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前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超级大国,其在20世纪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对前苏联剧变原因的认识,既不能托词于历史问题的遗留,更不能把它看成社会主义改革的结果,必须充分认识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变“改革”为“改向”在苏联剧变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在苏联解体与社会制度更迭的历史进程中,与苏联普通民众相比,“政治精英”们的政治取向起着更为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历史进程,对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建设、民族政策完善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鉴戒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病源病根在于斯大林实行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以致他推行的急于求成的过“左”路线长期难以纠正,六次错过了自我进行体制内改革的机会,苏共自己培植的高薪特权官僚集团阻碍体制内改革,结果先“左”后右、内外夹攻合葬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只有进行体制内改革,才能冲出“百慕大”危险区、死亡区,取得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3.
“缓和”攻势早已被苏联定为“长期战略路线”了。经过七十年代的曲折起伏,不久前举行的苏共二十六大,又宣布了所谓“加深缓和”的八项建议,表白要“消除国际局势的白热化”,使缓和获得“第二次呼吸”。紧接着,苏联就开动其全部宣传机器,大肆鼓吹这些建议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勃列日涅夫还亲自向许多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致函,要他们“重视”苏共二十六大上提出的“重大倡议”。应该怎样估计苏联的这一姿态呢? 腔调变化和处境变化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勃列日涅夫在二十六大上的缓和调门,同五年前的  相似文献   

4.
苏共二十七大已经开过两个多月了,但至今还是国际舆论时加评说的一件大事。它是苏共二十大以来最为引入注目的一次党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说:这次大会的决议将确定苏联“今后几年和数十年向前进、向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崭新状态前进的性质和速度”,也即确定苏联将以什么面貌和地位“进入二十一世纪”。可以说这次大会标志着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的政党,借鉴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务重要线索。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历史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起点;邓小平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根本突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全面总结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病源病根在于斯大林实行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以致他推行的急于求成的过"左"路线长期难以纠正,六次错过了自我进行体制内改革的机会,苏共自己培植的高薪特权官僚集团阻碍体制内改革,结果先"左"后右、内外夹攻合葬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只有进行体制内改革,才能冲出"百慕大"危险区、死亡区,取得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7.
“人权”历来是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工具。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今天,认真分析资产阶级人权的实盾,研究国际资本主义利用“人权”进行和平演变的策略,根据我国国情探讨和平演变的措施,对于捍卫无产阶级人权,鼓起反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守石  侯慧艳 《科技信息》2008,(34):246-246
匈牙利是1989—1991年苏东剧变的领头羊之一。剧变期间,在匈牙利执政迭33年之久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从内部发生分裂,其主体部分转向了民主社会主义,并更名为“匈牙利社会党”,因此,匈牙利社会党也常常被西方称为“共产主义后继党”(the Successor of the Conununist Party)。  相似文献   

9.
针对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SDI),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和苏联武装部队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早些时候就曾宣称,苏联已找到使“战略防御计划”失去意义的对策。前不久,苏联高级核科学家戈尔丹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加速解体,震撼了整个世界。那时候,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不少人弹冠相庆,欢呼他们终于把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堡垒”从内部攻破了;认为社会主义行将“寿终正寝”,其他几个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已不在话下了。很多人忧心忡忡,担心中国孤立无援,顶不住,甚置悲观失望,惊呼“大事不好”,怀疑红星是否还能继续闪亮。更多的人则是关心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的前途,或彷徨,或观望。多少都有点不知所措。还有少数“左派”主张要坚决斗争,批判苏联领导人出卖“社会主义”。我们的外事队伍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看?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文学学说”不是十分精密、十分严格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较宽泛。简而言之,涵盖了马克思列宁的文学思想,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学方针、政策、路线、原则,以及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理论,既包括“原版”的,也包括被演义被曲解的。 老舍所接受和师循的,除了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核心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学说之外,  相似文献   

12.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被人们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典范,而苏共二十大揭露出来的事实,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斯大林的神话,对苏联社会主义的神话.它是人们认识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没有终结,共产党人在各自的国家如何搞社会主义还有待自己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这无疑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相似文献   

13.
苏联模式由于其产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后期改革措施不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并最终在历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走向了失败。但人们不能简单地将苏联模式中一些具体形式上的弊端夸大为苏联模式本质上的弊端,更不能将这些弊端直接作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更不应因此而否认苏联模式对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曾经作出的伟大贡献。而是应在分析苏联模式弊端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现状对避免其弊端的可能性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1991年底苏联发生剧变以来,我国对苏联剧变原因的研究日益深入,出版了不少论著。但随着研究的深化人们发现,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与苏联兴亡关系的研究,远不像对斯大林、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研究那么重视和深入,似乎这个时期与苏联社会主义兴亡的关系不很密切。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长期以来,勃列日涅夫时期给人们的表象是稳定。一些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  相似文献   

15.
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鲁晓夫鉴于“冷战”方酣的国际形势,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把和平共处的原则定为苏联对政策的总路线。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同时对缓和冷战时期紧张的国际局势和改善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本上奠定了苏联后来奉行的“缓和战略”的理论和策略,为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我们在看到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苏联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只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而且还意味着长达70年之久的苏联社会主义和一批东欧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这个历史事件比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失败所包含的内容与提供的教训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因此,十余年来,人们对苏联这个大国的兴亡原因做出了种种分  相似文献   

17.
一 八十年代末,国际风云突变。由于西方反动势力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加上受到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1989年开始以思想自由化、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为核心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起来,一场政治风暴席卷了东欧和苏联,相继出现了思想大混乱、社会大动荡、党内大分化、经济大滑坡的现象,接着这些党和国家发生了剧变,走上了和平演变的道路。苏联共产党被打成“犯罪集团”而停止了公开活动;波兰统一工人党宣布解散;匈、捷、保、阿等共产党、工人党改名为社会党,修改了党章党纲,删去了宪法中关于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为争夺市场、势力范围和对欧共体的主导权,德国利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欧洲形势大变的时机积极进取,力图使自己从“经济巨人”成长为“政治壮汉”。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苏联派了两个代表团去日本活动。一个是由苏共中央委员,海运部长古琴科率领的出席日苏第一次“民间”圆桌会议代表团,另一个走由苏共中央委员、马列主义研究所所长叶戈洛夫率领的苏共党的工作者代表团。前者是日苏亲善协会等五个民间团体的客人,后者是日本社会党的客人。这两个苏联代表团都是擅长于倾销“友谊”的,而且是专程为推销“友谊”而去的。讵料事与愿违,两路人马,一样倒楣,颇煞风景,最后只好夹起皮包走路。毛病出在哪里呢? 尽人皆知,多年采苏联一直在叫喊什么“早日缔结日苏和约”,可是它又死赖着不归还它所霸占的日本北方领土,这个所谓“和约”也者,自然也就只好成为空中楼阁了。但是,苏联不达  相似文献   

20.
“立三路线”的出现,是中共党史的一个重大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李立三,尤其是所谓“立三路线”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许多研究也比较客观,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中共六大、苏联、共产国际与“立三路线”的关系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纵观这些研究,总觉得仍有某种偏颇、缺失与不尽人意之处。所以关于“立三路线”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实事求是、正本清源,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