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关村科学城是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研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事关我国在全球新一轮发展竞争中的位势与主导权。深入分析了中关村科学城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以及加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研究提出了科学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总体思路与发展战略,并从支持新兴源头创新机构、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提炼了科学城的内涵,比较分析了济南市构建科学城的优势和条件,提出了济南市基于资源整合构建科学城的模式:整合城市产业资源构筑产业集聚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整合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服务平台资源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整合产业链,依赖价值创新或营销创新拓展价值链和延伸产业链,加速创新流程,实现价值乘数效应和内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福厦泉自创区).5年多以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以下简称厦门自创区)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先行先试成果,有力提升了厦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福建省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  相似文献   

4.
杨兰桥 《创新科技》2019,19(2):57-62
科技创新资源统筹与优化配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性举措。近年来,河南省紧紧围绕三大国家战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资源投入快速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以及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等,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如科技资源管理体制不合理、科技资源总量不大和投入不足、区域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等一些突出问题。未来一个时期,提升河南省创新能力,应着重在促进科技创新协同共进、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打造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培育打造创新型企业群落、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谋思路、做文章、促提升。  相似文献   

5.
厦门科学城通过布局高能级创新项目,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未来产业发展,力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助力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主要根据厦门科学城规划及定位,阐述如何建设科技招商体系,加快推进厦门科学城发展。  相似文献   

6.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内容,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是区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分析了区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环境的构成要素及中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环境的省际差异;选取老工业基地和军工大省黑龙江省为例,结合黑龙江省的省情,从优化区域政策法制环境、加强区域金融支持、优化区域人才环境、营造区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微环境、吸引和利用外部支持等方面提出了黑龙江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环境优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2022年,厦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起点谋划创新发展,高标准建设厦门科学城,高层次搭建省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高质量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高水平赋能未来产业,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新的一年,厦门将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动能转换”目标,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建设厦门科学城,争取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加大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力度,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支撑引领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8.
自2016年6月获国务院批准建设以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厦门片区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按照厦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务院赋予的建设任务和《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创新资源投入,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加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力提升区...  相似文献   

9.
张靖 《厦门科技》2024,(1):18-19
美峰创谷项目是由厦门市属国企厦门火炬集团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综合性园区,位于厦门科学城核心区域,总用地面积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项目包括8栋高层研发办公楼和4栋多层商务配套楼,总投资约35亿元。园区为企业提供理想创新创业环境,打造领先的生态科技园区,积极招商,助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美峰创谷项目,包括项目概况、产业生态、自有及周边配套设施、区位优势以及招商情况等。  相似文献   

10.
基于科技协同创新对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构建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后发现: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内各大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水平有所下降。针对长三角主体间科技创新合作方式单一、要素流通不畅、保障机制缺乏等问题,三省一市应通过加强协同创新顶层设计、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环境、优化创新一体化发展路径等举措,更高水平提升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1.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为发挥科技创新优势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如何依托自贸区特殊制度环境,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是促使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基于川、渝自贸区特殊的制度优势,研究科技创新支撑长江上游地区与川渝自贸区协同发展,探索自贸区与长江上游地区协同发展科技创新支撑效应和运行模式,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融是经济循环的血液,科技金融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仍未形成。本文分析安徽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探索建立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加大科技金融服务高品质供给、提升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安徽省科技金融发展,大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级,赋能创新安徽建设,在协同推进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中展现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京津冀成为目前关注度最高的热点地区。创新引领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需求和加强科技合作引领京津冀一体化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广州高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州科学城要"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殷殷嘱托,着眼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核心枢纽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承载区,围绕建设国家实验室和高水平创新研究院集群,发挥"集聚、加速、协同、攀登"四大功能,推动科技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国样本,成为华南地区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承担着推动经济加速发展的第三增长极的任务。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是区域创新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促进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实现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对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现状的分析显示,北京和天津相对河北而言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净流入地区,并且近年来的科技创新人才迁移量一直保持增长态势,由此可知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以及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了京津两地科技创新人才的迁入,相对于周边的河北,京津两地对科技创新人才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在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现京津冀互联互通、优化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对京津冀区域产业进行差异化定位和合理分工,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平台等促进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吴锐 《安徽科技》2011,(12):43-45
区域创新以区域为整体、以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目的.通过依托区域科技创新实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协调区域间科技竞争与合作。实现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升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经济发展现状的区域.由于在创新要素成熟度、  相似文献   

17.
作为外贸大省,福建省区域外贸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福厦泉等沿海城市由于区位优势明显,外贸实力远远强于内陆城市。而以龙岩市为代表的内陆城市,外贸起步晚,规模小,但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分析龙岩市外贸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推动加工贸易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完善外贸发展的配套条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化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数字信息化的现代科技已经深入影响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方面。借助数字信息化的科技手段,结合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的目标需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转型升级,扭转区域内部与区域间协同不足,全面梳理区域整合驱动的科学依据,针对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目标、内容、载体、领域、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一体化效能提升的方式与有效路径,系统地通过数字化将区域一体化体制机制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效能,以数字信息技术强力助推科技创新及产业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基于构建世界科技强国的创新生态系统观,剖析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内涵与定位;从创新主体、要素、载体、开放、环境的协同,完善“政产学研金介贸用”八位一体高度融合的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采用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结合特拉维夫、新加坡、伦敦、东京、纽约和波恩的区域创新一体化实践,梳理和总结开放式的创新链协同、多形态的要素链协同、创融结合的资源链协同、空间优化的产业链协同、政府主导的治理链协同和组织助力的区域传播协同的特色;进而提出促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创新链、要素链、资源链、产业链、治理链和科技传播链动力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20.
协同创新是现阶段产业、区域提高创新效率、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中三角"高技术产业而言,科技资源投入有限、创新效率不高,协同创新尤其显得重要。而目前该区域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的协同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和共享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合作框架,以促进该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