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相轻"一词的意思是文人间相互轻视,该词肇始于魏晋时代,由曹丕首先提出,之后便演变发展成为一个文学论点甚至成语,每每被后人引用。然而,几乎所有的使用者并未真正搞清它的含义,或者说他们都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想当然地以该词概括文坛各种"轻"的现象;此词最初的用法就是存在问题的,曹丕笔下的它不仅含糊不清,而且指代不明;同时,文人中还存在着"自轻"、"易轻"的现象,"文人相轻"和"文人自轻"都属于"文人易轻"的范围内。笼统的以"文人相轻"一词"以点带面"实属谬误。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文人总是难以摆脱鬼魅般的"穷酸"呢?《现代汉语词典》堂而皇之地解释这个词,就是专用来"讥讽文人"的"穷而迂腐"。范成大的《次韵和宗伟阅番乐》中也有这样的话:"洗净书生气味  相似文献   

3.
驴从先秦时期渐渐传入中原,以魏晋时期"驴鸣"为转折点,作为外来动物的驴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马的陪衬,到独立的富含多种象征意义的完整意象的变化过程,最终成为文人笔下的"常客"。宋代文人主观上有意识地将前人骑驴形象进行归纳,使驴形象在宋代达到了空前繁荣。驴在宋代诗词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代步工具、运输工具以及农事劳动工具,而其形象内涵概括起来则主要有作为身份象征、作为诗思诗兴、作为宗教意象等。通过了解这些象征意义,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驴和文人的关系,了解宋代文人和宋代社会。  相似文献   

4.
丰子恺的散文洋溢着浓郁的文人雅趣,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他始终执著地书写着"居"之雅趣、"食"之雅趣、"酒"之雅趣,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雅趣。丰子恺正是通过对文人雅趣这一重要题材的安然书写践行着人生艺术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理宗宝庆年间发生的江湖诗祸是南宋的权相专权政治与中下层士人参政议政之风相碰撞的必然产物,它摧折了广大文人参与现实的勇气.受诗祸打击,宋季江湖文人失去了前辈刘过、姜夔等的独立人格,他们或远离政治,从"雌黄士大夫"转而"口不谈世事";或随波逐流,沦为受生存驱使的无行谒客.江湖文人是宋季文坛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力量,江湖诗祸则是恶化宋季文学生态的催化剂,成为压垮宋季文坛的最后一根稻草,宋季文学不可避免地走向飘零与衰敝.  相似文献   

6.
正萧振鸣先生毕生从事鲁迅文博研究,深识鲁迅文人之趣,又多情转益于古法,其书为文人书法提供了一个正面注脚。文人书法是书法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当代语境中甚至一度将文人书法视为书法史正统的代名词,这种看法带有极强的"身份"视角,即文人的身份对书法创作有极大的决定作用。在这种"以人论书"的观点下,种种概念褒贬错综复杂,在此暂且不论。只谈萧振鸣先生的身份为文人书法提供的注脚。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提出的开展"三讲"教育,是现阶段加强党的建设,对全党进行党风、党性再教育,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十分及时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企业在开展"三讲"教育中,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与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仍然存在着不少差距.有的同志认为,企业是经济实体,抓生产、搞经营、创效益是解决吃饭填肚子问题,只要把生产经营搞好了,"三讲"教育也就自然上去了:有的同志认为,"三讲"教育是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事,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抓好生产经营,搞不搞"三讲"教育无所谓.这种认识对善始善终开展好企业"三讲"教育显然是不利的,如不纠正,对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也是不利的.因此,企业要搞好"三讲"教育,首先要提高这些党员领导干部对"三讲"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文人从"明清易代"的历史中找到熟悉的叙述和表达方式以言说自己的处境。作为一种"隐微修辞"策略,《古今》杂志文人通过言说"晚明"历史来阐扬心曲,塑造自身"遗民"的形象。通过考察以《古今》杂志为中心的文人对"晚明"的再叙述,可知"晚明记忆"成为沦陷区的文人曲折表达自己心声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的"红妆"研究,是一个有机的系列,是其文化与历史研究的延伸。陈寅恪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历史上"红妆"的命运进行分析,意在分析中国历代文人的弱点,昭示中国历代文人的命运,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后代文人学者尊崇陶渊明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不断地庚和其诗文。对明代的"和陶集"进行全面梳理,共辑得"和陶集"31种,考其存佚,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传统士绅社会的瓦解,上海作为近代国际性大都市云集一批现代文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我们姑且称之为"市井文人"。面对上海复杂的社会形势,市井文人与商人合流成为近代上海的一道特殊风光。《永安月刊》是由老上海著名百货公司永安公司创办的,永安公司老板郭琳爽亲自担任发行人。商人创办文化期刊是为了利用社会名人包括市井文人宣传自己及其企业,市井文人为的是获得稿酬维持生计。  相似文献   

12.
"立人"是鲁迅关于现代"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一次伟大思考,也是中国知识界一次明确地 对自由解放、独立尊严的现代人本思想的呼吁和倡明。与两千年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对权势 的依附性人格相比,鲁迅的"立人"代表了一次伟大的精神自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鲁迅区别于中国历 史上传统文人,完成了自己由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一转交也同时预示着五四风潮中,中国现 代知识分子迎来精神自觉的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3.
词言志是清代词学一个核心命题,在词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生的原因则多归因于外部的时代背景.在把握时代变化这一宏观背景的同时,更应考虑创作主体所处的物质生存空间和内在精神空间的变化,这样才能探源导流,较完整地把握"词言志"在清代的兴起和发展.而"词言志"的凸显便是清代文人赋予词一种话语权利的功能,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一种话语权利的追索,这是词体功能的一次重大突破,在词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人     
"要想发疯,你就嫁个文人"。一个作家的前任老婆曾这样说。这话当然是气话,没听说过文人的老婆都进了精神病院。但文人的生活大多一塌糊涂,确也是一个事实。文人往往喜欢政治。杜甫还是毛头小伙子时,就立志"致君尧舜上",要帮皇帝成一番千秋伟业;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明摆着也是想当部长的心思;屈原的政治蓝图成空,竟不惜投身汨罗江;陆游到死也未能忘怀政治,还在为大宋朝的四分五裂不肯闭眼;至于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其实这"登临意"还不就是盼着皇帝给他下三军司令的委任状?当然也有些文人死活不肯做官,如"竹林七贤"等,但那恐怕也是看到朝廷腐败,怕当不好砸了自己的招牌,不能说明他们不关心政治。  相似文献   

15.
南戏发展到明代,出现了创作上的分化--重伎艺性的民间南戏和重文学性的文人南戏.历史上,"南戏"("戏文")这一称名包含了文人阶层对艺人们伎艺性扮演行为的习惯认识,它不足以体现文人的文学性剧作的价值和品格,故明代文人阶层意图以"传奇"称名来体现其剧作的文学内涵,以区别于艺人们的伎艺性南戏.这一改称反映出文人阶层对文人南戏价值品格的认定,而选用"传奇"称名也有其文学渊源和戏剧观念背景.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文化,强调人的社会性。唐初、盛、中、晚各个时期都有影响这个时期的重要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帝王大臣们关注的,也是文人们所关注和参与的。初唐文人的辅国安邦、盛唐文人的兴业建国、中唐文人的改革弊政、晚唐文人的深刻反思是唐不同时期文人的不同担当精神的体现。唐代文人自觉地将自己与时代联系起来,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出力。唐代文人的担当精神是儒家社会理性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7.
宋代以前,菊花没有具体的名字,统称为"菊"或"菊花",菊花的命名始于宋代。文人的菊事活动始于陶渊明,在唐宋时期已成为文人的日常文化活动之一,在明清时期成为文人雅集的重要内容。菊花题材的绘画出现在晚唐,繁荣于明清。菊花的命名与文人的菊事活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汪野亭与邓碧珊是新粉彩文人瓷板画的典型代表,前者主要创作山水瓷板画,后者开了文人鱼藻瓷板画的先河,对文人瓷板画的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通过比较汪、邓两人在诗书画印的和谐统一的共同追求以及在绘画中对待"形"与"意"的不同侧重,可以看出汪野亭和邓碧珊都高度重视瓷板画的雅致,但对瓷板画的"形"与"意"的侧重不同,显现了绘画上的"以形显神"和"以神统形"两种不同的绘画观念。  相似文献   

19.
"玉山雅集"与"北郭诗社",以张士诚入吴为标志,先后繁荣于吴中地区。同为吴中文人团体,二者有巨大的差异,表现在三个层面:在雅集方式上,呈现出从"娱乐化"向"文艺化"的转变;在文人心态上,表现为从"纵欲"到"闲适"、从"庆幸"到"无奈"的转变;在诗学思想上,诗人对诗歌功能的理解、诗法与诗体的选择及诗歌的审美风貌都不同。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既体现了易代之际吴中文人内部的差异性,也反映了吴中文人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20.
诗文本是文人抒情言志的工具,在徐渭的写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而然地抒写生活遭遇所引发的各种感情,即通常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另一种是碍于人情和生计,不得已代人撰写诗文,即所谓的"本无是情,而设情以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