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江西各气象站资料,并参考山区考察记录,探讨了江西热量分布的特征和规律.分析指出江西热量资源丰富,总积温高,无霜期长,十分有利喜温作物生长和农、林、牧、副全面发展,但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常有“三寒”(春寒,小满寒、寒露风)出现,对稻、棉、油等生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0—2015年宜丰县历史气象资料,综合寒露风对双季晚稻生产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寒露风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出现规律。根据宜丰县晚稻历年受灾情况,分析了寒露风持续日数对晚稻造成的灾害程度。结果表明,宜丰县寒露风发生频率为78%,近10年内寒露风发生频率降低,且以轻度寒露风为主,中度及重度寒露风均呈明显减弱的趋势。寒露风出现时间主要在9月中下旬,9月上旬及10月上旬偶有出现,因此寒露风灾害主要出现在晚稻抽穗扬花期,常常导致晚稻空壳率上升、结实率下降,宜丰县双季晚稻主要受中、重度寒露风影响较大,受轻度寒露风影响较小。该研究以避免和减轻当地寒露风危害为目的,为宜丰县双季晚稻提供科学制定合理的预警预报及农事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全国低风速气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5-2014年NCDC数据库345个地面站的气象资料, 统计全国低风速条件的日变化、月际变化、年际变化和持续性等基本特征, 分析低风速频率空间分布的规律和季节变化。选取哈尔滨、乌鲁木齐、北京和成都4 个代表城市, 分析不同地区低风速条件的特征和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1) 30年间, 全国低风速频率约为40%, 其中哈尔滨低至25%, 成都高达60%; 2) 低风速出现频率表现为夜间高、白天低的特征; 3) 全国从9月至次年1月, 低风速状况出现频繁, 之后不断减少, 春季4月达到最低, 哈尔滨秋季的低风速频率最高, 其他3 个代表城市皆是秋冬季的低风速频率最高; 4) 全国持续3个小时(及以上)的低风速状况出现概率为36%, 其中成都地区的低风速持续性高, 持续12小时(及以上)的概率达到20%; 5) 全国低风速频率的总体空间分布是南方高北方低, 内陆高沿海低, 分布的范围和频率随季节变化; 6) 哈尔滨的低风速频率有明显增加趋势, 其他3个代表城市的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1958—2007年吉林省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吉林省21个气象站1958—2007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吉林省降水资源的异常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吉林省年降水异常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整体一致的变化特点,同时还存在南北和东西的较大差异;旋转载荷向量场反映出4个降水异常区,即:南部山区、东部山区、西部平原区和中部地区;各分区在10a的周期上表现一致,4a左右的振荡周期最强,且吉林南部山区和东部山区年际降水变幅较小,西部平原区年际降水变幅较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福建省莆田、仙游、福清和崇武四站1960-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了福建中部沿海雷暴初终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中部沿海初雷有明显的旬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分布,初雷最多出现在3月中旬。近50年莆田、仙游和崇武初雷经历了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末的偏晚期和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偏早期,近6年来出现了向偏晚期转换的趋势。终雷日期有明显的候分布,主要集中在9月1候、9月5候和10月1候,终雷的3个集中时期与西太平洋副高的第一次回跳、秋分及副高第二次回跳时间相对应。  相似文献   

6.
对1959~2009年吉安气象观测站逐日、逐月、逐年雷暴的观测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了吉安雷暴发生的特征.结果 表明:吉安年平均雷暴日为63.0 d,属于强雷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多年份102 d(1983年)与最少年份41 d(2000年和2001年)相差61 d,接近年平均日数;年雷暴日数以5 a左右为一个周期,10年左右出现一个峰值,目前年雷暴日数正处于减少期内;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持续期年际间振荡的幅度较为剧烈,最早初雷日与最晚初雷日相差90 d,最早终雷日与最晚终雷日相差108 d,最长雷暴持续期310 d与最短雷暴持续期186 d相差124 d; 51年来吉安雷暴日数线性减少趋势明显,减小幅度为4.0 d/10年;雷暴日季节分布以夏季最多,占全年的50.2%,冬季最少,只有全年的4.3%;月分布呈单峰型,雷暴多集中在3~9月份,8月最多,12月最少;日分布呈单峰型,以14~20时频数最大,最低值在7~12时;单个雷暴持续时间最长达7小时23分钟,出现在1962年3月20日;雷暴出现频率最多为SW(西南)方向,占38.4%,为吉安雷暴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40年来西北地区沙尘暴日数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西北地区134个气象台站1961年~2000年的沙尘暴日值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有5个沙尘暴高值区,分别位于南疆盆地南缘、柯坪盆地、河西走廊的民勤、内蒙古拐子湖和宁夏盐池;在季节分布上,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占年沙尘暴总日数的50.4%,秋季最少,约占7.6%;12~20时是沙尘暴的高发时段,60.9%的沙尘暴发生在这一时段.就沙尘暴的年代际变化而言,20世纪70年代较60年代略有增加,从70年代至90年代,沙尘暴出现的频数一直在减少.总的来说,近40年来西北地区沙尘暴总日数整体上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8.
作者于1962—1982年对昆明地区的小白腰雨燕的数量变化作了观察研究。昆明属小白腰雨燕华南亚种分布较北的地区之一。该城内及城郊25个点有分布,1982年共有1957巢6261只,城区占83.4%,郊区占16.6%。作者着重观察了云南大学物理馆等12个点,1962年有415巢1328只,1982年则有1123巢3594只,为1962年的2.71倍,平均每年增加4.91%,但1964及1974年数量减少,分别减少3.9%及14.0%。 小白腰雨燕在昆明一般为夏候鸟,但在22年的12个点中,1968、1971、1972、1979及1980年五年有冬季留居现象,共13个点次。其出现的频率为12个点的5.16%。五年内共留居1117只,占总个数的10.6%。 昆明1月份一般无雨燕,2月初至2月中由南迁入昆明,4月中开始出现雏鸟,4月底至9月数量逐渐增多,9月份达到最高峰,以后因衰老死亡等原因数量日渐减少,10—12月逐步向南迁徒。 作者根据近50年的昆明气象资料分析,昆明小白腰雨燕数量增多的原因,主要不是气候关系,而是由于它们对气温的生态适应性增强的结果,它们正在扩大地理分布范围。 近21年中的5年冬季有部分留居雨燕,这是由候鸟变为留乌的过渡现象,也是该种在扩大分布区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自1988年以来,由于工业的过速发展和民用电的急剧增加,我国能源出现严重紧缺,华东各省更为突出。江苏省在华东各省中工农业最发达,产值居全国第一,人口密度最大,耗能最多,因而能源紧缺情况也最严重。本文将以江苏省为实例进行探索。华东其他各省除山东、安徽情况略好以外,浙江、福建、江西等省情况也相差不大。下面分四个问题加以分析和讨论。一、江苏能源的基本情况我国号称地大物博,煤炭和水力资源丰富,但按人均计算,我国煤炭资源只有苏联的1/7和美国的1/10,水力资源也只有世界人均水力资源的80%。另外,资源的地理分布又极不平衡。煤炭主要分布在西北的山西、内蒙、宁夏诸省,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而工农业发达、人口最集中  相似文献   

10.
ENSO变率的不规则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SST及SOI观测资料及代用资料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的ENSO变率,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ENSO有代表性的指数Nino 3.4区SST及SOI近一个半世纪的观测记录,ENSO变率以年际变化为主,集中在3个谱段;2~3 a、3~4 a及5~6 a.(2)ENSO变率有年代际变化,1920-1950年出现过3~4 a典型ENSO变率的减弱.近500年的ENSO代用资料表明,每百年内至少有1次类似的减弱.(3)大量的代用资料如冰芯,树木年轮、史料等证实小冰期ENSO的变率与20世纪没有很大差别.(4)考古资料表明大约从5 ka BP ENSO才活跃起来,在此之前ENSO的频率很低.ENSO气候模拟研究支持了ENSO变率这种长期变化与岁差有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气候振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我国有现代仪器观测以来的气温与降水量记录,研究近几十年我国的气候振动。目的在于了解气候振动的规律,并与大气环流多年变化联系,借以认识造成气候振动的环流条件。主要结果如下: (1)1951—1960年10年平均,1月,7月及全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图表明:其地理分布与气候图类似,但数值有一定差异,为了应用时间均一的资料,故以近10年平均图做为研究的基础。 (2)1901—1910年…1941—1950年每10年平均对1951—1960年平均值的偏差甚大,气温可差0.5—1.5℃,降水量偏差亦常在10%以上,有时达20%。经显著性检查(t-检验),证明为系统性差异。偏差的有规律地理分布、随时间演变及其合理的环流解释则证明主要是气候振动的结果,而非其它,如观测条件变化等原因所造成。 (3)结合单站10年滑动平均曲线分析表明,40年代前后是近60年我国最暖的10年。在此以前,大约自本世纪20年代开始,气温逐渐上升,近10年则显著下降。 (4)年降水量有明显的周期性,主要为30—35年周期与20年左右周期,将后者与太阳活动海尔周期比较,位相差有自西北向东南减少的趋势。 (5)比较1911—1920年与1951—1960年1月及7月东亚(东经60°—180°,北纬20°—70°)海平面气压分布,结合大气活动中心的多年变化,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两个10年的气候差异。  相似文献   

12.
近三十年,美国教育史上出现了“社区大学运动”。两年制的初级(社区)大学,有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至1980年秋,已达1231所,在学学生880馀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40%。社区大学的蓬勃发展,与一些传统四年制大学因学生不足被迫关闭形成鲜明对比。社区大学由地方兴办和领导,经费主要来自州的拨款和地方税收;开门录取,16岁直至90岁来者不拒;免费或收费极少,离家很近,利于边工、边读;科目灵活,具广泛适应性,为居民和地方提供所需的各种教育。  相似文献   

13.
《河南科学》2016,(9):1551-1556
基于华北平原53个站点1960—2014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Mann-Kendall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华北平原的干旱年际变化趋势、干旱频次变化特征、干湿周期变化、干旱四季变化趋势、干旱频率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华北平原干旱的时空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近55年华北平原及表现出干旱化趋势.干湿变化存在3年、5年以及10年的振荡周期,且未来几年干旱趋势为偏旱.四季干旱趋势变化具有明显差异性,秋旱范围最广,具有较明显干旱化趋势.春旱频率分布呈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夏旱频率以河北省西部和河南省最高;秋旱高频区较夏季少,频率大都在32%~34%间;冬季干旱频率在河南省北部、山东半岛以及河北省西部较高.  相似文献   

14.
姜磊 《江西科学》2021,39(3):490-494
利用江西省2016—2020年酸雨和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江西省近5 a酸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近5a酸雨污染程度逐年减轻,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整体浓度逐年下降.各酸雨等级之间层次清晰,各等级酸雨出现次数呈现出随酸雨等级由弱至强逐级递减的特征,且各等级酸雨出现次数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江西省酸雨频率属于酸雨频发级别,且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酸雨频率地域分布清晰,呈现出南北地区高、中部地区低的特征.江西省未出现特重酸雨区,酸雨区时间分布特征明显,除2016年外,按季分布特征为第1、第2、第4季度属轻酸雨区,第3季度为较轻酸雨区;按月分布特征5—9月为较轻酸雨区,其余月份为轻酸雨区.从设区市层面来看,仅2016年在南昌和鹰潭两地出现了特重酸雨区.空气中的酸性气体SO2和NO2的总浓度呈逐年递减的特征,特别是SO2浓度较2016年下降幅度达48%,是影响江西省酸雨污染逐年减轻的主要因素,2020年ρ(SO2)持续下降,ρ(NO2)出现逆势增长,意味着江西省酸雨类型也可能发展为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不同糖类对水稻硝酸盐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湖北省近2 000 a来的历史资料,对湖北省蝗虫灾害的时空特征及与其它灾害耦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历史时期的蝗灾经历了少灾时期、过渡时期与多灾时期3个阶段,灾害出现的频率、影响的范围均呈递增趋势;在发生时间上,年内呈现出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而年际间则具有连发性特征,特别是明清以来更为突出,且表现出100 a和150 a的振荡周期;在空间上,表现出丘陵山地发牛少、沿江平原及岗地发牛多和深受河南,安徽两省蝗灾发生影响的特征;湖北省蝗灾与旱火儿乎相伴而行,与水灾呈负相关性,并常常导致饥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近三十年来,由于心脏外科手术及心血管方面的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心导管及血管造影、放射线核素检查、超声心动图、CT等已逐渐广泛的开展应用,对心血管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现笔者依据临床方面的特点,对生前诊断并经死后病理证实为左房粘液瘤一例,报导如下: 患者童××,男性,51岁,已婚,工人,湖南湘潭籍人,住院号:1552。因劳累后心悸、气促,前胸部疼痛一年,加剧伴下肢浮胀4~+月于1985年5月15日转入长沙某医院。患者自1984年5、6月份起,出现劳累后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但仍能参加劳动,至同年  相似文献   

17.
1960年至2004年南京市风速变化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孝勇  曹广超 《科技资讯》2013,(14):122-125
利用南京、高淳、江宁、江浦、六合、溧水六个地面站1960年至2004年逐日平均风速数据资料,分析了南京市平均风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其结果表明:近45年来南京市年平均风速为2.61 m/s,最大平均风速出现在3月,为3.08 m/s,十月的平均风速最小,为2.45 m/s。一年四季中,春季的平均风速最大,为2.93 m/s,秋季平均风速最小,为2.50 m/s,呈现出"春季大,秋季小"的季节分布类型。近45年间各季节与年平均风速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呈现出波动性变化及总体减弱的趋势。在空间上,南京市平均风速呈现出"南大北小"的地理分布格局。风速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下中国乃至亚洲大气环流的变化而引起的局地环流的变化。此外,强冷空气南下次数和强度的减小、台风的减少、观测环境的影响、仪器性能的差异以及统计时次的变更等也是引起南京市风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宁夏全区23个冻土观测气象站资料及对应气象数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采用自然邻近点插值法进行等值面推算,分析了宁夏最大冻土深度的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多年极端最大冻土深度为1-1.6m,多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仅中部干旱带的兴仁、麻黄山和海原3个气象观测站在1m以上.近50a来,宁夏最大冻土深度呈逐年下降趋势.≥1m最大冻土深度出现频率20世纪以前呈依次降低趋势,但进入21世纪后又有增加趋势.分析了宁夏各地最大冻土深度年际变异系数介于13.5%-25.6%,说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通过周期分析说明多数站点在1968-1975年和1978-1985年间存在一个3a左右的周期.通过对典型代表站最大冻土深度与相关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灌区最大冻土深度的主要因素是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影响中南部山区的主要因素是日平均气温和日均地温.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城市气温和降水量序列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10年东北地区35个主要城市站的逐日气温及降水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小波变换、经验正交函数分解、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东北主要城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增温幅度最大;城市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16a尺度年代际变化周期和(7~8)a、4 a和准2 a尺度的年际变化周期,其中4a尺度的低频振荡能量最强;城市化进程对气温变化影响显著。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的年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中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降水减少幅度最大;年总降水变化存在准2 a、4 a和(9~10)a尺度的年际变化周期,其中4 a和(9~10)a振荡能量最强;夏季出现特涝的概率大于特旱,大涝的几率小于大旱;同时7月份是东北局部特大洪涝或干旱的多发时段。  相似文献   

20.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NCC)沿用的北半球阻塞高压监测公式,利用NCEP/NCAR逐日500hPa环流场再分析资料,计算出1961-2011年逐日阻高指数,分析了北半球阻塞高压出现的关键地区阻高指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重庆夏季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三个关键区阻高的季节分布以鄂霍次克海阻高在冬季和夏季出现的频率最高,而春季和秋季则是乌拉尔山阻高活动频繁的季节,贝加尔湖地区阻高活动不及前两个区域活跃.从变化趋势来看,乌拉尔山阻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有增强的趋势,贝加尔湖阻高有减弱的趋势.各关键区的阻高日数都存在2~5年的显著性周期特点.三个关键区对重庆夏季降水的影响各有其特点,贝加尔湖和鄂霍次克海的阻塞形势对重庆夏季降水的影响较大,鄂霍次克海阻高日数对重庆夏季降水的影响比其强度对重庆夏季降水的影响关系更加显著,夏季鄂霍次克海阻高日数偏多(少),重庆夏季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