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人类影响景观发育的思想,行为,方法和影响结果的分析,在理论上论证了人类对景观发育影响的生,引申到按照人类对景观影响的结果--景观变化梯度过于剧烈的话,景观系统将走向崩溃,进而提出人类对景观发育控制理念,构建人-地协调的景观系统。  相似文献   

2.
生态系统和景观是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其变化影响着景观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从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上看,结合多功能景观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服务定量化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从结合多功能景观和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景观服务研究的角度出发,以景观服务制图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景观服务和生态系统服务以及多功能景观的综述,提出了一种景观服务制图的研究框架,旨在为区域景观服务评价以及可持续性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景观肌理概念导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仇春晖  黄耀志  李春辉 《科技信息》2010,(17):I0006-I0007
文章在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景观、城镇景观与城镇肌理等概念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解析小城镇景观肌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以期有利于小城镇景观肌理的分形与组织。  相似文献   

4.
探究景观变化的机理,可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及调整人类活动的强度和方式提供立论依据.通过对1995年和2000年两期Landsat 7 ETM 影像的对比,结合研究区及其附近的水文、气象台站监测资料以及研究区统计年鉴的资料,以GIS为基本的技术平台,分析了研究区的两个时段的景观状态,得出景观变化在研究区内的区域差异.同时,分析了自然地理结构、自然地理过程、人类活动及气候等在研究区内的区域差异.在遥感影像变化和变化因子典型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景观变化的内因为景观结构与自然地理过程,人类活动只是景观变化的诱发因子,它通过干扰自然地理过程来诱发景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梳理山地乡村景观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山地乡村景观研究进展。【方法】在系统分析山地乡村景观相关文献基础上,基于乡村景观分类方法,主要从山地乡村的垂直生态景观、山地乡村农业景观、山地乡村聚落景观、山地乡村景观文化等研究方向综述了山地乡村景观的垂直分异性、生态脆弱性、多功能性、立体农业景观、梯田文化、传统聚落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山地乡村景观研究重格局轻功能等不足。【结果】借鉴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山地乡村系统多维景观格局演变趋势、山地乡村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和山地乡村景观多功能权衡等重点研究方向。【结论】研究结果对山地乡村景观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景观”和“景现安全格局”等理论和概念的梳理与丰富,就景观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就“景观安全”概念进行初步的界定和分析。以期为目益重要的景观及帚观设计与规划领域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景观生态学概念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目前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领域中所存在的关于景观概念的多种不同解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将景观与土地、环境和风景等经常引起混乱的概念术语也作了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内涵及景观生态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生态园林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把园林绿地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赋予新的内涵.城市中的绿地可视为散落在城市中的绿色斑块,只有通过建立绿色廊道使其连续才能构成城市自然生态的绿色景观系统,实现人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祁连山三河源地区景观空间格局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海省祁连山三河源区1999年和2006年两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人机交互式解译,获取了研究区景观类型数据,在GIS支持下编制了研究区景观类型图.在此基础上选取斑块大小、斑块数、景观分离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等主要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通过分析各景观指数变化反映研究区1999年至2006年间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999年至2006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向多样化,破碎化趋势演进,景观空间格局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在增强.  相似文献   

10.
旅游景观的空间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景观生态学原理出发,在阐发审美力场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具有封闭界线的旅游景观空间设计思想,建立了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旅游景观基本模型,论述了模型实施的景观空间策划,进行了适宜旅游容量计算探讨,举出空间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分析,探讨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发展应用与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景观可视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视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技术,发展时间虽短,但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景观可视化的发展可分为二维景观可视化和三维景观可视化两个阶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植被景观的三维模型和可视化,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尺度建模、景观基质尺度建模;景观规划的可视化,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城市模型的可视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景观动态描述数字化技术研究比较薄弱,对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决策系统等的适合度及有效性研究得较少,对人类感知的理解以及怎样把人的感知用数字化的方法较好的显示出来,在细节水平研究的技巧、应用现代系统方法来发展可视化系统等问题,都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和奋斗的方向.通过景观可视化的研究希望能引起国内更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景观可视化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景观生态环境的调查和分析 ,找出开发区景观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提出建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思路 :即在大尺度上将开发区整体上规划为光谷商贸中心组团、关东光电子信息产业园组团、关南生物医药园组团等七个组团 ;中小尺度上重点规划了自然山地种群源、南湖风景区及沿岸林带种群源、园林场种群源、汤逊湖种群源四个种群源 ,和三个等级的自然廊道。通过规划 ,达到对开发区的景观要素重新进行优化组合 ,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的绿化体系和完善的生态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4.
运用平坝县森林资源分布图,通过透明网格纸人工统计有关数据,分别计算景观要素优势度、景观斑块密度、景观要素斑块密度和森林景观粒级结构,由此对平坝县的森林景观异质性进行了静态分析.研究表明,平坝县森林景观受环境因子、植被自然演替和人类活动的共同控制,总体异质程度较高.控制因子中,人类活动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是一个复杂的地貌系统,发育和演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加上其独特的双层水文地质结构,导致了景观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给科学研究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对喀斯特景观进行空间识别探讨,寻找空间边界,有助于对喀斯特景观进行景观结构、过程和功能的研究以及景观评价、规划、保护和管理。文章以云南三大喀斯特分布区为例,以喀斯特景观的概念为基础,利用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寻找喀斯特景观空间边界。将喀斯特景观的空间边界概括为自然边界和景观交错带两大类型,表现为直线通道边界、弧形(环形)锯齿边界、不规则破碎边界三种形状,具有异质性与多样性、动态性与脆弱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人性化设计是当前景观设计关注的热点,在阐述人性化设计概念及公园景观人性化设计的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从景观构成要素出发,分析泉州市部分城市公园景观人性化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山区小流域由于人类干扰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和景观破碎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对山区小流域景观生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小流域景观建设应依据不同景观功能区的特征,集中于绿色景观建设,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增加大斑块和绿色廊道的面积.并以河南省淅川县铁瓦河小流域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现有居民生活区停车难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及分析,提出了把小区景观与停车位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设计创意,形成了"景观车库"这一新产品概念。利用头脑风暴法,提出了多个设计方案,根据模糊评价原理选择了"贝壳"方案并对其进行了深入设计,完成了该景观车库的结构、形态设计,制作了其效果图。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乡村景观研究是景观科学和景观规划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系统探讨了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景观美景度、敏感度、可达性、相容度和可居性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绿地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本文根据多功能景观服务的概念,以内蒙古包头市建成区为研究区,选取城市绿地提供的缓解热岛效应、休闲休憩和避灾3种景观服务,对城市绿地的服务半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市城市绿地景观服务半径覆盖较好,但仍然有一些城区无法获得城市绿地提供的服务;将多功能景观服务用于研究城市绿地服务半径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为评价城市绿地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