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科技》1975,(14)
丹玉六号是辽宁省农科所用自交系——旅28作母本,自交系——“331”作父本配制成的单交种。1973年引入试种,1974年春播对比试验名列第一,亩产967斤,比老品种半黄亩产468斤增产1.6倍,比郑单2号亩产687斤增产40.7%。表现秆矮、整齐、粗壮、清秀、抗病、蒲形好,颇受群众欢迎。因此,我社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由于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丹玉六号面积迅速扩大,1974年全社1612亩夏播旱地杂交玉米,丹王六号有820亩,占53%。作三熟制水田秋玉米栽培,在低温、病虫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威胁下,在缺肥的条件下,仍表现抗逆、抗病和抗倒等良好性状,稳产高产,适宜于我地春播、夏播旱地玉米和早熟早稻后 相似文献
2.
“阿七三交”是我所玉米研究室自1990年以来自育单交种“阿单七号””为母本与自选系“马综1115”组配的特早熟三交种,在马尔康地区全生育期为138天,需大于等于10度活动积温1900度,是适宜在中纬度,高海拔玉米上限区种植的优良品种,经1991-1996年在所内及农户大面积试种试验均表现出高产(比对照“阿单六号”增产10%)以上,品质好,抗倒,适应性强,耐粗放耕作,不早衰,1997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4.
5.
佘华明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
“此之谓(或是之谓)××”的句式,在古文中,虽然不是每一篇都出现;但是在某些名篇中,却可以大量见到。例如,在荀子的《天论》中出现的这种句式就有十几处之多。一般说来,“此之谓××”这种句式多见于论说文体中。而在记叙文体中,如果插进论说部分,也可以用这种句式。因此这种句式常用在复句的末尾,起了结句的作用,有总结的意味。试举以下两例: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偏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 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沿,其养曲适,其生不伤: 夫是之谓知天。(《荀子·天论》) 相似文献
6.
“此之谓(或是之谓)XX”的句式.在古文中。虽然不是每一篇都出现,但是在某些名篇中.却可以大量见到。 相似文献
8.
通过产品改良,或者融合文化卖点的概念营销,TOWNHOUSE以崭新姿态在房地产市场上重新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9.
郝远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7
问引用编号为GB××××—××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要改为GB/T××××—××××吗?答1991年以前发布的所有国家标准,其编号形式均为GB××××—××,标准代号GB与顺序号××××间留1/2字空,顺序号与简称的年份号间用一字线连接,如GB7713—87。1992年以后发布的国家标准,强制性标准的编 相似文献
10.
11.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2)
所谓“死”论文 ,是指那种发表以后不被引用、不被摘录、不被转载、不被评论、无人问津、阒无声息的论文。这对作者来说 ,是尴尬而又悲哀的。论文何以会“死”呢 ?原因当然很多 ,我以为主要有 2个。首先 ,“死”论文多是已有理论的重复 ,内容过时 ,不具有信息性 ;其次 ,论文起点较低 ,未能对那些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现象作出解释 ,学术价值不高。那么 ,如何才能不出“死”论文呢 ?换言之 ,如何才能使论文发表后 ,能够被引用、被摘录、被转载、被评论、被争相传阅甚至引起轰动呢 ?关键在“新”。这里的“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理论新 ,数据… 相似文献
12.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8-28
<正>问引用编号为"GB××××—××"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要改为"GB/T××××—××××"吗?答1991年以前发布的所有国家标准,其编号 相似文献
13.
新式“被××”结构不仅反映了网民对当下情势的无奈心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异和语言的创新。在语义、语法、语用上也都表现出了与常规被字组合的差异,并形成了新的组合模式。随着一系列“被××”式流行语进入到人们的交际生活中来,其组成的词语形式更自由,与“被”连用的词语更加多样,语义负载的内涵也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4.
淮姝蓉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99-102,115
新式"被××"结构不仅反映了网民对当下情势的无奈心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异和语言的创新。在语义、语法、语用上也都表现出了与常规被字组合的差异,并形成了新的组合模式。随着一系列"被××"式流行语进入到人们的交际生活中来,其组成的词语形式更自由,与"被"连用的词语更加多样,语义负载的内涵也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5.
JIN Kai-yu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7)
对"很×很××"这一流行语模式的来源、特点进行分析,认为这一语言结构模式背后的语言美学功能的制约因素是其成为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6.
“经济外交”的今昔“经济外交”现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不论意识形态、国家大小、发达与否,世界各国几乎都十分重视开展“经济外交”。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重要特点。“经济外交”,名词虽新,起源却很早。在原始外交时期,彼此协调经济利益已是外交的重要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7.
汉语史上,“莫”具有无定代词、否定副词、劝戒副词、语气副词四种词性,其演变过程大致上也依此顺序。“莫”继续语法化,变为构词成分,如北方话副词“莫非”中的“莫”。在“莫”的语法化过程中,主语的次类变换、句子结构的复杂化和句式、句子语气的变化诸方面是其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8.
<正>据新华网2012年4月24日电,教育部日前向广东省政府发出通知,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部同时要求该校遵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南方科技大学从亮相起,就被赋予了有别于国内其他任何高校的独特品质。一流研究型大学、自主办学、去行政化等,它在办学目标和定位的每个具体层面,都直指现行大学体制的痼疾。然而,南科大的发展还是需要官方认可。当教育部终于发文同意转正时,我们不得不担忧,南科大的改革是否还能坚持? 相似文献
19.
薛儒章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4)
古汉语中“莫”字的用法,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处所)的意思;一是作否定副词,当表示一般性否定时,是“不”的意思;当表示禁止性否定时,是“不要”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词性,语法学界对第二类没有争议,都承认是否定副词,对第一类却曾出现过不同看法。《马氏文通》将其归入指示代词“约指”一类中,杨树达定为无指代词,以后语法学界多采用杨氏的说法(或称无定代词)。1964年《中国语文》第4期,周生亚曾撰文提出异议,认为应是 相似文献
20.
“绿色石油”——新的植物能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植物是自然界有效的太阳能储存者.1公顷郁闭森林每年可生产12.9吨干物质,所固定的太阳能约等于5倍粗制石油的能量.目前全球植物能源的年生长量,相当于600—800亿吨石油,而全球石油年开采量约30亿吨,仅相当于植物能源年生长量的4.3%.可见,植物能源可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再生能源.植物能源曾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时至今日,人们对植物能源的利用又开发了新的途径.早在7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绿色植物能把太阳能变成烃,其分子结构与石油烃很相似,完全可以作为石油的代用品.目前已发现地球上有数千种可生产“绿色石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