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CM/FM再入遥测系统建模及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知明  蒋红丽  黄强  罗冠祺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23):5466-5468,5490
基于再入遥测实际系统,提出了一种简化的PCM/FM系统仿真模型,重点分析了再入遥测信道双径模型的特性。当传翰码速率较高的情况下,再入遥测信道呈现频率选择性衰蓉特性,双径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这种频率选择性信道.对整个系统的仿真有利于清楚了解各个主要部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过程为自适应均衡器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李秋娜  袁嗣杰  章兰英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7):1617-1619,1623
根据PCM/FM信号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无线电平台的信号解调方法。分析了PCM/FM信号的谱特性,给出了利用PCM/FM信号的频谱进行解调的理论基础。根据实际PCM/FM信号的非平稳特性,提出了基于离散短时傅里叶变换(DSTFT),通过比较频点能量进行PCM/FM信号软件化解调的实现方法。详细地论述了此种解调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现过程,分析了该方法的解调性能及复杂度。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实际接收的PCM/FM信号具有较好的解调性能,并且实现原理简单,运行效率较高,便于在虚拟无线电平台中实现信号的实时处理。  相似文献   

3.
针对飞行器测控系统将高码率遥测数据和伪码测距信号分流传输的不足,提出一种全新遥外测体制,将测距伪码(pseudo-noise, PN)寄生在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 FM)遥测信号中,生成一种融合调频遥测和伪码测距的寄生调制信号,实现高码率遥测数据和测距信号的单流传输。研究FM+PN体制的调制、解调原理,从理论上分析信号频谱及遥外测性能,并通过仿真得到不同参数下的频谱特性、遥测解调误码率和测距精度,给出了调制参数选择建议。仿真结果表明,将FM+PN体制应用到飞行器测控系统中,可将所需带宽降低为现有测控体制的40%,大大提高带宽利用率,而遥测误码率性能损失很小。  相似文献   

4.
贺涛  李滚 《系统仿真学报》2011,23(9):2029-2033
天线组阵是深空探测中用以提高微弱信号接收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分析了天线组阵中信号处理的关键技术,利用Matlab软件对各种合成方案和相关算法进行了仿真比较。在统一考虑影响信号合成性能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使用VS2008和QT工具开发了天线组阵分析和比较的综合仿真平台,可为天线组阵的建设提供建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基于瞬时测频的PCM/FM信号解调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瞬时测频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PCM/FM遥测信号解调方法。首先通过瞬时测频方法,估计信号中的多普勒频移,不但修正了信号中存在的多普勒频偏,而且提高了码同步的精度。然后根据PCM/FM信号相邻码同步点间的对应关系,实现了信号的解调。详细介绍了此种解调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现过程,分析了影响瞬时测频精度的因素以及多普勒频率对解调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提高瞬时测频精度和解调性能的方法。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解调性能优越,抗干扰能力强,便于软件编程及DSP器件实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FM广播照射源的无源雷达直达波干扰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家兵  陶亮  洪一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4):868-871,874
利用FM广播照射源的双基地雷达具有良好的“四抗”性能。对该体制雷达的特点:存在直达波干扰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空-时-频域的综合解决方案:即在空域内使用天线自适应干扰置零,在时域内通过通道均衡和自适应干扰对消以及在频域内进行长时间相干积累等技术;最后给出了基于FM广播照射源的一个实验系统,利用该实验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蒋泽  顾朝志 《系统仿真学报》2008,20(1):132-134,138
城市微蜂窝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相当复杂,特别是针对未来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基于智能天线应用的规范标准要求,建立这种无线传播信道的有效模型无论对理论分析、系统优化设计以及网络工程规划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从多径色散信道的特性分析出发,采用电磁散射理论和电波传播原理建立了基于阵列天线的微蜂窝多输入多输出物理信道模型,对刻画信道特性的一些重要性能参数,如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演化等进行了仿真分析和研究。与有关文献结果的比较,表明了所建立的微蜂窝移动通信信道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再入遥测系统PCM发射机的性能,首先给出了2MbpsPCM发射机调频源的相位模型,并在ADS环境中进行了关键器件的建模,通过仿真加深了对调频源瞬态特性的理解。其次根据仿真结果来指导实际调试,实验证明非常有效,从而为下一步改善发射机调频源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NS2的无线传感器交通监控网络仿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日益广泛,智能交通便是其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针对高速公路交通监控的迫切需求,构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监控系统。但该系统中一些重要参数及其性能在物理环境下往往难于测量和评估,为解决这一难题,建立了无线传感器交通监控网络仿真模型。此外,扩展了NS2功能,使其支持无线传感器网络仿真。并在该环境下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对其重要参数如网络节点能量消耗、网络密度、数据率等进行了仿真分析。从而实现了系统模型和参数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戎璐  谢剑英  支小莉 《系统仿真学报》2004,16(6):1231-1234,1238
性能仿真对于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之一的智能天线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Matlab/Simulink为平台,介绍了智能天线性能仿真的基本方法。首先建立了智能天线性能仿真所需的空-时信道模型,说明了该模型在仿真中的实现方法,然后讨论了空-时二维信号处理系统结构和智能天线算法,给出了智能天线性能仿真的软件构架和流程,最后结合对一些智能天线新技术的具体研究,说明了多种仿真中常用的智能天线性能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SIMULINK的现代通信系统仿真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席在芳  邬书跃  唐志军  曾照福 《系统仿真学报》2006,18(10):2966-2968,2975
以Simulink为软件平台,充分利用其提供的通信工具箱和信号处理工具箱中的模块,以常用的DPCM(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和PCM(Pulse—Code Modulation)数字电话通信系统为例,对这两种通信系统进行了模型构建、系统设计、仿真演示、结果显示、误差分析以及综合性能分析,重点对DPCM与PCM进行了误差分析和比较,并且对差错不可控以及频带利用率不高的缺点加入了纠错编码和复用技术并对其进行了仿真。通过系统的仿真与分析可以看出Simulink在系统建模和仿真中的巨大优势,根据仿真结果分析系统性能,并且找出最优的系统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2.
牵蕊  史小卫  徐乐  李平  吕志清 《系统仿真学报》2012,24(10):2152-2155
GPS因其优越的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到达接收机的卫星信号相当微弱,所以很容易被外界电磁信号干扰。将智能天线技术应用到GPS系统中以达到抗干扰的目的。针对卫星信号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波束形成算法-Noise RLS算法。本算法用白噪声代替RLS算法中的参考信号,克服了RLS算法需要参考信号的缺点,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在不牺牲阵列自由度的同时又能获得更高的信干比。  相似文献   

13.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 MIMO)和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 SA)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其结合的MIMO/SA多天线系统所采用算法的不同,直接影响系统性能,准确评估MIMO/SA多天线系统的算法性能,对于实际应用十分重要。结合波达方向估计算法、空时编译码算法、波束成形算法的算法性能指标,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了各算法性能指标的权重和隶属度,得到了MIMO/SA多天线不同实现方案中不同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估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评价方法能在不同的MIMO/SA多天线实现方案中选择出优化方案,对MIMO/SA多天线系统的方案设计与算法实现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输入多输出/智能天线(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smart antenna, MIMO/SA)系统是4G的关键技术之一,多天线的互耦效应是影响MIMO/SA多天线系统性能的主要问题。建立了MIMO与SA相结合的多天线系统模型,推导了互耦效应影响下空间相关系数和信道容量的表达式|通过电磁场数值计算和蒙特卡罗方法仿真MIMO/SA多天线系统的各态历经信道容量。结果表明:在典型的角度谱分布下改变天线间距,考虑互耦效应的信道容量围绕无互耦效应时的信道容量上下振荡|基站天线阵列间距增大信道容量持续增大,移动台天线阵列间距增大到0.5倍波长后信道容量基本保持不变|互耦效应增大信道的空域相关性,从而降低信道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