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戈麦是新时期以来自杀的青年诗人之一。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是戈麦走向自杀的主要动力:与“现实”的疏离使他成为一个“厌世者”,他生活在语言的鸟托邦之中,颠倒了现实与梦幻的关系,孤独、焦虑、幻想、封闭成为其精神状态;他的内心深处具有一种浓郁的死亡意识,死亡对他来说成了一种挡不住的诱惑,成为他获得“新生”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讲好中国故事”对弘扬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形象有重要价值意蕴。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依托影像作品的叙事与传播,需要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及叙事手法三个层面提升叙事策略,同时还要从媒介生态、技术应用等多维度创新,“讲好中国茶故事”,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党史故事具有鲜明的政治引领性、价值导向性和思想教育性,运用党史故事赋能高校思政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当前,党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叙什么”“谁来叙”“如何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与难点。思政课教师应通过激发叙事主体、优化叙事内容、创新叙事方式与拓宽叙事场域等方面重构党史故事教学叙事体系,不断增强党史故事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力度与效果。  相似文献   

4.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需要在对外传播中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将文化自信与他信的建立落到实处,需要从优秀传统和时代新风中丰富文化传播资源,从政府到个人建立主体多元化的传播格局,从线上到线下打造多层次对外传播渠道,从“大叙事”到“小叙事”多维度地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5.
民间口承故事的表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口承故事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民俗学者研究的视野里,文本研究一直是口承故事研究的重要方式,而对于口承故事赖以生存的“讲述情境”——即民俗学者有关表演理论中的“表演空间”是缺乏关注的。事实上,民间口承故事在讲述中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文本的内容,还在讲述过程中附加了许多“情境”,只有将文本与情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考察民间口承故事这一动态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自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了古代朝鲜半岛上的民间故事《旁也》以来,在中韩两国民间的口头叙事领域一直流传着一大批“旁也”故事的异文。对这些故事作比较研究,从中寻找其传承、发展、变异的轨迹,可以探讨故事类型学方面的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罗德亚德·吉卜林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其作品《丛林故事》对故事中人物的他者身份进行了探索,作品反映他者的身份形成与身体外形、成长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独特的经历和思想有关,这也是他者获得主流社会身份认同的障碍。但作品也暗示了这种差异并非永恒不变,并积极探索了他者通过自身努力。融入主流社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先秦两汉是介子推故事演变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记录者不断在介子推故事中加入新的元素,逐渐完成介子推的隐士形象塑造.这一时期又是介子推故事与民间传说相互结合的发端期,介子推故事从史官叙事范畴进入民间叙事视野.民间叙事的介入使故事产生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再造空间.  相似文献   

9.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影片《最后的决斗》中,通过别样的叙事手法、角色呈现、主题展示,完善其女性形象的塑造技巧。影片巧妙地运用三幕式架构的叙述视角,借助“罗生门”式的非线性复调叙事,将故事从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展开对比,暗示出最后“决斗”的虚伪。同时,采用隐喻和象征等手段,诠释男性视角下女性形象是如何被符号化定义的;从“他者”的依附、“他者”的失语与“他者”的反抗三个方面,揭示出女性“他者”命运的悲剧主题。这些技巧,为华语电影女性形象立体化与多元化的塑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故事化做为流行的电视叙事模式,以收视奇迹占有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说明了叙事策略已经成为电视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从叙事话语这个角度来分析新闻故事化,切实地解决新闻故事化的核心问题,实现新闻叙事话语的实质性变革。  相似文献   

11.
从《无声戏》看李渔悖谬性的叙事策略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在《无声戏》中采取了悖谬性的叙事策略,使《无声戏》产生了“新”、“奇”的叙事效果,达到了新人耳目的叙事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李渔通过观念理性化、感情道德化、训谕明示化、叙事娱乐化和情节悖谬化的巧妙融合,显著地增强了人们对故事的信任感;同时,悖谬性叙事策略也有力地降低了故事的可理解性;其它叙事因素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李渔在《无声戏》中采取的悖谬性叙事策略是他文学创新思想的一次有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和中美科技紧张的局势下,全球科技话语呈现竞争性格局,我国要构建一种有力的对外话语和战略叙事体系。立足于竞争性格局下的对外科技话语的实践定位,从对外内容的叙事短板、“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优势、官方多元叙事供给不足三方面对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的挑战进行分析,不难得出对策是建构以叙事符号、叙事结构、叙事语态“三位一体”的叙事体系,综合运用多种叙事策略,有理、有力、有节地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  相似文献   

13.
香港作家西西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叙事方式独特的作品,作家在运用“自知观点”讲述故事的同时,对“自知观点”叙述本身予以潜在的“自我颠覆”,从而制造了小说的多意义结构,使小说获得了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双重统一。  相似文献   

14.
《倾城之恋》和《不谈爱情》的叙事风格不同 ,但它们的叙事又是殊途同归的。从叙事结构主干来看 ,两则故事的核心部分几乎一致 ;而它们所传示出的“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都是对世俗生活的认同。“贵族才女”张爱玲与有“小市民作家”之称的池莉都“参悟了‘庸俗’”  相似文献   

15.
先锋小说贵族化倾向的一个很大因素来自于其“游戏”的叙事策略。拆解与重组故事 ,并置真实与虚构 ,“用语言弄虚作假” ,分裂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等 ,多种智性手段的运用 ,使先锋小说的文本叙事达到了一种“游戏”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从心理学的人格生成理论出发,牛虻抑郁质气质的形成来自于家族遗传和早期教养方式;他少年期生活的突然变故和艰辛的流亡生涯是促使其性格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和重组的决定性因素;而他内心情感的强烈冲突和矛盾,则是其人格多面性、异组性和内在同一性等动态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韦伯把“资本主义精神”看做一支推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资本主义精神”又是:自“宗教改革”。这种把宗教教义等精神因素也视为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不仅是研究视角的变换,更开创了宗教经济伦理这一新学科。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并不是一个精神决定论者,他始终保持了对社会发展动力这样一个复杂问题要进,综合分析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8.
唐制敕是皇帝就特定的人或事发布的命令,可以突破常法规定“临时处分”,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故事”则指旧事、先倒、旧日的典章制度以及典故等等,也就是日后可以援引为例。在唐代,故事与制敕都是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故事是制或敕的组成部分,两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相互区别、甚或相互冲突,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由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和形成速径不同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鲁滨逊”的荒岛求生故事众所周知,可他再牛毕竟只是小说里虚构的人物。在第二次世再大战快结束的时候,有一位中国船员。带领同事们完美地演绎了一则非洲荒岛求生的故事,最后还获得了英国女王颁布发的勋章,比“鲁滨逊”牛多了!  相似文献   

20.
自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了古代朝鲜半岛上的民间故事《旁》以来 ,在中韩两国民间的口头叙事领域一直流传着一大批“旁”故事的异文。对这些故事作比较研究 ,从中寻找其传承、发展、变异的轨迹 ,可以探讨故事类型学方面的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