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韶乐的起源及主要特征的系统研究,认为韶乐发明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传承至隋代以前结束,隋代以后宫廷的文舞还保留着韶乐主要因素;同时,韶乐与朝鲜半岛宫廷雅乐具有密切关系,后者所用乐器、道具、乐舞风格等都受到了韶乐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韶关开发韶乐的历史根据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普遍认为,舜在韶石奏韶乐及韶关得名于韶乐,都是因唐宋人的附会而产生的传说和结果。先秦的可靠献把韶乐的发祥地指向南方苗蛮分布区的南岭周边地区,而非北方中原地区。这证明韶乐当是南方苗蛮部族的化成分,唐宋人的说法是有历史传说根据的。韶关是韶乐最有可能的发祥地,韶乐是韶化中最值得珍视和开发利用的历史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3.
隋代的岭南佛教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寿置塔是隋代岭南佛教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对隋代岭南佛教发展影响深远,不仅造成了隋代岭南高僧活动数量的增加和地域范围的扩大,而且吸引了普通僧众和俗家善信的广泛参与,在民间掀起了一场佛教信仰热潮,而这又反映了隋代岭南佛教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即深受官方佛教政策的直接影响。而仁寿置塔之所以能对隋代岭南的佛教发展影响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隋代岭南佛教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它是当时岭南开发程度较低、全国政治中心北移、隋代佛教政策和王仲宣判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河北涉县响堂石窟现存-隋代石刻碑记,该碑主要记述响堂石窟的修筑过程,其中涉及到地理、职官等名物制度和临水县治问题,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对碑文进行释读,并结合有关历史文献,重点探讨隋代临水县治问题。  相似文献   

5.
裴世清,生于隋代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裴柏村),生卒年代不详,主要活动在隋唐二代。他在隋为鸿胪寺掌客、文林郎,入唐为驾部郎中、江中刺使等职。 在隋代河东裴氏中,裴世清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人物,然而,他在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发  相似文献   

6.
《切韵》的产生是隋代音韵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相对应,隋代诗人在创作实践中也有意识地追求声韵的和谐圆美。对隋代现存诗歌押韵情况进行考察,总结其押韵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隋诗在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韶石”为代表的丹霞红岩自然美和以善美和合为核心精神的韶乐人文美,在韶关地区被有机地结合。韶乐、韶石、韶州成了这一地区最响亮的文化标识。在历代政府和士人的大力倡导下,并基于近两千年的地方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特殊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韶文化。探讨韶文化的精神内核、结构和内容、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并用区域文化的理论解释韶文化确立的原因与过程,有利于对韶文化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8.
邢窑开创了我国烧造白瓷的时代,产品远销海内外.其白瓷、青瓷化学组成的模糊聚类分析表明:邢窑粗白釉和粗青釉瓷胎的原料产地比较集中,细白釉瓷和透明细白釉瓷胎的原料产地比较分散;隋代透明细白瓷釉的原料产地或配方和粗白瓷釉、细白瓷釉都有所不同;北齐、隋代粗青瓷釉的原料产地或配方与粗白瓷釉、细白瓷釉、透明细白瓷釉也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世界闻名的赵州桥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代,但其确切年代现尚无定论.文章认为,现在广为流传的"开皇年间(公元591~599年)说"所依据的古代文献及考古材料,都不是可靠的史料,故其观点难以令人相信.文章对隋代石碑上的一些刻字进行了考析,首次提出,赵州桥建成于隋代大业二年七月十五日(公历606年8月23日).  相似文献   

10.
杨广与隋代诗歌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个人的诗歌创作,二是其特殊的政治身份对隋代诗坛的影响。就个人创作而言,杨广诗歌题材广泛、风格俊爽,具有融合南北诗歌之长的特点,同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审美意境。杨广的另一个身份是帝王,在其当政前后的30多年时间里,杨广凭借这一特殊身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当时的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汉唐时期宫廷音乐吸收胡乐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唐时期宫廷音乐吸收胡乐的过程分三个阶段:1.汉魏时期,胡乐促进了鼓吹乐和散乐的发展,未登大雅之堂;2.北朝的宫廷音乐,是胡乐与汉乐并存和融合的阶段;3.隋唐时期,胡乐的地位空前提高,在宫廷音乐中占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2.
唐代宫廷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与东汉“鸿都门学”以来特别是隋唐官学教育中的附设制度紧密相连的,这种行政管理机构下附设的职业学校教育形式是官学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这一时期,音乐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五代、宋元时期的市民音乐文化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实施的一系列技能训练措施,不仅具有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实用价值,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同样有许多方面值得推崇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邵谒是晚唐岭南著名诗人,“与曲江公岿然并存,其诗当不下人矣”(明代香山学者黄佐语)。学界对邵谒的研究已有初步成果。傅璇琮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有《邵谒传校笺》。其中有二点不准确之处,故予以纠正,并作二点补充。  相似文献   

14.
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世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门阀世族在东汉中叶已经把持垄断了仕途;曹魏时期创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有助于门阀世族的形成,东晋王朝以后直至南北朝前期,门阀世族及其统治达到了鼎盛,南朝后期,门阀制度走向衰落。隋唐时期,门阀世族的势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5.
学界普遍认为介词"随"的用法始于先秦,事实上,"随"在西汉只是出现了个别类似于介词的用例。随着"随N+VP"句式的大量使用,"随"的动词义开始虚化,"随"逐渐由动词转化为介词:伴随动词发展为伴随介词,伴随介词进一步发展为经由介词和凭据介词;听从动词发展为任随介词,少部分发展为凭据介词。  相似文献   

16.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区便有所开发和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已成为中原王朝十分重要的财赋地区之一.隋朝时期,河北地区农业经济发达,是当时经济中心;由于其特殊、优越的地理位置,又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河北人才辈出,文化发达,是当时科技文化的渊薮.无论是从经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来分析,隋朝时期,河北在全国的地位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经济重心转移、“居天下之中”和杨隋王朝大统一的需要,隋炀帝在河北、山东,特别是江南经济发展和储仓皆满的物质基础上,总结隋文帝建造世界第一大古城大兴城的经验,仅用10个月就完成了宏丽超过大兴城的世界第五大古都洛阳的建设,从而,以中和理念在“天下之中”的洛阳建成了最关的繁华古都,把全国的中心移向中原,第一次形成长安、洛阳、扬州三都制,加强了统治阶级的高速运转,加强了各民族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大业之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