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玲  李海丽  杜玲 《科技智囊》2023,(10):61-69
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大背景下,创新联合体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一,可以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各地的创新联合体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北京市和浙江省都做出了“揭榜挂帅”机制与创新联合体建设相结合的尝试。从创新联合体的组建机制、运行机制、建设过程模式对北京市和浙江省的案例进行解构,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根据创新资源禀赋选择政府主导或企业主导的方式组建创新联合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应用场景有助于推动大中小企业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融合创新,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提供强大动力。创新联合体应用场景构建存在着领军企业牵头创新的积极性不足、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联合体内部创新链断裂、政府主导职能发挥不到位等瓶颈问题,严重降低了创新联合体的创新产出效率,大大阻碍了创新联合体破解关键技术难题,不利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应重点打造“五大应用场景”:推动领军企业开放机会场景,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与合作意愿;建立多元化人才孵化场景,科学设计人才激励机制;优化资源要素流转场景,合理安排资金投入;健全产学研用联动场景,形成稳定契约关系;完善制度政策供给场景,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创新联合体存在组建时指导政策不足,部分已建成的创新联合体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照现有产学研合作平台,分析了构建创新联合体的核心要素,探索了基于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创新联合体建设模型,从建设、运营、保障三方面探析其建设模式,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面对日趋严峻且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形势,高效促进创新联合体主体融通创新进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至关重要。借鉴量子博弈思想从知识流动的畅通度和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度两个角度研究创新联合体主体融通创新的激励机制。构建创新联合体主体融通创新的二元连续策略集博弈模型,对比研究不同情形下畅通度和融合度对创新联合体主体融通创新的影响,得到利于创新联合体主体融通创新的最佳融通状态,并据此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出“融通合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搭便车”行为的发生,降低了融通创新的风险,激励创新联合体主体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正>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是新时期我国打破传统科研组织范式,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依然存在主体稀缺、行为扭曲和定位模糊等问题。本文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做法和经验,提出了我国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对于创新联合体在组建及运行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机制研究不足,尤其缺乏将其置于“双循坏”背景下作为搭建完整创新生态体系中重要一环的建设路径研究。组建创新联合体,有助于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破传统科研组织范式,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案例,分析其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的实施机制与运行模式,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创新联合体的实践路径,包括推动市场牵引的企业技术需求凝炼机制、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研发供给体系、强化成果产业化中端服务保障机制和打造基于国内国际双循坏的全球协同创新生态,为新时代更好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模式借鉴和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7.
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是顺应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必然选择.企业创新联合体组建的目的一是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二是要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三是要支撑新型举国体制,提高整体创新效率.南京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优化完善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方式、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8.
《科学管理研究》2017,(6):20-23
在分析研究联合体提升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动因基础上,探讨基于研究联合体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性要素、辅助性创新要素、服务性要素、环境要素,设计基于研究联合体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信任合作、协调整合、激励、风险控制、利益分配等运行机制。从政府、研究联合体、系统环境、系统生态位等方面,提出基于研究联合体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研究联合体内涵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研究联合体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的理论模型,探析RJVs创新物种、RJVs创新群落、RJVs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为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应加强研究联合体的顶层设计,规划培育RJVs创新物种、RJVs创新群落、RJVs产业体系,增强对国内外RJVs创新优势种吸纳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创新联合体牵头企业的专利引用网络和学术论文网络进行了梳理,比较了不同产业技术领域下的2个网络的密度、长度和中心势特征,对2个网络决定企业专利授权数量的机制做了实证分析。验证了专利和论文所代表的技术-知识网络为企业创新的源泉,企业授权专利数量被2个网络的密度、长度和中心势所显著影响,同时还受到行业技术类型等因素的调节。提出:降低规模、融资能力、国企背景等“创新联合体”牵头企业的遴选标准;从2个网络特征值中发掘评价依据,对其技术创新基础、创新动机、创新前景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加快推动企业从创新主体转变为创新主导,对于我国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持续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全球高端资源的汇聚能力至关重要.我国企业的创新主导能力还相对不足,需要尽快从理论指引、顶层设计、能力提升、生态建设、要素配置等方面加大推动力度.本研究在对比分析航天科技、中车、华为、海尔、西门子...  相似文献   

12.
核心军工企业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以核心企业主导-外围企业配套的产业组织形态为特征,由企业主体要素、知识供给要素、制度供给要素、市场服务要素和文化要素等构成,其运行包括动力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对江南工业集团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案例分析,从增强核心主导型企业的创新辐射能力、孵化和培育优势民企、创新挖掘区域创新资源、强化地方政府制度供给能力、加强市场中介服务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主导企业适应突破性创新的组织方法选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创新管理文献在解释为什么主导企业适应突破性创新时会面临巨大困难而新进入企业面临较少困难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关于为什么有些主导企业能够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研究仍然较少。可以肯定的是,一些主导企业确实在突破性创新出现后重新保持了以前的市场或技术地位,甚至更加巩固了其产业领导地位。研究分析了擅长于渐进性创新的主导企业如何经由特定的组织方法对突破性创新的挑战做出回应,并构建出了相应的组织方法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14.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来源于知识创新的能力,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又与知识共享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知识共享为视角,构建企业内外创新循环体系,以创新内因、创新外脑及二者的开放互动为核心,在相应机制的保障下,不断推动企业创新,为企业在市场环境中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服务.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内外创新循环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来源于知识创新的能力,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又与知识共享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知识共享为视角,构建企业内外创新循环体系,以创新内因、创新外脑及二者的开放互动为核心,在相应机制的保障下,不断推动企业创新,为企业在市场环境中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服务.  相似文献   

16.
王炜 《今日科技》2021,(9):45-47
本文在科技成果管理和创新联合体运作机制研究基础上,阐述了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及其四个阶段和四种形态,分析了创新联合体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创新联合体在科技成果管理中的双向通道模型和接力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创新服务失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营科技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对创新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用接受服务的企业对创新服务的认可程度来判定创新服务的效率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服务存在严重的对象失效和内容失效,解决创新服务的失效问题需要使创新服务体系由现在的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相似文献   

18.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保障.构建苏州地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应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社会机构为支撑,着力建设潜质型创新人才基础平台、内升型创新人才实践平台、精专型创新人才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9.
盖影 《科技资讯》2014,(2):142-142
效益创新是当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效手段,本文以公司2013年效益创新活动为主导,分析当前生产现状,从一线创新作业流程和创新工具改造入手,通过改变当前滞后现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以此提升公司效益。  相似文献   

20.
, 《创新科技》2012,(10):42
<正>德国联邦教研部最近推出"2020创新伙伴计划",在2013至2019年间将投入5亿欧元,通过支持东西部研发创新合作,推动德国东部地区科研能力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产品转型升级。该计划将支持由东部地区的企业、科研机构与西部地区的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的研发创新合作联合体,开展跨领域的技术创新,将创新成果和专有技术用于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