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麦幼穗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延国 《科学通报》1989,34(9):693-693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一种主要禾谷类粮食作物,其原生质体培养一直受到重视。然而由于技术难度较大,直到最近才有第一篇有关小麦花药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物原生质体再生成小植株的报道。我们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已从幼穗切段起始的愈伤组织分离的体细胞原生质体培养得到大量胚状体,并进一步分化成了小植株。  相似文献   

2.
吴家道 《科学通报》1982,27(17):1079-1079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发展食品、畜牧业和工业的重要原料。杂交玉米增产潜力大,利用花药培养玉米纯合自交系已在我国首先取得成功,并开始应用于育种实践。玉米的组织培养,GKcn等进行过幼胚、盾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培养未成熟花序没有获得成功。本试验进行玉米幼穗组织培养,以探索其利用的可能性和应用价值。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幼穗外植体可诱导出大量的绿苗,并且在试管中进行健壮培养,绿苗再分化出裸露的雌雄幼穗,为研究禾本科植物的发育生理和器官分化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对玉米育种工作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野生稻组织培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由于带野生稻基因组时分化绿苗比较困难,到目前为止只在一些种和杂种的花药、幼穗、茎节培养中获得过再生植株,尚未见在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  相似文献   

4.
郭光沁 《科学通报》1990,35(6):480-480
粮食作物小麦的原生质体培养作为其遗传转化操作的技术基础一直在世界上受到重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三家报道了小麦原生质体培养再生小植株;但这些报道中再生小植株均是通过原生质体分裂形成细胞团并继续生长至愈伤组织,进而诱导胚状体  相似文献   

5.
用PEG法向小麦原生质体导入外源基因获得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郭光沁 《科学通报》1993,38(13):1227-1227
目前用基因工程方法改良小麦是世界上普遍关注的课题,但其有效外源基因转化系统的建立却十分困难.Vasil 等曾用基因枪法转化小麦悬浮细胞获得转化的愈伤组织;最近他们又用相同的方法转化小麦胚性愈伤组织得到了抗除草剂的小麦转基因植株.我们在小麦原生质体再生植株获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验,用 PEG 处理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原生质体,通过培养和对转化细胞的筛选,获得了完整的转基因小麦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6.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相关基因cDNA片段的分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健  陈凡  吴乃虎 《科学通报》1998,43(19):2078-2082
光敏核不育水稻是我国特有的水稻种质资源,对于按“两系法”途径实现水稻杂种优势育种有着重要意义。采用mRNA差别显示技术,分析了处于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和常规晚粳品种农垦58幼穗中基因的表达情况,成功地建立了适合水稻幼穗mRNA差示的优化体系,并筛选获得了58S长日处理条件下3条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经同源比较认为这些cDNA片段可能与幼穗的发育和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7.
葡萄与柴胡科间体细胞杂交再生杂种植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狭叶柴胡原生质体用强度为 2 6 0 μW/cm2 紫外线照射 0 ,1 ,2和 3min后 ,与酿酒葡萄原生质体融合 .对融合再生的 1 9个单细胞克隆进行表型、同工酶、染色体和 5SrDNA间隔序列分析 .结果表明 ,它们均为体细胞杂种 . 1 1个杂种愈伤组织包括对称及不对称融合产物 ,在培养 5个月时 ,再生了体细胞胚、幼叶及叶丛 ;其中有 4个不对称融合的杂种细胞系在培养8~ 1 0个月后 ,再生出有根的完整小植株 .染色体观察表明 ,完整植株的再生与杂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对减少相关 .对部分小植株幼叶的核糖体 5SrDNA间隔序列差异的分析 ,证实它们为科间体细胞杂种 .  相似文献   

8.
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与HSC70mRNA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使用注射方法把HSP70反义cDNA导入到高粱不育系(3A)和可育系(3B)幼穗中,并分别进行热激或常温处理,发现常温时3A花药细胞中最缺乏HSC70mDNA的。此时3A为不育;当热激处理时,3A中出现HSC70mDNA,此时3A由不育变为可育。在3B花药细胞中,不论是常温不是热激条件下都出现HSC70mDNA。对花药细胞线粒体总蛋白量测定表明,3A幼穗经热激处理后,它的线粒体总蛋白量是热激前的2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含高赖氨酸含量基因(wblrp)和赖氨酸合成关键酶(dap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PC102,用基因枪导入京花1号、京411、优899和烟农15等受体品种的幼穗和幼胚,获得了100多株转基因小麦植株(T0)及其后代株系(T1~T2).PCR和PCR-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稳定整合到转化植株To和T1的基因组中.进一步用RNA分子杂交的方法对高赖氨酸基因的表达及水平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在T2不同株系中获得了表达.植株叶片游离赖氨酸(Lys)含量和种子结合态Lys含量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有9个转基因植株后代株系叶片的游离Lys含量提高了2~3倍,4个株系的Lys含量提高了10%以上,小麦的营养品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大麦原生质体再生绿色植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颜秋生 《科学通报》1990,35(20):1581-1581
大麦在世界上的栽培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在各种禾谷类作物中居第四位。然而,尽管在过去几年中水稻、玉米和小麦的原生质体培养已相继获得成功,由大麦原生质体培养却还只能产生零星的白苗。本文报道由大麦悬浮细胞培养物分离的原生质体,通过培养,获得一批再生完整绿色植株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大豆幼胚培养经体细胞胚再生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德志 《科学通报》1987,32(21):1679-1679
通过组织培养诱导大豆再生植株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曾有一些报道。均系经愈伤组织—器官分化—再生植株途径成苗。而烟草、小麦、水稻、三叶橡胶、石刁柏、胡萝卜等许多作物,已有报道经愈伤组织—体细胞胚—再生植株的途径成株。  相似文献   

12.
欧阳平  李大玮  邱纪文 《科学通报》1996,41(17):1615-1618
1975年Bardclay首先报道用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球茎大麦(Hordeum bulbosum)杂交后,由于在杂合子初期发育过程中父本染色体迅速完全消失,可以获得小麦单倍体。1986年以来,不同作者先后又发表了由普通小麦分别和玉米(Zea mays)、高粱(Sorghum bicdor)、珍珠粟(Pennisetum americanum)、类玉米(Zea mays ssp.mexicana)等杂交获得小麦单倍体的报道。这些杂交打破了以往小麦只能和一些小麦族(Triticeae)族内属,如黑麦属(Secale)、山羊草属(Aegilops)、偃麦草属(Elytrigia)、披碱草属(Elymus)、大麦属(Hordcum)及簇毛麦属(Haynaldia)杂交的局限,使分类距离相当远的属间杂交成为可能。但是,由这些杂交均不能获得保留外源染色体的杂种,对于通过远缘杂交将外源属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导入小麦,用于小麦的改良和种质创新是极不利的。  相似文献   

13.
水稻原生质体的植株再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雷鸣 《科学通报》1986,31(22):1729-1729
迅速发展的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改良作物遗传特性的重要手段,原生质体培养作为粮食作物的细胞融合、基因转移等遗传操作技术的重要基础,已有广泛的研究。但是,一些重要的禾谷类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的原生质体植株再生一直是这一领域的难题。国内外  相似文献   

14.
用低能氩离子束介导将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导入小麦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吴丽芳  李红  冯慧云  吴李君  余增亮 《科学通报》2000,45(21):2316-2321
用低能氩离子束介导将构建的pCAMBIA1308质粒载体上携带的几丁质酶基因(RCH8)导入3个小麦栽培品种扬麦158,皖9210,皖麦32号的成熟胚细胞,来自成熟胚的初生愈伤组织转Hm浓度为10-20mg/L潮霉素(hygromycin,Hm)的培养的筛选培养,获得的抗性伤组织转入Hm浓度为10-20mg/L的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培养,3个小麦品种都获得了再生植株,再生苗PCR和PCR-Southe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对离体培养的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舒理慧 《科学通报》1982,27(14):882-882
小麦(Triticum aestivum)器官组织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在离体培养中去分化和再分化能力是否存在着差异,目前尚无报道。我们研究这一差异的目的是在理论上为提高小麦组织培养的诱导率与分化率提供依据;在实践上加快优良材料的无性繁殖系的繁殖。  相似文献   

16.
谷子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晋江 《科学通报》1990,35(7):538-538
近十年来,不少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经培养得到了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重要的农作物如水稻,玉米、甘蔗、小麦及草类如棒头草、苇状羊茅、美洲狼尾草,珍珠粟等,这为以原生质体为材料进行的遗传操作研究打下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谷子是禾本科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组织  相似文献   

17.
高赖氨酸含量基因在转基因小麦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孟超敏 《科学通报》2004,49(17):1731-1736
构建了含高赖氨酸含量基因(wblrp)和赖氨酸合成关键酶(dap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PC102, 用基因枪导入京花1号、京411、优899和烟农15等受体品种的幼穗和幼胚, 获得了100多株转基因小麦植株(T0)及其后代株系(T1~T2). PCR和PCR-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 外源基因已稳定整合到转化植株T0和T1的基因组中. 进一步用RNA分子杂交的方法对高赖氨酸基因的表达及水平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在T2不同株系中获得了表达. 植株叶片游离赖氨酸(Lys)含量和种子结合态Lys含量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有9个转基因植株后代株系叶片的游离Lys含量提高了2~3倍, 4个株系的Lys含量提高了10%以上, 小麦的营养品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由向日葵幼花或胚珠培养出单倍体小植株与胚状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得田 《科学通报》1983,28(22):1399-1399
未传粉子房与胚珠培养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迄今仅有八种植物通过这一方法培育出单倍体小植株。两年来,我们由向日葵幼花与胚珠培养诱导出单倍体小植株与胚状体。  相似文献   

19.
青饲玉米无性系变异与育种——“科多八号”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纪华  施介村 《科学通报》1996,41(14):1320-1322
60年代以来,由于细胞组织培养的迅速发展,获得了各种植物的再生植株,其后又不断发现再生植株中广泛地存在着变异,即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植物组织培养物中的变异细胞及其再生植株被称为细胞突变体,筛选出我们所需的有益突变体进行进一步的选育就能产生出新品系或新品种.1985年以来,我们进行青饲多秆多穗玉米有益突变体的选育研究,目的在于改良已有的品种.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对青饲多秆穗玉米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并选育出一批优良的多秆多穗玉米自交系和杂交新品种,其中京多一号、科多四号在生产上已广泛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紫多114-1是我们早期选育的自交系,用它配制的杂交种,可以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青饲的产量,但它的生育期太长,在北方制种相当困难,因而,进一步改良紫多114-1,缩短它的生育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突变体筛选技术选育出生育期较短,分蘖性更强,又能基本保持紫多114-1原有优良性状的自交系,进而能使制种基地北移,这就是我们预期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20.
水稻不同倍性的幼穗在离体培养中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舒理慧 《科学通报》1985,30(3):221-221
幼穗发育是水稻一生中包含的形态结构变化最为复杂的时期,呈现出一系列形态与生理的变化。不同倍性的水稻在幼穗发育的不同时期离体培养的反应,尚未见报道。本文着重研究了同源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与异源三倍体诱导率与分化率的差异,以便推动无性繁殖系的快速繁殖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