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春生 《科学》2006,58(4):5-7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自2005年4月2日从青岛起航。至2006年1月22日靠泊青岛,历时297天.航行43230海里,“大洋一号”考察船横跨三大洋,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这次环球科学考察也是继郑和下西洋后,中华民族在国际航海史上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标志着我国海洋界“进军三大洋”的夙愿得偿,也是我国大洋科学研究及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的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2.
2008年10月20日,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征南极。第25次南极考察队由204人组成,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支考察队。考察队此番前往南极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建设改造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执行此次任务的“雪龙”号科考船往返航程约为24800海里,计划于2009年4月上旬返回上海。  相似文献   

3.
《科学之友》2020,(2):6-10
正南极一直是探险家的圣地、科学考察的宝库,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南极科考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重要成果。新格"局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2019年10月22日,"雪龙"号承载107名考察队员以及1?450吨物资,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前往南极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此前,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已于10月9日从上海出发,开赴南极。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是首次实行"雪龙"号和"雪龙2"号"双龙探极"。首次执行南极科考的"雪  相似文献   

4.
大海深处是一个漆黑的世界,安静而神秘,任凭海面上风吹浪打,深海鱼悠闲地游来游去。但平静是暂时的,有些时候,大洋深处也会汹涌澎湃。海底台风1973年3月,一艘科学考察船抵达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船上的科学家阵容庞大,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和瑞典。在马尾藻海直径约200海里的圆形海域内,科学考察工作紧张地进行着。各种深海探测设备被掷入了大洋深处,船上的声纳探测设备也在紧张地工作着。“他们在干什么?是寻找海怪,还是打捞沉入海底的宝藏?”路过这里的渔民们猜测着。其实,这是一次代号叫“MODE”的大洋动力实验,科…  相似文献   

5.
"雪龙"号是我国目前唯一用于执行极地科学考察任务的破冰船。2010年7月1日,"雪龙"号将从厦门出发,踏上它的第四次远征北极的征途,预计今年9月23日返回上海。本航次派出了125名队员的科考阵容,其中60多名为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6.
鲸歌悠扬     
“卡霍拉号”科考船离开毛伊岛才30分钟,船上的美国夏威夷大学海洋哺乳动物实验室研究人员就确定有一群座头鲸在不远处的水面喷水,科考船随即朝这群巨兽驶去。 不久,船就驶近鲸群。大约有10头雄鲸正围绕在一头雌鲸周围。雄鲸们正在争夺“首席护卫长”的“职位”:“首席护卫长”离雌鲸最近,是她的“贴身保  相似文献   

7.
1984年,我国第一次派出科学考察队前往南极洲,任务是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站,并开展对南大洋的科学考察。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件大事。中国南极考察队的大队人马在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会合,然后乘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前往南极洲。  相似文献   

8.
前沿     
<正>中国南极科考队刷新海上最南科考纪录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的"雪龙"号科考船日前行驶到南纬78°41′罗斯海水域。这是"雪龙"号在南半球到达的最高纬度,也刷新了全球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海域到达的最南纪录。多国科学家认为,罗斯海保留着地球最后一个海洋原始生态系统,是最有可能揭示南极生命史的地方,更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乃至全球影响的天然理想实验室。  相似文献   

9.
据悉,一艘名为"詹姆斯·库克号"的英国科考船将扬帆远行,进行其处女航,开启科学家所称的"地球之窗"。此次科考任务是受到了法国科幻作家朱尔斯·凡  相似文献   

10.
近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将随"大洋一号"出征太平洋,进行大洋多金属结核的勘查工作。1995年10月,中国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依靠特种水下机器人,在水深6000米以下的太平洋海底,拍摄了100多张高质量的照片及20小时的录像。由此,中国人看到了由自己拍摄的海底宝藏,"多金属结核",像一层鹅卵石密集地铺在海底。早在1873年2月18日,土豆般大小的多金属结核首先在大西洋被英国海洋考察船发现,但当时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初,又有一艘叫"信天翁"号的考察船,在东太平洋海域的海底发现了这种金属结核,经分析测定,它的成分以锰和铁为主,还含有铜、钴、镍、钛等几十种稀有元  相似文献   

11.
二 关于火地人的情况,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权威的记载,恐怕只有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的著作了。 达尔文是亲眼见到过火地人的科学家,并且是对火地人的体型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性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研究的第一人。 1831年,年轻的达尔文随英国海军舰艇“小猎犬号”开始为期5年的环球航行,于1932年底来到火地岛进行科学考察。那时,火地岛上还有很多奥纳印第安人及其他两支火地人,达尔文称他们为“火地岛人”。  相似文献   

12.
1996年11月6日,美国宇航局的“火星环球勘测者”号探测器驾着一枚巨大的“德尔塔”Ⅱ型火箭飞向空间,开始了奔向火星的长途跋涉,从而拉开了新一轮火星考察计划的序幕。 3年前,美国发射的“火星观察者”号探测器在到达火星之前3天突然失去了踪影,“火星环球勘测者”就是作为它的后继者而发射的,它要继续执行“火星观察者”的使命,对这个红色星球进行考察。“火星环球勘测者”是美国和俄罗斯1996年计划向火星送去的3个探测装置中的第一个、也是未来10年里人类将要向火星发射的10个探测器中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2月8日,中船重工武船集团为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打造的"深海一号"在武汉顺利下水。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为我国大洋调查再添一利器。作为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专用母船,"深海一号"充分发挥了"蛟龙"号  相似文献   

14.
下面是他讲述的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大陆站——中山站的一段经历。 为了深入开展南极科学考察,跟上国际上南极科学研究的步伐,我国决定在南极大陆建站。 1988年 11月 20日至 1989年4月10日,116名中华男儿乘“极地号”奔赴南极,在极为艰险的环境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大陆站——中山站。这段艰难历程,我终生难忘。 “极地号”受困 要把建站物资和仪器运到南极大陆,必须要有破冰船,才能顺利冲破陆缘浮冰,接近大陆。然而,当时我国只有一艘几乎没有破冰能力且超期服役的抗冰船——“极地号”,这给我们此次南极科…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12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开始了由“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执行的第5次、也是最后一次对“哈勃”望远镜的维修任务,为其更换了相机、电池、陀螺仪、对接环、光谱仪等设备,并与5月24日平安返程。在此之前,《纽约时报》撰文介绍了3次入选执行“哈勃”维修任务的宇航员约翰·格伦斯菲尔德以及他对神奇太空的向往。  相似文献   

16.
2011年7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深度5 182 m的位置坐底,并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个木雕的中国龙,之后将向7 000 m海底冲刺. “蛟龙”号作为高科技的载人潜水器可以挑战大洋深处.人们不禁会问:人体潜水会被海水压瘪吗?潜水员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相似文献   

17.
董咚 《科学之友》2022,(7):10-11
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浩瀚太空再度迎来中国人逐梦苍穹的身影。神舟十四号是我国第九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这次发射任务有何看点?三名航天员为何堪称是“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组”,他们肩负着哪些使命?下面,小编带您走近神舟十四号乘组,看他们如何遨游苍穹。  相似文献   

18.
特工斯诺在执行任务后被凭空诬陷,但上级却铁证如山。他无力为自己辩护,即将被投入名为“太空一号”的监狱。  相似文献   

19.
天星 《科学24小时》2013,(11):10-13
<正>神秘的航班世界标准时间1990年2月28日7时50分22秒,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第39-A号发射台升空,执行"STS-36"次航班飞行任务。这是一项美国国防部的秘密任务,执行这次任务的是一支完全由美国海军和空军组成的太空部队。这些军人已在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美国国家侦察局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接受了为期一年的技术训练。美国国防部给这次航班和宇航员的秘密任务是:施放代号为"USA-53"的侦察卫星。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对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当时我国派董兆乾、张青松2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直到1984年,我国才首次自己组织了南极科学考察,并建立了首个南极考察站。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南极科考站共4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随着我国新一代的破冰船"雪龙2号"和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入列南极科考,以及即将建成的罗斯海新站,我国即将形成"五站两船一飞机"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