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之后三百余年间,或因中央王朝为加强在南部边疆的封建统治而通过的行政手段,或由于统一而自然发展的中原内地与南部边疆的往来联系,大量中原内地人口通过实边戍守、行军打仗、政治流放、仕宦任职、避乱流寓、经商贩运等途径进入南部边疆的交趾地区。两汉中央王朝之所以能够始终维持对这一地区稳固的郡县统治,不仅因为她于此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合理经营,也与通过各种途径徙居交趾的内地移民有着重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罗春燕 《科技信息》2012,(35):I0032-I0033
为构建科学有效的北部湾地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本研究考察北部湾地区知识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知识移民群体异质性较大,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比正常成人相比略差,尤其表现在强迫症状上,女性知识移民恐怖程度较为严重。本科移民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中年移民在总均分、强迫、人际、抑郁、敌对、恐怖和躯体化维度上问题更多。建议:了解移民个体情况,保护女性知识移民,激励本科知识移民,照顾中年知识移民。  相似文献   

3.
陈夏地区是中原化最初的基地,有久远的化传统。秦汉时期,这一地区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化风格。与农耕经济受到特殊重视的同时,陈夏地区也明显受到商业化的若干影响。陈夏循吏名声煊赫,也是值得深思的政治化现象。而史家关注陈夏地区风俗时所谓的“好事”,“任侠”,则指出了有时和地方政府持不合作甚至对抗态度的“豪强”集团的行为特征。陈夏地区所谓“民以贪遴争讼生分为失”,所谓“俗多朋党”等民俗化特色的形成;与豪族异常集中,豪族地主经济较为成熟的情形有关。经过西汉中晚期的充分发育,到两汉之际,当地的豪族地主经济已经具有足以支撑起一个全国政权的实力。秦汉时期,陈夏地区又是士学群起的化先进区域。陈夏学人曾经在秦汉化事业中有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宋金鼎蔡之际,战祸连绵,中原板荡,宋高宗甫即位便仓皇南逃,中原士民随驾南迁甚多。不少人辗转流徙,迁至浙江,江西,广东等地,后来便定居在那里。大批中原士民南迁,将中原地区的化传播到江南。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南迁的中原士民卜居于此最多,在饮食,民俗,说唱艺术等方面受汴京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武陵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区域,是中原进入西南地区的通道,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沉积带。关于武陵地区的范围,一般认为在湘鄂渝黔边的武陵山区。而实际上,长江以北的巫山山脉、汉中地区也在武陵地区的范围内。这一地区不仅历史地名有渊源关系,而且在空间上具有整体性,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文化具有同一性,同属巫文化圈子。  相似文献   

6.
沅水中游地区的人口迁入早在战国时就已经开始了,经过秦汉、南北朝、唐宋等时期,至明代,沅水中游地区的移民已经确立了汉族在河谷盆地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沅水中游地区在清代广泛接纳外来移民。促成移民大量迁入该地区的因素有垦荒运动、改土归流、驻军防苗和工商业发展等。这个时期的移民影响了沅水中游地区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客家民居建筑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在中原的客家人因客居地区不同,其民居建筑因地而异。如梅州的围龙屋,福建南靖的圆土楼,始兴的方形围屋等。来自中原的“本”与在客居地的“变”如何统一成今天丰富多彩的客家民居化?通过多次赴粤闽赣客家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结合相关的资料研究,从客家民居建筑的起源、宗法观念、理水思想、装饰艺术几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西北部地区是以藏羌民族集居为主的民族地区,也是四川省的生态资源中心。区域内地理地形复杂,自然保护区数量多、密度大,民族文化浓郁,经济发展落后,居民城市化低。调查发现,由于建立保护区指导思想的制约,现已建立的多数保护区规划缺乏系统科学性,管理系统与职能单一,依然存在来自区域内部居民与外部经济活动对其的破坏。研究认为,要实现保护区的设立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的终极目的,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对现有的保护区管理系统实施调整与完善,建立具有政府管理职能的资源保护特区,选择以城镇化为主要方式的保护区内就近生态移民,构建科学的自然保护区层次、形成政府(资源保护特区)与民族居民的资源保护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闽台经贸交流与合作对促进两岸联系,加快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立足于这一思路,探讨了在新形势下,闽台经贸交流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章首先论述了旅游、旅游化与旅游网络。然后,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化的电子信息资源网络体系的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民族地区旅游化电子信息资源网络体系构建的步骤、内容。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的岭南地区,其独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是与其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土著居民的历史作用、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内部地理环境差异、移民等因素分不开的,这些因素构成了岭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元代在实现了空前的政治大一统之后,重视邮驿系统的建设。经过滇川黔相邻地区的重要交通线有效数量多、使用频率较高,其中自中庆(治今昆明)经过贵州东出湖南的“入湖广道”的开通,并成为西南地区联系中原内地的首选国家驿道,是元代西南地区交通事业建设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这一变化,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并对西南边疆地区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因素是大汶口文化在河南境内传播的结果。在公元前三千一二百年至公元前两千五六百年,由于大汶口文化的人口增长,势力膨胀及中原原始文化的相对衰弱,部分大汶口人沿颖水及其支流贾鲁河迁徒到豫中,继而又迁徒到豫西地区。这给中原原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古代文明在中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从史料看,云南自公元前3世纪就与内地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战国有楚将庄蹯率众王滇;秦时有五尺道之开凿;至西汉武帝,中原王朝对云南的开发更是进入了高潮。经过前后三十年的经营,西汉王朝于公元前109年在云南设立郡县,大理地区则属益州郡管辖。郡县制在云南的推行,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断层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年来考古发掘表明,太湖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新石器化遗址中普遍存在多期化断层,取而代之的是在连续的化层序中出现不含化遗物的自然沉积地层。 本通过对太湖地区化断层与特征沉积物(埋藏古树和埋藏泥炭)时空分布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典型剖面所反映的古气候演变状况,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地区普遍存在着两层埋藏古树和埋藏泥炭层,它们的年代与化断层形成时代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各期化断层的形成均非海侵造成,而是与全新世中晚期气候-海面波动有关。崧泽晚期化断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面上升,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地表低洼处泥炭沼泽的扩大所致,而良渚晚期化断层则是因大规模的陆地洪水泛滥,引起地表水域扩张造成的;唐宋前期化断层与太湖水系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整个历史时期,太湖水系大致沿着三江→湖泊→水网化的方向演变。本区湖面曾几度扩展,这是该期化断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福建农林大学会计学专业闽台合作项目学生整体情况的调查访谈,解析当前会计专业闽台交流模式的成效与不足,提出闽台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法,旨在为闽台会计专业合作项目寻找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流程,同时为其他学校和地区的两岸合作教学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扬雄重视民族问题,提出了“在夷貉则引之”的思想,主张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他写作《方言》一书,就是出于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文化的需要。扬雄主张用儒家思想引导周边地区人民进入礼仪文明社会,这一思想是对儒家“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之辨”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代对西部地区的经营,通过消除割据各地的对手或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势力,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或势力与中原王朝对立存在的基本政治格局,第一次真正明晰了中国的疆域范围,其政治上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清王朝依旧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王朝,其对西部地区的经营,是对历代王朝经营西部成就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并未能突破传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窠臼。  相似文献   

20.
河南境内的大 汶口文化因素是大汶口文化在河南境内传播的结果。在公元前三千一二百年至公元前两千五 六百年,由于大汶口文化的人口增长,势力膨胀及中原原始文化的相对衰弱,部分大汶口人 沿颍水及其支流贾鲁河迁徙到豫中,继而又迁徙到豫西地区。这给中原原始文化的发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为中国古代文明在中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