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产自我国内蒙古宁城中侏罗世海房沟组中的1件昆虫前翅标本,建立一新属新种:赵氏修复蟌蜓(Hsiufua chaoi Zhang et Wang,gen.et sp.nov.),归入蜻蜓目(Odonata)、等脉蟌蜓总科(Isophlebioidea)、弯脉蟌蜓科(Campterophlebiidae).它是我国已知蜻蜓目前翅最长的种类,也是该目世界第四大的昆虫.蜻蜓目在二叠纪的体型小于中生代,很可能源自原蜻蜓目的竞争,而侏罗纪最大蜻蜓的前翅长于现生最大蜻蜓的前翅,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当时空中的竞争和捕食压力较小.  相似文献   

2.
湘南彭公庙加里东期含白钨矿细晶岩脉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公庙花岗岩是南岭地区的一个大型岩基, 近年来在其周围陆续发现了多条白钨矿石英脉. 本文利用LA-ICP-MS 技术测定了彭公庙花岗岩体中的锆石U-Pb 年龄, 不仅证实该岩体的主体——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为加里东期花岗岩(约 435~436 Ma), 而且还发现其中的细晶岩脉亦属加里东期(426.5 Ma), 特别是基于岩相学研究在该岩脉中鉴定出岩浆成因的白钨矿, 说明南岭地区确实存在加里东期含钨花岗岩. 这项成果对于深入研究前燕山期花岗岩的成矿潜力以及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具有较重要的指示意义, 同时也显示加里东期花岗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尤其是细晶岩或细粒花岗岩是进一步寻找加里东期含钨花岗岩和钨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3.
早于始祖鸟的虚骨龙类及其对于鸟类起源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星  马檠宇  胡东宇 《科学通报》2010,55(32):3081-3088
在过去20年中, 对非鸟兽脚类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的重建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关于这一演化假说仍然存在一些反对的观点, 其中一个反对证据来自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地层分布记录. 从兽脚类恐龙化石的地层分布上看,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鸟类发现于晚侏罗世, 而在侏罗系地层中却很少发现应当是它们祖先类型的虚骨龙类化石, 这暗示存在着一个“时间悖论”——后裔出现在祖先之前. 本文回顾有关这一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 近10年来的一系列发现表明, 虚骨龙类主要类群在侏罗纪中晚期已经出现. 这些发现大大提高了化石地层分布和兽脚类恐龙系统发育关系的一致性, 并且有力反驳了所谓的“时间悖论”. 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发现为鸟类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兽脚类恐龙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支持了暴龙超科和阿尔瓦兹龙超科处于虚骨龙类相对基干的位置, 甚至暗示一个新的关于副鸟类的系统发育假说: 始祖鸟、驰龙科和伤齿龙科构成一个单系类群, 而攀龙类、其他鸟类以及窃蛋龙类形成另一个演化分支. 特征演化分析表明, 副鸟类的基干类群可能在晚侏罗世之前已经演化出与树栖以及飞行相关的特征. 未来更多侏罗纪虚骨龙类化石的发现将有助于一个更加精确的鸟类起源和演化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难忘的记忆     
《科学通报》2011,56(30):2461-2471
(一) 深切怀念娄成后先生——吴相钰
(二) 参与娄师“第二次创业”的点滴回忆——张伟成
(三) 在北京农业大学给娄成后先生当助手——邵莉楣
(四) 忆恩师娄成后先生——许旭旦
(五) 高山仰止——怀念娄成后先生——侯玉峰  相似文献   

5.
蛱蝶科亚科间的分歧时间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曹天文  金科  任竹梅  郭亚平  施婧  钟扬  马恩波 《科学通报》2008,53(15):1809-1814
基于自行测定的以及GenBank收录的线粒体COI基因和核EF-1α基因序列, 应用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推断法及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探讨了世界蝶类最大科——蛱蝶科亚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并对该科分子系统发育树各分支间的进化速率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 结合眼蝶亚科、蛱蝶亚科和苾蛱蝶亚科的化石资料, 获得了蛱蝶科所有12个亚科间首次分歧时间的平均估计值, 为44.2~87.1 Ma. 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该科的起源与进化以及估计蝶类和其他复杂类群的分歧时间.  相似文献   

6.
铁岭组钾质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最近在冀北-辽西以碳酸盐岩为主的铁岭组内发现了钾质斑脱岩, 并获得其锆石SHRIMP U-Pb年龄——(1437±21) Ma, 这一进展将铁岭组的时代确定为中元古代早期盖层纪(Calymmian Period)末期. 与此同时, 还在同一剖面获得了铁岭组的上覆地层——下马岭组碳硅质页岩里钾质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1372±18) Ma, 这与稍早前在北京西北及其附近地区所获得的定年结果(~1380 Ma)是一致的. 这在肯定了该地区下马岭组应归入中元古代中期延展纪(Ectasian Period)早期的同时, 也表明以蓟县剖面为代表的燕山东部地区铁岭组-下马岭组等相关序列, 可与北京西山及燕山西部进行良好对比. 换言之, 华北北部从高于庄组到铁岭组的巨厚碳酸盐岩序列都应视为中元古界盖层系沉积, 而铁岭组与下马岭组之间的不整合面可作为中元古界盖层系与延展系之间的物理性分界标志; 早先以该不整合面命名的“芹峪上升”(或“芹峪运动”)应属于一个时限短暂的中元古代早期的区域抬升, 不能再视为华北克拉通对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事件(~1.0 Ga)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何雅玲  李庆  王勇  唐桂华 《科学通报》2009,54(18):2638-2656
格子Boltzmann方法在过去的20年里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数值模拟方法, 它是介于微观分子动力学方法和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宏观方法之间的一种介观方法. 该方法与传统的流体模拟方法不同, 它基于分子动理论, 通过跟踪粒子分布函数的输运而后对分布函数求矩来获得宏观平均特性. 基于本课题成员的一些工作, 本文对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工程热物理领域中研究进展做了简要回顾, 包括: (1) 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发展简介; (2) 沿着Boltzmann方程 —— Maxwell分布 —— Boltzmann-BGK方程 —— 格子Boltzmann-BGK方程这一主线对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模型做了简要介绍; (3) 在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模型发展方面, 介绍了用于理想气体可压缩流动与传热的耦合双分布函数模型和用于非平衡态气体流动模拟的格子Boltzmann模型. 在格子Boltzmann方法的边界处理方面, 介绍了反弹与镜面漫反射格式及质量修正格式. 在格子Boltzmann方法的计算格式方面, 介绍了显式-隐式有限差分格式, 该格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 (4) 在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应用方面, 着重对其在交变流动、可压缩流动、多孔介质流动、微尺度气体流动及热声中的应用做了详细介绍; 最后指出了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工程热物理领域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金龙如  冯江  孙克萍  刘颖  吴磊  李振新  张喜臣 《科学通报》2005,50(13):1334-1339
在自建模拟实验室(9 m×4 m×4 m)内驯养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夜间在实验室内和野外观察蝙蝠的捕食行为, 并通过收集蝙蝠的食物残体和参照调查的当地昆虫区系鉴别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的种类. 研究表明, 马铁菊头蝠夏季食物主要以鳞翅目为主, 包括11科30余种蛾, 主要以夜蛾科Noctuidae (数量百分比为36.6%)、天蛾科Sphingidae (24.1%)、尺蛾科Geometridae(13.4%)和刺蛾科Limacodidae(9.5%)为主, 捕食的鳞翅目昆虫前翅翅长多介于10~40 mm之间(数量百分比为97.7%).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马铁菊头蝠在捕食过程中不是随机捕食, 而是有选择性. 捕食方式主要为空中飞行捕食(昆虫夜间活动高峰期)和鹟式捕食(flycatching)(昆虫夜间活动高峰期后), 没有观察到地面拾遗式捕食.  相似文献   

9.
王鑫  郑少林 《科学通报》2010,55(8):675-683
虽然已有很多关于麻黄科化石的报道, 但是其作为整株植物保存下来的并不多见. 正是由于对于部分保存的化石材料缺乏信任, 通过DNA序列分析来研究麻黄的现代生物学家怀疑麻黄的早期起源进而提出了麻黄的近代起源说. 为了进一步增进对麻黄植物历史的了解, 报道了来自辽宁省早白垩世义县组整株保存的麻黄化石——洪涛麻黄(新种). 这些化石具有麻黄的典型特征, 如灌木习性、交互对生的分支方式、带有珠孔管的顶生雌性单位. 这些整株保存的化石为麻黄的早白垩纪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有助于消除目前关于麻黄起源时间的争议, 并对人们了解麻黄科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生态和演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漫说蝴蝶     
蝴蝶是色彩艳丽的鳞翅目昆虫,按照其色彩和翅膀花样等特色而分为若干科,全世界已知近20000种。粉蝶科的蝴蝶较小,多为白色或黄色,往往有黑色翅脉或翅缘。蛱蝶科的蝴蝶体型适中,后翅退化,翅缘有角状或波状凹陷。凤蝶科的蝴蝶较大,也比较更美丽,后翅有两条尾状突起。“木蠹生虫,羽化为蝶。”(干宝《搜神记》)先民们惊讶于蝴蝶形态的奇异变化,认为它具有神异的力量,进而将它视作图腾,并制成器物以祛邪祟。如6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制作了大量的“蝶形器”作为装饰品。我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也已经出现了“”字(古“蝶”字)。…  相似文献   

11.
热分析法测量磷灰石中固体核径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新的固体核径迹测量方法—— 热分析法. 该方法利用微量热分析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中某种重粒子留下的固体核径迹在退火时单位质量中放出的退火热量来测量样品单位质量中的固体核径迹数. 具体介绍了通过测量磷灰石中α粒子核径迹退火热量来测量磷灰石中含有α粒子核径迹数的方法及其意义, 并对该测量方法的机制和应用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镰翅鸡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俄罗斯都很罕见,成为松鸡科中最为稀有的濒危物种。由于栖息地内的松林和云杉林被大量砍伐,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境内曾发现过零星的个体。此后,人们再也没有寻觅到镰翅鸡的踪影了。一份权威报告正式宣告:镰翅鸡于2000年灭绝。  相似文献   

13.
对在我国发现的唯一的碳质球粒陨石———宁强陨石中的富Ca ,Al包体进行了岩石矿物学研究 ,并在其中首次发现Re/Os强烈分异的铂族金属合金 .这些包体可划分为黄长石_尖晶石型和尖晶石_辉石型两种岩石类型 ,前者可能形成于熔融结晶过程 ,后者是太阳星云冷凝聚集的产物 .Re/Os的强烈分异以及W ,Mo等元素的负异常特征表明 ,这些铂族金属合金有可能是太阳系外成因 ,并且在被包体俘获前经历了不同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4.
周春霞  夏候海  左涛  赵新杰  方兰  阎少林 《科学通报》2009,54(23):3673-3676
提出了一种综合设计微带带通滤波器的方法, 除了设计微带线的结构, 还综合考虑了屏蔽盒结构对滤波器技术指标的影响. 利用该方法设计了X波段高温超导(HTS)微带滤波器. 使用生长于0.5 mm厚的 LaAlO3 介质上的TI-2212高温超导薄膜, 实现了一个6阶带通滤波器, 中心频率为9500 MHz, 带宽为500 MHz. 该滤波器具有极低的带内插入损耗——小于0.2 dB, 以及阻带抑制高达90 dB以上. 在未经调谐的情况下, 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火积耗散数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江峰  程林  许明田 《科学通报》2009,54(19):2998-3002
基于描述物体热量传递能力的物理量—— , 定义了用于评价换热器整体性能的 耗散数. 发现在传热单元数和热容率比一定时, 耗散数越小, 换热器性能越好. 通过分析 耗散数随换热器有效度的变化规律, 发现 耗散数避免了熵产数导致的“熵产悖论”, 并可作为评价不同流动型式的换热器整体性能的标准, 因而和改进的熵产数相比, 具有明显优势. 同时 耗散数体现了换热过程中冷热流体不均衡引起的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6.
蔡德陵 《科学通报》2001,46(Z1):16-23
利用1998年5月航次中所采集的南黄海海域7个断面、67个站位、5个层次的284个悬浮体样品和64个底质沉积物样品, 分析测定了样品的悬浮体浓度和悬浮体与底质沉积物中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以研究悬浮体和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运移过程. 由悬浮体浓度和颗粒有机碳δ 13C值的分布特征分析得出了南黄海沉积物搬运的主要格局. 由此格局可以认定, 在陆源物质向南黄海中部深水区的输送过程中底层起着比表层更为重要的作用. 黄海环流是决定南黄海沉积物搬运格局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 由沉积有机质的碳同位素信号证实, 山东水下三角洲高沉积速率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是现代黄河物质. 在南黄海深水区的陆源沉积物主要来自废黄河物质和现代黄河物质, 现代长江物质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来自朝鲜半岛的陆源物质其数量和影响范围都是有限的. 由悬浮体和碳稳定同位素得出的结论得到了另一个独立的物源指示剂——多环芳烃的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7.
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揭示新奇量子现象, 并利用其奇异性质设计新型的量子器件, 是人们长期以来感兴趣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刘伍明研究小组与中山大学合作者发现, 在包含自旋为2的冷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两个光学势阱中可以产生一种新颖的量子效应——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 他们进一步设计了可以观察这种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的真实物理系统. 相对于阿贝尔情况, 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具有不同的密度和自旋隧穿特征.  相似文献   

18.
北红尾鸲是广布的鸟种.它的雄鸟全身羽毛的色彩黑、橙红、灰白对比鲜明,浓烈而深沉;雌鸟则显得素雅简洁,上体融合了橄榄绿与浅棕,在两翅过渡为黑褐色;无论雄雌翅上一对白色的三角形翼斑都很显眼.  相似文献   

19.
小心隐翅虫     
夏季时香港电视台报道,广州番禺发现隐翅虫咬人,住宅区内一所医院发言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来每天都收治一些被隐翅虫咬伤的病人;另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也报道在上海发现一些平时不大咬人或绝对不咬人的隐翅虫和植物食性的水稻害虫稻飞虱也张口咬人……隐翅虫归属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它们之所以称为隐翅虫,是因为我们常见的天牛、金龟子和步行虫等鞘翅目昆虫,它们的鞘翅(覆盖在身体表面那一对革质较坚硬的翅膀)都比较长,能将整个腹部盖住,而隐翅虫的鞘翅却特别短,仅盖住腹部前缘,粗看上去,好似没有鞘翅一样,因此而得名。这种…  相似文献   

20.
杨树透翅蛾性信息素化学结构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家纬 《科学通报》1985,30(21):1656-1656
杨树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Root)属磷翅目透翅蛾科,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严重危害三北防护林杨树的生长和木材质量。由于该虫从蛀入树干条内危害,使杀虫剂和其它防治方法难以奏效。因此,研究采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杨树透翅蛾的危害是林业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