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西方的《圣经》与中国的神话我曾在一篇文章里,从《圣经·创世篇》谈到上帝七天创造世界的故事所体现的个人魅力和个人英雄主义,也从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盘古、女娲、燧人、神农,谈到他们所体现的集体主义思想。神话与现实的区别只是时间——这句话也许就是说,我们儿时所听到的故事,不管是西方的《圣经》还是中国的神话,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榆树下的欲望>(1924)是尤金·奥尼尔(1888-1953)早期的杰作,剧中的故事情节与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将对剧中所体现的神话及圣经原型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3.
正荷兰夫妻吵翻了天,很少打电话向父母或兄弟姐妹求救,而是到家庭调解事务所,请陌生人劝架。圣经旧约的创世篇告诉我们,上帝在七天里创造了整个世界,包括人,动物,植物,山川等。总之,你一眼望去,没有不是他老人家功劳的。而中国古代神话说,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有巢氏把人从树上请下来,教他们盖房,燧人氏造火,神农氏尝百草,开创了中医先河。可见,《旧约》传播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中国神话是集体主义。记得我在北大刚上欧美文学课时,美籍外教让我们用将近一半的时间研究《旧约》故事,因为这是欧美文学艺术哲学人生观的源头。美籍外教的"豪言壮语"我当时不理解,但在欧洲漂流数十年后,体会匪浅。欧美人两千余年信奉的基督教和《圣经》,渗  相似文献   

4.
在徐志摩的诗中,常会有《圣经》中的语汇出现,诸如:上帝,耶稣,天使等。此外还有直接以《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为其创作题材的作品,和诗中弥漫着的基督精神,这一切使我们不禁要问徐志摩与基督教的“情缘”究竟何在?其实,作为理想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的徐志摩,他所认同的并非是基督教神奇迷离的宗教传说和枯燥乏味的教义。他所关注更多的是耶稣那种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并为他的社会理想寻找依托的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5.
就对文学的直接影响而言,古希腊的神话和基督教的《圣经》已经成为浸润欧美文学的不可或缺的两支伏流。提起《圣经》,不少中国读者便会因它是基督教的经书而敬而远之。诚然,《圣经》有其神秘成分,让在“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觉得荒诞无稽。欧美文学一向以希伯来文学和希腊文学为其渊源。许多欧美第一流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或散文。它们的思想脱胎于圣经,它们的感情来源于圣经。《圣经》之于莎士比亚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6.
《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从苔丝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出《圣经》对哈代的影响。《圣经》的意旨已深深地渗透在《苔丝》这一作品中。甚至书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可以从《圣经》故事中找到原型。可以说,《圣经》在西方文化史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圣经》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7.
《答约伯》是荣格最为看重的著作。荣格在《答约伯》中分析了《约伯记》、福音书、《启示录》等《圣经》叙事。从分析心理学出发,荣格认为《约伯记》揭示了上帝的双重本性,并以上帝意识的分化与整合为线,重构了《圣经》的神话历史。荣格的《答约伯》为神话研究特别是“神话历史”命题提供了一种分析心理学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英语文学作品当中往往蕴含了较多的各类典故,这不仅是其文化语言的精华所在,同时也一定程度的反应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希腊罗马神话与《圣经》是西方文明的宝贵财富,还有诸多的历史事件、寓言神话,这些都成为了典故的来源。它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向世界展示了他们所独特的哲思与文化底蕴。为此,对其典故中的深刻的故事内容及包含的寓意进行充分了解分析,可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作品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马宗武 《科技信息》2010,(12):I0146-I0146,I0148
《德伯家的苔丝》是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的代表作。作者运用意象、神话(圣经)故事和谎言,实物及环境的描写,使作品呈现出了一种神秘色彩,这是对作者"内在意志"灵性的渲染。  相似文献   

10.
冯英 《科技信息》2009,(27):156-156
托尼·莫里森善于运用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原型作为作品叙事的催化剂。她的小说《秀拉》描写了种族和性别歧视下黑人女性秀拉成长的经历。而黑人男性夏德拉克则是秀拉的精神伴侣。本文拟从神话原型视角论证夏德拉克是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原型置换。  相似文献   

11.
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探讨《红字》中人物和场景与神话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突显出审判台、荒野女神和替罪羊的神话原型,使得原本具有浓厚宗教意义、平淡无奇的清教徒故事具有了更为深邃的意义。而且《红字》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从不同角度体现出霍桑探讨人性善与恶、罪与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唐鹏 《科技信息》2013,(20):152-152
原型理论奠基者之一的荣格提出了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他认为心理学要求人们在超越个人的集体心理中去探讨艺术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根源,发掘它的魅力所在。一旦"谁讲到了原始意象即原型,谁就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因此,《圣经》作为一部体现了古代先民普遍性心理长期积淀的典籍,具有丰富的原型内容。《远离尘嚣》是哈代的第一部较为成功的小说之一,其人物、情节、意象、语言等都与《圣经》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小说中两位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伽百列"(Gabriel)和"芭思希芭"(Bathsheba),更是直接借用了《圣经》神话里的人物名字,让人浮想联翩,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汉族的西域散文中,不乏对新疆的描写。以《大唐西域记》为例,从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疆的民风民俗、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精神的凝聚过程及其中的新疆各民族神话想象故事的描写,来分析古代汉族西域散文中的新疆想象。  相似文献   

14.
《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对《圣经》的基本了解,就谈不上正确认识西方,也无法真正领略到西方文学的精髓。然而,尽管《圣经》文学价值极其丰富,但其宗教色彩也极其浓厚。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面对本科生高年级开设的《圣经故事》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基于对《圣经》的一定研究,从学术角度、政治角度、英语语言学习角度和文学研习角度,提出了对开设《圣经》有关课程的初步看法及其反思。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儒学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的重大贡献毋需赘言。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即是“儒家神话新探”,所刊发的两篇文章,一是叶舒宪《儒家神话的再认识》,一是唐启翠《髓与褴:佩玉践形与儒家神话礼仪》。叶文是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  相似文献   

16.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18.
论及《山海经》时,一般认为这本古典著作所描述的奇山、异草、怪物、神灵、神话等多属荒诞无稽之谈。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荒诞无稽”恰恰反映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体现出中国古代宗教的一些典型特征。今天,我们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出发,对该书中这些宗教特性加以分析、探讨,并研究其与古代萨满教的异同问题,当会对中国古代宗教的形成、发展及对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认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陶源 《科技信息》2012,(33):217-217,225
《失乐园》是弥尔顿的杰作之一。全诗由12部诗篇组成,是用无韵素题诗的形式写成。故事来源于圣经旧约。讲述了基督教《圣经》中撒旦(Satm)化身为蛇,引诱亚当和夏娃(AdamandEve人类的始祖)违背上帝意旨,偷吃禁果,最后失去上帝的恩宠,被逐出失乐园的故事。即使在地狱里,撒旦及追随者仍没有泄气。就像是开头所讲的那样:这首诗是评判上帝对人的方式,意味着人对上帝的顺从。作者通过对圣经故事的改编反映了其在王政复辟后内心的痛苦以及对资产阶级始终不渝的态度,文体雄伟庄严,这是弥尔顿终生研究《圣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与《红楼梦》梦境描写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楼梦》是中国梦文化的形象写照,是作者对神话的一种延伸;《呼啸山庄》表现的是一种来源于圣经的哥特式创作风格。二者通过梦境的描写,完成了其独特艺术魅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