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现在证明,把"韬光养晦"等说成是我们的外交方针、外交政策,效果是不好的。尽力表白和辩解也是不可能有什么效果的。现在针、外交是不可外交方面的言行经得起历史检验这一两年,国外国内对中国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展开了讨论和争论,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把这两点作为外交方针政策广为宣传而引起的。一涉及外交领域的什么事,我总会想起周恩来,因为像周恩来这样的政治家成为世界级的外交大师,恐怕确实  相似文献   

2.
<正>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中国外交更加积极有为的重要标志。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其重要性超过了对美外交。于是,如何确定与建设周边外交中的"支点国家"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支点"的潜在含义有两重:第一,"靠得住"或"使之变得靠得住";第二,有一定力量但通常不是某个次区域综合国力最强国。按照这种标准,中国周边的一些中等国家可以被归入"支点国家",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和中国政府日益重视周边外交的背景下,中国周边外交亟需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面向未来十年的"大周边外交战略"。树立"大周边"外交理念"大周边"理念是相对于"小周边"而言的。"小周边"通常是指与中国领土领海直接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蒙古国以及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诸国。而"大周边"概念超越传统的地理范围界限,是指同中国海上、陆上有相同战略利益需求的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4.
<正>"一带一路"的倡议,尤其是"亚投行"建设,凸显了中国外交的转型问题。从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正在进行着历史的"大转型"。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外交的转型?"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熟知的中国的"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到现在也并没有过时。"不干涉"、"不挑战"、"不称霸"、"不带头"、"不结盟"、"不  相似文献   

5.
高洪 《世界知识》2022,(4):13-16
<正>2022年是岸田文雄内阁的启航之年,自然也是岸田内阁外交的启航之年。新年伊始,岸田内阁以新冠疫情防疫为中心,以"新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为两个基本点开展施政。岸田强调,"新资本主义"的前提是"守护国民的安全和放心、我国国家利益的外交与安全保障"。可见,他把外交与安全看得比经济利益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日本首相安倍2013年以每月至少出访一次的频率访问25个国家、"华丽"地启动了"地球仪外交"后,在2014年第一个月份进一步扩展其"地球仪外交"射程、全力开展"全方位"首脑外交。当我们转动地球仪"俯瞰"安倍倾力推进的"地球仪外交"时,发现安倍"地球仪外交""忽略"了日本的近邻——中国,且安倍足迹遍布中国周边和中国的重要朋友——非洲,这  相似文献   

7.
<正>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周边外交势必成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为此,笔者主张"中国需要制定‘周边外交方略’",并阐述了若干原则:把周边分为若干次区域,按规模大小对周边国家进行分类,然后制定相应的外交政策:与次区域大国保持适当接触,但把重点放在扶持次区域中等国家使之成为该区域的支轴国家,同时兼顾某些小国;东道国对"一带一路"的热心程度将决定中国的态度:以热心对热心、一般对一般、不热心对不热心(见《世  相似文献   

8.
<正>一年一度的博鳌论坛再次召开。对于国家来说,博鳌论坛是多边外交的重要舞台。但是海南的学者告诉我,海南也把博鳌论坛视作地方政府外交的一张名片。国家对外交的顶层设计,越来越给地方政府的外交工作带来机遇。一说到地方政府外交——或者更国际化的说法叫"城市外交",总会引发争议。保守的人坚持外交是国之大事,为国家所专属,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插手会有"越权"之嫌。一些人甚至批评说,中国在外交上的被动局面,好多都是非外交部门  相似文献   

9.
周晓沛先生在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不仅有丰富的外交经验,还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外交故事,本期《外交志·记忆》,周大使给我们讲述"电影外交"与"桑拿外交"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正>3月23日,第五届"公共外交北京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全国40余家高校、政府、智库和民间机构的100余位代表受邀参会。38位专家围绕"公共外交的学科建设和智库作用"主题进行了发言,对当前公共外交的学科建设和主要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产生了大量的创新性的学术观点。本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和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集中探讨"多学科视野下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11.
<正>中外人文交流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创新实践。在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进程中,外交从政治、经贸两轮驱动进一步发展为政治、经贸、人文三足鼎立。无论是推动大国关系、加强周边外交和发展中国家外交,还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文交流的作用都愈加凸显,也愈加迫切。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将迎来中外之间的大互动、大交流、大沟通。但我们拿什么和世界交流?我们将为世界呈现一  相似文献   

12.
<正>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和"睦邻、富邻、安邻",到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0月提出"亲诚惠容"、"正确的义利观"、"从国之交到民之亲",应该说我们的周边外交政策和理念已调整到位,顶层设计方面的不足已基本解决。目前我国在周边外交中已初步形成了官民并举、各方齐头并进的大外交局面。我自己这些年也频繁到东南亚国家进行考察或参加学术会议,有时开展一些公共外交活动。通过  相似文献   

13.
外交思维·“冷战思维”·“帝国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想活动。在诸多的思维中,外交思维可能归属最关紧要的一类。外交思维滋生外交战略、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正确的外交思维,治国利天下,而谬误的外交思想,则误国祸天下。对此,外交家怎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代,其外交思维甚有差异,甚至大相径庭。我们研究美国外交,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应是研究美国和外交思维。笔者曾在美国工作过几年,深感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我们大不一样,他们最不讲辩证法,同美国人奢谈辩证法是要闹笑话的。由此想起上个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外交思维。这就是人们通常说…  相似文献   

14.
高洪 《世界知识》2022,(4):20-23
<正>对岸田文雄内阁及自民党新领导层的核心架构做一个政治光谱分析,就不难看出其构成是比较"杂色"的。既体现出岸田对党内大佬和大派系的尊重,也反映出他积累自己的力量,准备迎接以宏池会派系为核心的"保守本流"时隔28年重掌政权的"岸田时代"的深谋远虑。为此,我们把以修宪主张为主的国家战略目标高下作为纵轴,把对日美同盟、中日关系等外交根本问题的分野作为横轴,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长期关注我国多边外交的基础上做出几点政策建议: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基本立场、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突出重点,拓展多边外交组织、机制和渠道;强调权利与责任的统一,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而努力;希望为拓展我国多边外交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回顾2013年,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可用"战略谋划"、"主动塑造"、"积极创新"和"底线思维"四个关键词来形容,这些特征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内涵,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征程。"战略谋划"是中国新一届政府外交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新政府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强调战略规划对外交的顶层设计作用,重视系统、长远地谋划  相似文献   

17.
宋微  杨思思  史琳  戴磊 《创新科技》2016,(10):32-34
本文对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外交"同当前的"科技外交"进行了说明,从韩国的角度出发,研究韩国科技外交的发展历程、韩国科技外交战略及主要成果情况,为我国开展科技外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针对我国科技外交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我国科技外交战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世界知识》2020,(14):80-80
《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20)》主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ISBN:978-7-5012-6233-52020年5月出版定价:89.00元本书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主编的年度系列出版物。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系外交部直属专业研究机构,长期对国际形势进行密切跟踪和深入研究,对中国外交进行深度分析和透彻解读。《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20)》一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篇为2019年国际形势专题评述,包括"大国国情与外交""主要地区形势"和"国际及地区问题"三章,共15篇文章;下篇为2019年中国外交评析,包括"中国外交布局""中国与国家及地区关系"和"领域外交"三章,共19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正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对美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相对地位与所占比重已经明显下降,中国对"周边外交"的重视程度从2016年起已经超过了对"大国外交"的重视程度。但就国别外交而言,对美外交依然排在第一位,并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准确判断美国对华战略干系甚大。笔者的基本判断是:美国对华战略已经从"两面下注"转变为"全面防范",但并没有把中国看成苏联那样需要加以遏制的敌人(enemy),而是看作需要严加防范的对手(rival)。  相似文献   

20.
"和谐世界"的构想是新时期我国"和平"外交理念的发展与升华,它把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和新文明观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和谐世界"指引下的中国外交呈现出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