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及贯彻执行营造了文学史上的"百花时代",一批具有艺术探索价值的文学作品应时而生.1957年夏秋之交,"反右"运动扩大化波及文学界,"百花"小说作家被打成"右派",其作品也由"香花"变成"毒草"遭到粗暴批判.重新解读百花小说及其批判文章发现,百花小说的批判除了是一次"右派"作家的思想清算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艺术探索与时代语境的误置.  相似文献   

2.
"文革"时期的期刊传播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而呈现与前后截然不同的传播范式,而在"文革"时期"如火如荼"的科学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是这个时代的"副产品"。虽然处于政治高压之下,"批林批孔"、批儒尊法是主要目的,但这一时期的科学史研究承上启下,为之后中国第二次科学史研究高潮的出现作了重要铺垫。  相似文献   

3.
<青春>独特的历史价值在于,从影片中一方面可以看到"文革"话语的延续,另一方面又能发现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尚的暗自滋长.它是两个时代、两种观念、两种政治与美学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叠加与博弈的产物,是一座连接历史裂缝的浮桥.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电影创作是如何一步一步摆脱"文革"禁锢,逐渐孕育、塑造了"新时期"电影美学新的品格的.  相似文献   

4.
在1990年代,汪曾祺的部分作品对“文革”进行了集中反思。这些作品对政治运动中的种种血腥行为和荒诞现象给予了忠实的记录。汪曾祺认为政治运动的泛滥主要不是因为参与者的政治狂热,而是由于卑鄙的个人私欲的驱动。另外,他还深入梳理了“文革”时代的理论政策,公正评价了“样板戏”等文艺作品,并超出了狭隘的政治视野,对江青、于会泳等人在艺术上的功过进行了客观定位。”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文革题材小说创作中,绝大多数作家都热衷于从权威的政治视角出发,批判"文革"时期的错误路线,叙述范式较为单一.阎连科在他的近作<坚硬如水>中提供了另一种审美表现方式,作品摆脱了以往道德审判的惯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文革"那场动乱的原因,也为小说的文革叙述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作品消弭了早期文革题材作品的悲痛,消弭了小说叙述者过多的情绪,进入到一种智者的叙述、理性的思索和历史哲学式的观照中.  相似文献   

6.
肖干田先生的长篇小说《平静的岁月》写得朴实感人,故事娓娓耐读,人物性格突出,燃起了读者心中爱恨交加的烈火,在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人的出路、民族的出路、国家的出路。作品告诉我们人只要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正视人生路上的所有困难和挫折就能迈向成功。文章从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思考出发,通过对"文革"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以及"文革"期间人们复杂多变关系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文革"背景下扭曲的人性,突出了文章主题——磨砺。  相似文献   

7.
肖干田先生的长篇小说《平静的岁月》写得朴实感人,故事娓娓耐读,人物性格突出,燃起了读者心中爱恨交加的烈火,在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人的出路、民族的出路、国家的出路。作品告诉我们人只要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正视人生路上的所有困难和挫折就能迈向成功。文章从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思考出发,通过对"文革"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以及"文革"期间人们复杂多变关系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文革"背景下扭曲的人性,突出了文章主题——磨砺。  相似文献   

8.
就作品篇目和作者数目的比例而言,“文革”农村小说可以说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大的。造成这种文学样式畸形“繁荣”的原因很多,但特殊的时代生活基础,文学界持续不断的理论倡导和作者们与之相应的艺术追求,无疑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环境严重畸形的时代,文革"地下诗歌"坚持不懈地追寻着诗的本真与人的本真,不仅为新时期的诗歌创作积蓄了重要的力量,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成为创作者和读者的避风港和反抗号角。但因当时极端的政治环境,"地下诗歌"形成了一些畸形特质。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已经由"读字"时代进入到一个"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读图时代"在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合理利用,并予以积极引导。读图与读书的结合,从而使在"读图时代"这一视觉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大学生得到美的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11.
影视艺术为小说提供了新的批评方法,这种批评方法建立在现代影视理论基础之上,把影视艺术作为小说研究的参照系统,运用影视业已形成的概念、范畴、体系和方法来对小说做出评价与判定。它注重作品的文本分析,涉及作家的影视活动,关注文学发展动态,体现了影视时代文学批评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秉持"开拓精神空间,建筑精神宫殿"的理念,《启蒙时代》就是作者这种理念的践行文本。然而,文本创作中作者的理念追求成了其艺术表达的绊脚石,使得小说不像小说,更像是一篇思想随笔。客观地说,我们不能不说王安忆有思想、有精神追求,但也正因为她颇为自得的文革感思,导致她总是急于表达些什么,让一个很简单的情节故事担负起如此沉重的思想反思,有着难以承受之重。由此也导致其失去了以往冷静细腻的叙事风格和点石化金的艺术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诗人之死》是戴厚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具有自叙传的性质。作品审视了知识分子的生活轨迹与心路历程。社会转型时期的戴厚英经历了一个身份重构的过程,她主动转换"文革"时期"文艺哨兵"的角色,以忏悔、自省的姿态写作《诗人之死》,从而通过身份的转换,成为"时代的同行者"。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时代,文化艺术也与时代紧密结合,在艺术展示空间方面,"数字艺术馆平台"诞生了,在数字空间中开展艺术品欣赏、学习、交流,与传统相比下打破了空间限制,解决了艺术品本身的保护,让艺术品实现数据化,共享艺术品研究资料,增强了对艺术品的互动性等优势,推动了数字艺术的各项发展,促进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让艺术品更加多元化的展示。  相似文献   

15.
浅谈歌唱中“情感”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唱艺术是最情绪化、最能触动心灵的艺术。歌唱的"情感"把握是否正确,对声乐的学习及演出的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情"是一切艺术之所以感人的根茎,"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歌唱时只要做到了声情并茂,才能发挥出作品的全部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文革电影”给历史留下了充满争议的文化背影.作为特定时代语境下诠释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文革电影”不幸成为被“极左”政治扭曲和异化的艺术个案,在历史坐标中留下一抹悲情的色彩,它又在新中国电影美学的流变中演绎出一段耐人寻味的变奏,对其进行历史视野下的反思应能对当下电影创作提供某种积极的警醒或启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几部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的代表性作品的梳理,追踪着梁三老汉、许茂老汉所走过的那一段充满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的不寻常的路途,人们看到了在那个特定时代里中国人心理面貌的艺术写照。一代本色农民的曲折的心灵历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永恒的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18.
"媒体间性"指的是不同媒体在技术、信息、社会等方面的关系。数码艺术家在作品中对媒体间性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其中包括:数码媒体与印刷媒体、电影媒体与电视媒体的关系,艺术媒体与新闻媒体、历史媒体的关系,个人媒体与大众媒体、商业媒体与大众媒体的关系。这些作品丰富了媒体生态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之"垮掉的一代"既是文化运动,亦是文学运动."垮掉的一代"作家与佛禅有极深的因缘.在修习过程中,他们将佛禅与美国本上文化相融合而发展成为"垮掉禅".正是"垮掉禅"对禅宗之挪用、误读和扭曲,才启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触发了他们采用自发性写作、自南流动写作、冥想和呼吸写作等崭新的文学创作方法,从而也展示了其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同时,"垮掉禅"也推动了佛禅在美同社会生活、文化领域之渗透,促进了佛禅在美国本土化实践之进程.  相似文献   

20.
楚辞是继《诗经》在诗学史上的又一次进步,奠定了诗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屈原书楚语、做楚声、记楚物,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他的作品是楚辞作品中的经典,直接影响了汉代赋体的产生和兴盛.《九歌》作为典型的反映楚地文化和楚辞艺术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