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2年11月17日,由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和丹霞山别传寺联合主办的"纪念别传寺开山3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丹霞山别传寺召开,这也是双方第四次联合主办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位与会学者们围绕近年岭南佛门文献资料发掘整理情况、澹归及其《鮂行堂集》的评价问题、澹归交游情况、别传寺的建设、经义阐释以及海云派僧人艺文创作情况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陆世楷是澹归禅师的浙江同乡,他于康熙元年(1662)与澹归结识于广州。同年,澹归于丹霞山开始兴建别传寺,得到了陆世楷的鼎力帮助。陆世楷不仅从财力上给予澹归大力支持,从精神上而言也是澹归禅师的挚友,二人有大量的诗文唱和、来往尺牍存世.从这些存世文献中我们可窥见陆世楷对于别传寺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乾隆四十年,南韶兵备道李璜在一次闲游丹霞山别传寺时,在寺内方丈室偶然发现90多年前别传寺开山祖师澹归和尚所著的《偏行堂集》手稿,由此引发了震惊乾隆朝的“别传寺公案”。  相似文献   

4.
澹归和尚在营建丹霞山别传寺过程中,得到韶州知府赵霖吉、马元、李复修等的鼎力匡助。赵霖吉为之撰《别传寺记》,马元托其纂修《韶州府志》、勘校《新旧曹溪通志》,李复修两度为其《遍行堂集》作序。澹归以缘契交于州郡大夫,以文会友,诗书唱合,亦禅亦儒,推动了清初岭南韶州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澹归禅师于1662年进入丹霞山,开始了他连续五年的丹霞山别传寺营建工作。举凡运筹谋划,勘察地形,运水搬柴,无不胼手胝足,亲历亲为;为了化缘,经常走州撞府,送往迎来,应酬唱对,五官幷用。他为丹霞山道场的营建和发展鞠躬尽瘁,不遗余力,时常带病服勤。由于劳累过度,晚年病魔缠身,未老先衰。澹归对丹霞山开山、道场营建及后续发展,贡献无与伦比。他在岭南粤北新辟了一爿与曹溪、云门鼎足而三的弘禅道场,还留下了《徧行堂集》等著作,也为后人开辟了一个自然与人文得到美妙结合的揽胜佳境。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韶关地区是佛教尤其是禅宗弘法和传播的重要策源地与据点,境内历代寺院遍布.在这为数众多的寺院中,南华禅寺、东平山正觉寺、云门寺以及月华寺、大梵寺、灵树寺、双峰寺、别传寺等,是禅宗的重要道场,在禅宗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禅祖庭南华禅寺的兴衰沿革历史,充分说明了寺院兴衰“全维系于嗣法”,得人则兴,失人则废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编行堂集>是澹归和尚(1614-1680)所作的诗文集.乾隆"寓禁于征"是导致<编行堂集>文字狱案发生的原因.南韶连兵备道李璜并非该案的举报者,而是赴丹霞山别传寺实施"屠、遂寺僧,椎碑、毁塔"的始作俑者.<编行堂集>案牵涉甚广,"株连僧俗五百人".这不是偶然的个案,是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镇压与钳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而施行的文化专制手段.  相似文献   

8.
《徧行堂集》是澹归和尚(1614-1680)所作的诗文集。乾隆"寓禁于征"是导致《徧行堂集》文字狱案发生的原因。南韶连兵备道李璜并非该案的举报者,而是赴丹霞山别传寺实施"屠、逐寺僧,椎碑、毁塔"的始作俑者。《徧行堂集》案牵涉甚广,"株连僧俗五百人"。这不是偶然的个案,是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镇压与钳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而施行的文化专制手段。  相似文献   

9.
读《徧行堂集》,对丹霞山又名"龙奋迅"山以及澹归特异的儒佛相糅的财义观、权力观作初步的探析,认为天然、澹归在明末清初不仅是岭南佛门的精神领袖,而且是践行化俗之志、不空谈儒佛义理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0.
韶关作为岭南粤北的历史文化名城,唐宋以来佛教禅宗思想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并以此为起点,挺进大江南北和中华大地,成为影响全国的佛教主要宗派。后来,禅宗的影响波及欧美和南洋诸多地区。如今,禅宗文化成为韶关文化旅游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韶关要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应该从韶关的实际出发,利用韶关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至少要打造好四块国际文化旅游品牌,用四句话来概括就是:"走梅关古道,看丹霞地貌;寻南禅祖庭,觅西学东渐"。  相似文献   

12.
韩贞是王艮、王襞的弟子,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受王艮、王襞禅学思想特别是王襞的禅学影响的影响,韩贞虽然从学泰州后弃佛归儒,甚至对佛教有所批评,但他一生也没有脱离佛、道的影响。韩贞修的禅是儒禅,也是吸收了佛道修行方法的综合之禅。韩贞强调内悟、静修,主张无说为妙,所以他修的禅也是一种哑禅。  相似文献   

13.
对李商隐的人生经历与佛教的关系、其诗歌中的佛禅体现以及其超越痛苦的禅学观照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虽然李商隐与佛禅有着化不开的情缘,但由于其对人生过于执着,他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生的痛苦而达于光明的彼岸,永远也不能真正超尘出世,走向空虚寂灭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六祖惠能与韶州有缘,生在新州,得法黄梅,广州剃度,却在韶州弘法约40年,并在韶州创作了《六祖坛经》,这是中国的第一部佛教经典,也是禅宗的传法依约和根据。但它在一千多年的传播演变过程中,书名与作者发生过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禅宗思想的发展演变,也是那个时代禅宗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从道禅角度品读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抛弃政治色彩,从道禅角度来品读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八大山人借用道禅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画境充满玄愿,意旨跨越时空。他用艺术语言讲述人间故事,绘画中饱含哲理,暗藏玄机,发人深思。八大山人用画说禅,借艺术熏陶、普度众生,在用图画表达大自然方面游刃有余,每于大道真谛传达时虽为即兴实则发自肺腑,故而其作品魅力无穷,启人心智。  相似文献   

16.
净慧法师倡导的“生活禅”继承了佛陀教法中的“人乘正法”思想,中观般若学中的“方便”思想,涅荣学中的“人皆有佛性”思想和禅宗的“触目是道、直下承当”思想;他提出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为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它倡导把禅的智慧、精神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禅”理念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推广,既是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践行,又为佛教融入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