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欢 《广东科技》2013,(20):33-33,44
2008年的南方特大冰灾使大量输电线路覆冰断线、铁塔倒塌,造成很多地区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引起了供电部门的高度重视。主要分析了冰雪灾害对电网设备如输电线路、通信光缆、绝缘子、金具等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提高电力系统的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渍涝灾害防治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认为暴雨、地势低洼是形成武汉市渍涝灾害的重要原因,其防治的战略措施是:强化综合防灾的意识,开展渍涝灾害科学的综合研究,加强防治渍涝灾害的综合管理、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排水减灾工程建设的投入,强化综合减灾的法制管理。  相似文献   

3.
沙漠、沙漠化土地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不仅自然抗灾能力弱,而且沙助风威,可以加大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机率及其破坏力。大气环流规律给我国西北地区带来频繁的大风和干旱,我们还无法避免。历史上在这些地方形成的诸多的沙漠、戈壁,还不可能对其进行根本治理。但是,通过保护沙生植被,治理沙漠化土地,科学经营、管理和保护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资源,以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其抗灾能力,削减风沙天气灾害次数和强度,减少灾害损失,则是完全可能的。今年5月上旬发生在西北地区的特大沙尘暴天气,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60万亩,造成5.4亿元经济损失和85人死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们常说“水火无情”,看来风沙也是无情的,有必要把风沙灾害的防治提高到和防治水灾、火灾同等重要的地位。风沙灾害的防治工作综合性很强,其中保护脆弱生态系统是根本性的任务。这些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和单位在沙  相似文献   

4.
前言     
当今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开发的严峻挑战。人口爆炸和资源的要求,迫使人们要开发山区;这对我国尤为重要,也是当今国际地学界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1990年在成都“长江流域山地开发与灾害防治学术交流会”上,中国山地研究会决定于1992年在贵阳召开“山地环境与灾害防治”学术交流会。委托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贵州省环境科学学会联合进行筹备。此间,我们得到中国地理学会及有关部门和全国同行的热情支持。经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洪灾探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分析了长江流域洪灾的类型特征、水文特征、灾害特征,指出长江流域洪灾类型多样、水文特征复杂、灾害损失巨大且历时时间长;全面系统探讨了长江流域洪灾的成因,指出暴雨和河湖蓄泄洪能力不足是成灾的主要原因;阐述了应对长江流域洪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重庆综合自然灾害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市自然灾害较为严重,不公灾害种类较多,而且影响范围很广,根据重庆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受灾程度、类型组合及排序、以及各区县防灾抗灾能力等,将重庆市划分为4个综合自然灾害区,各区按其内部差异再划分出7个灾害亚区,其目的是为了更地地掌握各灾种的分布、组合、危害、防治的地区差异,以指导各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综合自然灾害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重庆市自然灾害较为严重 ,不仅灾害种类较多 ,而且影响范围很广 .根据重庆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受灾程度、类型组合及排序、以及各区县防灾抗灾能力等 ,将重庆市划分为 4个综合自然灾害区 .各区按其内部差异再划分出 7个灾害亚区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灾种的分布、组合、危害、防治的地区差异 ,以指导各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  相似文献   

8.
辽河三角洲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脆弱区.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构建海平面上升灾害风险评估的框架体系,对盘锦市进行评估;运用MapInfo软件处理图像资料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获得地面 1 km×1 km范围高程值以及评估单元基础数据;分别按照考虑抗灾能力以及不考虑抗灾能力两种情况,运用海平面上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融合海平面上升灾害危险性、土地系统易损性、社会生态经济易损性和抗灾能力各因子,得到盘锦市海平面上升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图,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牟凤云  杨猛  陈婕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6):6658-6665
为应对自然灾害对交通运输系统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与环境破坏,本研究以山地面积占比96%的重庆巫山县为例,基于高分遥感应用技术,首先研究了公路自身损坏难易程度和区域抗灾能力,建立了路网密度、区域公路抗灾能力指数、公路耗能指数、土地利用抗灾指数等指标体系,并对区域抗灾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再者建立研究区自然灾害易损性模型,评价了研究自然灾害易损情况。最后从镇域尺度建立研究区公路易损模型,综合探讨了自然灾害对公路易损情况。结果表明:(1)区域公路抗灾力指数位于中层次及以下,巫山县内大多数的公路抗灾能力整体偏低。县内多数公路抗灾能力整体偏低,位于中层次及以下公路抗灾力能力区域约占70%。县内东部和南部土地利用抗灾能力指数较高,约有60%的镇级行政区土地利用抗灾能力处于低度以下。(2)山区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模型结果显示,巫山县各乡镇主要为中度易损,多数公路处于中度易损区及极高损状态,整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易损状况。县内共计9个乡镇呈高度易损状态,约占64%公路处于高度及以上易损状态。研究结果可为山区公路自然灾害防治、区域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几年来洪灾损失大、旱灾持续时间长、沙尘暴影响范围广的具体情况,着重分析和研究突发性灾害、缓发性灾害的危害,探讨非工程措施在防灾抗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国家1998~2010年减灾规划,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非工程减灾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分析地势低洼的江汉平原内涝灾害的成因,提出对其进行综合治理的5条减灾措施:开挖合标准的深沟大渠,继续建立电排站骨干工程,留湖挖深,周围山丘修建中小水库群,绿化周围山丘地带等。  相似文献   

12.
试析淮河洪涝灾害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淮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陆海交互作用的3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是七大江河中洪涝灾害最频繁、灾情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究其原因有3大方面、9点内容。第一,与流域所处的特殊和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①天气上,致洪暴雨天气系统众多且组合十分复杂;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剧烈。②地形上,众多支流均在干流中游汇入,平原洼地占流域面积的60%,形成“关门淹”,难以下泄洪水和排除涝水。③土壤上,淮北平原和黄泛平原土壤土质紧密,水分不易下渗,最易发生涝渍。第二,与黄河661年之久的长期夺淮有着直接联系。④淮河不能直接入海,改流入江,下游地区水灾日益加重。⑤水系巨大变迁,原本统一的淮河划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且河系紊乱、河道淤废、排水不畅。⑥洪泽湖的逐渐淤积抬高和入湖河口段倒比降的形成,使中游河道下泄不畅。⑦淮河干流中下游河床比降小,甚至出现倒比降,洪水过程极其平缓。⑧黄泛区涝灾尤其突出。第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洪涝灾害。⑨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水土流失淤积河道及人为设障,使得河道的行洪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长江、黄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可公度性分析及灾害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黄河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区域.在对长江、黄河流域洪涝灾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信息预测理论的可公度性,分别对长江、黄河流域未来可能发生洪涝灾害的趋势进行了研究.得出长江流域2008,2013年,黄河流域2012年,洪涝灾害的信息较强,极有可能发生较大洪涝灾害.希望能为防洪减灾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强对中小河流的洪水管理,分别构建中小河流域水文学模型、Mike11模型以及Mike21FM模型,运用Mike Flood对一、二维模型进行耦合计算,对中小河流进行洪涝风险分析。以徐州市丰县复新河左岸地区为例,建立洪水演进数值模型,分析复新河的防洪能力以及不同暴雨情况下研究区内涝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基本满足20年一遇防洪能力,部分中小河流排涝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地区内涝较严重。  相似文献   

15.
江汉平原湖区洪涝灾害形成机理与生态减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江汉平原湖区由于长江干、支流中上游水流失与湖泊沙瘀积,过度围湖景殖,堤防财团及高水位地段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不合理等原因其洪涝灾丰发生次数增多损失加重,通过分析该区洪涝灾害的形成机理,提出生态减灾的对策;强化流域生态减灾意识;适度退田还湖,增加蓄洪能力;加强分、蓄洪区的建设;建立适应 生规律的耐溃农业模式体系,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16.
逐水而居是人类生存的自然选择, 长江和地球上其他江河一样, 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生存繁衍的好居所。长江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正在不断地演变中。由于水土流失、污染以及人类活动等, 加剧了次生环境的不平衡,使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 缓减和改善这种生态危机已刻不容缓。实践证明,工程措施是人类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三峡工程防洪库容221.5亿m3,可有效地拦蓄宜昌以上的洪水,保护其下游1 500万人口和150万hm2田地,并能防止或减缓洞庭湖等长江中游湖泊的淤积萎缩,年均发电量约900亿kW·h,可大大减少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的排放,在总体上,有利于长江流域、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和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为系统探究流域、区域和城镇3个层面之间工况与调度变化的洪涝互馈效应,以太湖流域及其内部水利分区、城镇为例,基于控制变量的思路设计不同的模拟工况和调度情景,定量模拟了各层面在不同防洪工程工况与调度方案下的流域洪涝运动过程,从水位变化角度分析了各层面之间的洪涝互馈效应。结果表明:适当抬升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内部排水控制水位可在保证城镇内部洪涝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外部区域和流域防洪压力,但效果有限;适当降低各区域沿长江和杭州湾外排工程排水控制水位可有效增加流域和区域洪涝外排水量,显著降低太湖水位以及区域水位,对城镇内部水位也有一定的降低效果;吴淞江等流域行洪工程可大幅提高流域外排能力,显著降低太湖以及区域水位,而区域层面的防洪排涝工程仅能增加本区域外排水量,降低本区域内水位,对流域和城镇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反思已有防洪减灾措施的基础上,基于"洪水和泥沙资源化"的考虑,提出了长江中游荆江和江汉-洞庭地区防洪的措施,即:"采沙扩湖、清淤改田",实现"再造云梦泽、扩张洞庭湖",扩大江汉-洞庭地区洪水调蓄空间,在"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和"江湖两利"的原则下,达到防洪减灾、冷浸田改造和改善血防工作的统筹考虑,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M的河网缓冲区生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洪水灾害危险程度区划中,需建立河网缓冲区.但是,不考虑地形影响而只按河流等级给定缓冲区宽度,则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长江中下游的DEM和河网分布图,提出了基于DEM的河网缓冲区生成方法:利用无填洼的DEM生成流水网,进而生成子流域;挑选出河流和湖泊经过的子流域并将其进行合并,以合并后的结果作为河流和湖泊的缓冲区.结果表明,基于DEM的河网缓冲区生成方法能够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河网缓冲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