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中,对于明末清初戏曲、小说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左派王学影响下,由李贽、汤显祖、冯梦龙、孟称舜等人直接推动而形成的强大的写“情”思潮,它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形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  相似文献   

2.
刘强 《科技信息》2011,(14):157-157,160
文学作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与作品的人物形象有很大关系。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和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的其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两人虽名字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极大的个性差异性,这也使得两人物形象的文学价值也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3.
《呼啸山庄》与《日出》这两部名著巧妙地通过人物形象的立体刻画表达女主人公内在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通过使用大量对比鲜明的矛盾意象,直观、生动、细腻地揭示出女主人公在父权制统治下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们的悲剧命运,深化了主题,并将冲突外在化,使情节高潮迭起,更富戏剧性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心理着手,揭示别格悲剧形成的原因。认为在别格身上体现出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冲突的心理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人格结构理论这一新的角度诠释别格的内心冲突与矛盾及其成因,能更深入揭示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借助于梦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理想和追求,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本文以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为例,就作品中的梦如何与作品中的人物的过去经历、人物的性格、人物所处的环境等相关联,并如何体现作品中人物的某种理想,体现作品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内容、特点基础上,试图阐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于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及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精神分析理论中“本我”、“自我”及“超我”等三种人格构造分析了《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在面对“吃”与“棋”的生活问题背后的精神状况。通过探讨王一生对于“吃”与“棋”的态度背后的深层心理状况,挖掘了王一生的“吃”与“棋”二者背后的隐秘联系。二者的相互影响塑造了王一生的道家文化人格,揭示了这种人格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杰克·伦敦是一位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其一生作品甚丰,基本上是以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为主要创作源泉.由于他的经历曲折传奇,杰克·伦敦的思想充满了矛盾,作品中这些矛盾时常发生冲突.但是其思想的主流还是尼采的超人.因此他既同情人民大众又鄙视他们,既向往上层社会又对上层社会的虚伪嗤之以鼻.他深深地陷入在个人主义的泥潭中不可自拔.最后在自我毁灭中,过早地结束了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一直被大多数批评家认为是沃克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作品.小说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人格结构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小说的情节发展体现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人物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对待方式,从而凸现主题.  相似文献   

10.
杰克·伦敦是一位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其一生作品甚丰,基本上是以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为主要创作源泉。由于他的经历曲折传奇,杰克·伦敦的思想充满了矛盾,作品中这些矛盾时常发生冲突。但是其思想的主流还是尼采的超人。因此他既同情人民大众又鄙视他们,既向往上层社会又对上层社会的虚伪嗤之以鼻。他深深地陷入在个人主义的泥潭中不可自拔。最后在自我毁灭中,过早地结束了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11.
都邑考     
都、邑过去被解释成了都城、城邑,实际上其初义应该是宫城。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事实表明,即使是在牛李党争激烈的政治背景下,李德裕抑杜牧也并不存在。会昌年间,杜牧出任外州刺史是仇士良宦官集团在起作用。大中年间,杜牧在文章中流露出对李德裕的不满不仅与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有关,同时,与杜牧长期以来对宦官集团的顾忌也不无联系。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关心社稷百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杜甫的这种精神,在他的诗歌中有集中的反映。文章以杜甫的一生轨迹为线索,以他的诗歌为内容,论述杜甫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是指杜甫于开元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而我们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可以考辨出,以上诗句应是指杜甫于开元十三年在洛阳亲睹玄宗封禅泰山出发仪仗之事,由此还可以揭示出杜甫早年一直被掩盖和忽略的一段历史。正是以封禅泰山为标志的开元盛世给少年杜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辉煌印象,他面对安史之乱后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惨象时,才会在诗中表现出超乎常人的痛心和巨大的心理落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杜甫诗歌中所使用的马与鹰这两种物象入手,简要分析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意象同诗人的创作思想、艺术手法以及创作环境等之间的联系。试图通过对杜诗中一些意象的解读,去弄清诗人的创作与时代、社会现实及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结合体育舞蹈教学的专业技术,对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所谓"公孙大娘剑器舞"的道具、套路及其在中国舞蹈史上的地位作初步探讨。认为公孙大娘剑器舞是一种女子戎装持剑表演的健舞,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至少有四个套路,即剑器浑脱、西河剑器、邻里曲与裴将军满堂势,并从她成就了"草圣"张旭的书法艺术及其在中国舞蹈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来肯定公孙大娘剑器舞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仁”为核心的儒学重于弘扬人的集体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即“情”的一面;道教、佛教则侧重于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本体意识,即“性”的一面。历代封建志士力求二者兼取,但未有几人能兼顾。杜甫既有以“仁政”为标准的“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又有中守“真性”的“独往之愿”的独立人格,他超越了时人在“性”与“情”两者失衡的结构,使两者统一在“真”的人生精神里,使其达到二者完美的统一,从而使自己的文化心态具备了千古一人的独特结构。  相似文献   

18.
重读李、杜     
由于长期受大一统的儒家文化以及伴随封建制度发展而派生出来的封建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特殊的“从仕”观念。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文化品格上形成严重的单一性倾向,在社会角色上,由于作为一种权力的话语的拥有者”,具有较严重的“救世主”及“代言人”观念,杜甫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近体诗”,又称“律诗”的集大成者及最高成就者,也是唐以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仕文化”的典型代表,又由于其伟大的诗歌创作成就,其思想影响了以的的历代诗人和作家。李白则是一个例外.他亦以其创作和生活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一种另类的文化品格,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游离的分子,从严格意义上讲,李白从来没有进入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他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言只是一个过客。本文试以李白和杜甫的部分作品及其生活经历,对两位诗人不同的文化品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盛唐艺术繁荣鼎盛,并且当时的文人普遍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因而留下了数量颇丰的艺术诗。其中,杜甫的艺术诗成就最为显赫。杜甫的艺术诗不但生动展示了盛唐艺术的风貌,而且深刻阐释了盛唐艺术的风度。一方面,杜甫的艺术诗是受盛唐艺术的强烈感染而作,承载了盛唐艺术的大气与恢弘;另一方面,杜诗创作历来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盛唐社会的急转骤变使杜甫后期的艺术诗具有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而盛唐艺术的气度始终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底气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