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福建柃属植物(山茶科)叶表皮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研究福建山茶科柃属18种1变型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统计并测量了气孔类型、气孔大小、气孔密度等有关特征.结果表明:该属植物的气孔为圆形或椭圆形,仅分布在下表皮,且多为无规则型,也有不等细胞型;叶表皮细胞形状有不规则形、不规则多边形;垂周壁较平直、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在光镜下柃属植物在气孔大小、密度方面有明显不同,在表皮细胞形态、垂周壁样式和表皮毛等特征上差异较大,可作为种间区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接骨木属植物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及经济价值,分布较分散.为探知接骨木属分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利用扫描电镜对吉林省接骨木属叶表皮微形态进行定性描述及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叶表皮具毛或无毛;上表皮细胞壁分为凸起和凹陷两种类型;气孔器有椭圆形和狭长椭圆形两种类型;叶表皮气孔大小、密度和表皮毛长短及密度等均存在差异.2)主成分分析选出4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1.665%.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接骨木属植物分为两大类群.第Ⅰ类为有毛类,包括毛接骨木和宽叶接骨木,表现为叶表皮两面均具毛;气孔器为狭长椭圆形;气孔周边条纹小于1μm;上表皮细胞壁凸起,细胞呈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为波状.第Ⅱ类为无毛类,包括接骨木、钩齿接骨木、东北接骨木和朝鲜接骨木,表现为叶表皮两面均无毛;气孔周边条纹大于1μm;上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弓形.利用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编制吉林省接骨木属分种叶表皮分类检索表,说明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以作为吉林省接骨木属种下分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邓晰朝  王任翔 《广西科学》2010,17(2):164-16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广西产9种铁角蕨属(Asplenium L.)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9种铁角蕨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叶上下表皮均无毛,气孔器全部分布在下表面;它们的气孔器类型有7种,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不定细胞型和横列型。铁角蕨属植物不同种间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对种的划分有一定的分类鉴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牛耳朵和药用唇柱苣苔叶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叶横切解剖结构,均由表皮、叶肉细胞和叶脉三部分组成.药用唇柱苣苔上、下表皮具有较多的表皮毛,这与牛耳朵有明显的区别.叶上表皮均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不具气孔器;叶下表皮不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状至波状,气孔器为不等型.这些特征可为探讨两者的分类学及亲缘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光镜下合被韭5居群和长梗合被韭5居群,以及扫描电镜下合被韭2居群和长梗合被韭1居群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供试两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具部分相似性,两者近远轴面都分布气孔,气孔器均属无规则型.但叶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蜡质纹饰等种间分化较大.合被韭表皮细胞性状为条形,长梗合被韭呈梭形.垂周壁式样合被韭近平直,长梗合被韭则为弓形.扫描电镜下气孔外拱盖内缘,合被韭近光滑,长梗合被韭为深波状.合被韭具大量颗粒或鳞片状蜡质纹饰,而长梗合被韭角质层平滑,纹饰较少.两者虽然在植株外部形态上难以区分,但叶表皮微形态种间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分类价值.  相似文献   

6.
濒危植物黄山梅及其相关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山梅属(Kirengeshoma Yatabe)黄山梅(Kirengeshoma palmata Yatabe)及其相关植物--草绣球属(Cardiandra Sieb.&Zucc.)和银梅草属(Deinanthe Maxim.)植物作了叶表皮的微形态研究.结果表明:黄山梅(Kirengeshoma palmata Yatabe)叶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垂周壁深波状,气孔类型为不规则型;叶上表皮不规则或近多角形,垂周壁平直、弓形或波状.叶上、下表面均具单细胞T形毛,毛上疣突显著.毛基为单细胞型.草绣球(Cardiandra mollendorffii Li)叶下表皮不规则,垂周壁深波状,气孔类型为不规则型;叶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垂周壁浅波状,具针晶,单毛,具鞘状结构,表面光滑.毛基为多细胞型.二裂叶银梅草(Deinanthe bifida Maxim.)和银梅草(Deinanthe caerulea Stapf.)叶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垂周壁深波状,气孔类型为不规则型;叶上表皮细胞形状与垂周壁式样同叶下表皮,且均具针晶.另外,在二裂叶银梅草叶上、下表面发现两种类型的毛:锥形毛和T形毛.结合三属的现有资料,通过比较分析,笔者初步认为: 三属性状高度重叠,关系甚密,银梅草属可能是黄山梅属和草绣球属的过渡类型;叶表皮特征观察结果不支持Takhtajan系统把黄山梅独立出来提升为亚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花楸属直脉组(Sorbus Sect.Alnifoliae)5种及具有分类争议的2变种的基因组大小和叶表皮微形态研究,探讨其分类学意义以及基因组大小和细胞大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基于流式细胞术、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分别对研究对象的基因组大小、叶表皮细胞和气孔的质量和数量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基因组大小测定显示所有分类群均为极小基因组,大小介于神农架花楸(S.yuana)的1.348 pg至长果花楸(S.zahlbruckneri)的1.586 pg之间;虽均为二倍体,但分类群间基因组大小差异显著。光学显微镜下叶表皮细胞形状兼有多边形和无规则形,或者仅无规则形,垂周壁式样有平直状、弧状和波状;扫描电镜下表皮纹饰有近光滑、局部加厚、脊状、网纹、褶皱等类型,蜡质纹饰有壳状、颗粒状、线状、片状等;4个分类群的下表皮具带状单毛。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分布于下表皮脉间区;保卫细胞具明显的环形外缘或无。表皮细胞面积、气孔宽度及面积、气孔密度、气孔指数等指标在分类群间差异显著,基因组大小同表皮细胞面积、气孔长宽及面积呈正相关,同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呈负相关。【结论】基因组大小、叶表皮微形...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花佩菊属3种7居群的叶表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种花佩菊属植物上表皮细胞均为多边形,垂周壁式样均为垂直弓形,无气孔器;下表皮细胞除采自湖南省永顺县韭菜坡叶片为全缘的假花佩菊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为平直弓形外,其他种的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垂周壁为波状,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花佩菊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分类学意义,也为系统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丹参及四川鼠尾草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学显微镜,比较研究了丹参及四川鼠尾草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结果显示:气孔器类型、表皮毛和腺毛类型在各物种间具有一致性.气孔器类型多为横列型,主要分布在叶片下表皮(远轴面);表皮毛都为单列多细胞毛,其中多为单列3或4细胞毛;腺毛普遍分布在所有种的上下表皮,主要为短柄多细胞头腺毛.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器的分布等特征在各亚属间、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作为亚属间或种间分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光镜下合被韭5居群和长梗合被韭5居群,以及扫描电镜下合被韭2居群和长梗合被韭1居群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供试两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具部分相似性,两者近远轴面都分布气孔,气孔器均属无规则型。但叶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蜡质纹饰等种间分化较大。合被韭表皮细胞性状为条形,长梗合被韭呈梭形。垂周壁式样合被韭近平直,长梗合被韭则为弓形。扫描电镜下气孔外拱盖内缘,合被韭近光滑,长梗合被韭为深波状。合被韭具大量颗粒或鳞片状蜡质纹饰,而长梗合被韭角质层平滑,纹饰较少。两者虽然在植株外部形态上难以区分,但叶表皮微形态种间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分类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黄荆叶表皮形态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我国西南岩溶区典型次生灌草丛建群种-黄荆成熟叶的上、下表皮形态,观察指标包括气孔器、表皮毛、表皮细胞等.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分布广、适应性强的黄荆在叶表皮形态上具有气孔密度大(气孔密度为370~500个/mm2)并仅出现在下表皮、表皮细胞小、上下表皮被毛及具有蜡质文饰等特征,以上特征有利于减少黄荆体内水分的散失,进而适应岩溶干旱环境.  相似文献   

12.
石蒜科6属6种植物叶表皮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石蒜科(Amaryllidaceae)中石蒜属(Lycoris Herb),朱顶红属(Hippeastrum Herb),文殊兰属(Crinum,L),龙舌兰属(Agare L),网球花属(Haemanthus L),和君子兰属(Clivia Lindl)6属共6种植物的叶表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石蒜科表皮细胞形状多数为长矩形,椭圆形或近圆形,无副卫细胞,但表皮细胞形状,大小以及气孔器分布密度在种属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作为鉴定该植物种及属的性状之一,同时也为石蒜科植物的系统演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狗牙花叶的结构特征及生态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冷冻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研究了狗牙花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狗牙花叶为典型的异面叶,但同时具有某些阳生(旱生)叶和阴生叶的特点。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细胞外壁具角质膜,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上表皮仅有零星分布,气孔器类型为平列型;叶肉组织发达,叶肉细胞常含有晶体,栅栏组织由1-2层排列整齐的圆柱状细胞组成,海绵组织交织成网状,有大的细胞间隙,横切面上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为0.32:1;中脉维管组织较发达,为周韧维管束。以上特征反映出狗牙花叶结构特点与其生长环境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6种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叶片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石登红  陈训 《贵州科学》2005,23(3):39-45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6种杜鹃属植物的叶片结构,结果表明,它们具有共同形态结构特征:典型的异面叶,上表皮由2~3层细胞组成,内大外小或内、外等大,有较厚的角质膜,无气孔器分布;下表皮均由1层细胞组成,排列紧密;栅栏组织由2层以上长柱形细胞组成,排列紧密;海绵组织细胞较短,排列较疏松,细胞间隙较大;均有表皮附属物。但是在各种间也存在结构差异,如叶片的厚度,气孔大小、气孔形态、气孔指数以及分布类型,表皮附属物的类型以及中脉维管束的类型等的结构特征,这些结构特征差异既是抗寒抗旱性的表现形式,也在分类学上为种问鉴别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天女木兰是集芳香、药用、食用和观赏于一体的珍稀濒危植物,呈“间断式”分布。为探知天女木兰种下分类及其亲缘关系,利用扫描电镜对7个分布地天女木兰叶表皮微形态特征指标进行定性描述及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表皮细胞分为浅波状和深波状两种类型; 气孔器为椭圆形,分为凸起和凹陷两种; 叶表结晶体有圆球形和长柱形; 表皮毛密,分为单细胞毛、单列双细胞毛和单列多细胞毛3种类型; 叶表皮气孔大小、密度和表皮毛长短及密度等均存在差异。②主成分分析选出3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7.394%。③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分布地天女木兰种群分为两类。第Ⅰ类包括吉林石湖和河北祖山的天女木兰,表现为叶下表皮细胞呈浅波状,气孔密度小,气孔凸起,气孔长轴小于10 μm,叶表结晶体呈圆球形; 第Ⅱ类包括浙江清凉峰、安徽黄山、贵州雷公山、贵州麻江和广西猫儿山的天女木兰,表现为叶下表皮细胞多呈深波状,气孔密度大,气孔多凹陷,气孔长轴大于10 μm,叶表结晶体呈长柱形。这表明各天女木兰间的亲缘关系远近与地理分布相关,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作为种下分类和探讨天女木兰种群间亲缘关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吊兰及其变种(银心吊兰、银边吊兰)是重要的室内观赏、园艺装饰植物。采用徒手切片、显微观察与测量及数理统计等方法,比较其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①吊兰、银心吊兰和银边吊兰均为等面叶;叶的结构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上下表皮由1层细胞组成;气孔器均分布于下表皮,且呈带状排列;叶肉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叶脉结构简单,由木质部、韧皮部和机械组织组成。②吊兰及其变种叶外观色彩区别明显,叶面积显著差异;上表皮细胞厚度约为下表皮细胞的两倍;上下表皮细胞径向厚度、切向长度、角质层厚度、气孔密度差异明显;叶肉细胞形态和叶绿体数量差异显著;叶脉维管束在横切面上的长度差异极显著;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吊兰及其变种间的分类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叶片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材于四个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四合木群落,对其叶片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找出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四合木叶片结构的差异结论如下:四个群落中四合木叶的基本结构一致.为肉质旱生叶、叶片体积小,表皮细胞壁具不同程度的增厚,但角质层不发达,表皮外密生单细胞表皮毛,气孔为基本型,属等叶面,靠近上、下表皮均具发达的栅栏组织,且细胞由外向内渐次增大,液泡发达,同海绵组织一起构成绿色贮水组织,具不发达的叶脉,但群落Ⅲ中四合木叶片的结构与其它三个群落相比具独特性,表现在1)表皮具1~3层细胞,密度约为其它三个类型的2倍;2)气孔极度下陷;3)主脉相对发达,具有明显的机械组织;4)叶肉组织内具有丰富的含晶细胞,以上特点说明群落Ⅲ的叶片具更强的旱生特性,这一特性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的独特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喜树成熟叶的表皮细胞、气孔器、表皮毛形态,以及上、下表皮细胞外壁上的角质膜和蜡质纹饰.结果表明,上、下表皮层的形态结构差异较大.仅下表皮有气孔分布,气孔类型属不规则类型,常可观察到两个气孔着生在一起.上、下表皮均分布有非腺性单细胞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竹类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植物资源,竹叶表皮细胞富含硅质,导致制片过程中切片易破碎,不能获得清晰完整的竹叶切片。开发竹叶切片处理方法,对于研究竹类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应用价值。筛选有效的氢氟酸处理浓度以及时间是观察竹叶内部解剖结构的前提。【方法】采用石蜡制片的方法,以竹叶为材料,首先优化去硅环节,筛选出适用于竹叶的最佳氢氟酸浓度和时间;之后采用此最佳处理方法制片,观察竹叶内部细胞结构并结合去硅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竹叶叶表皮和基本组织的形态解剖结构进行比较,发现真正影响竹叶完整石蜡切片制备的结构是叶片上下表皮的硅质细胞和主脉,这些结构使得制片易破碎,无法得到完整竹叶内部解剖结构。通过试验发现经过体积分数为25%的氢氟酸去硅处理2 d后再进行石蜡制片可以使竹叶上下表皮细胞和叶脉结构完整,得到理想的石蜡切片。【结论】竹叶去硅处理最佳氢氟酸体积分数为25%,处理时间以2 d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