵向上分段部署水平井,实现油藏立体开发.目前先导试验取得较好效果,油井产量是周围直井的2.5倍,水平注水井吸水指数是直井的4.3倍.研究成果为同类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