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民事执行工作存在着执行"乱"与"难"的问题,而执行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也将民事执行中监督制度的缺陷体现了出来。因此,为了维护我国司法的公正、有效以及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就要求由一个专门的机构对民事执行工作进行监督,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系统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本文笔者通过对民事执行中检察监督制度的影响因素及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民事执行检查监督制度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在列举我国民事检察制度的不足之后,重点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办法,如监督方式多样化,监督范围明确化,修正相关立法上的不一致和相互矛盾的司法解释等。 相似文献
4.
当前,民事检察监督的现状不尽人意,监督范围狭窄,监督方式单一。对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由于《民事诉讼法》第187条关于抗诉的规定,限制了第14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的内容,使得民事检察监督局限于对生效判决、裁定的抗诉。本文提出《民事诉讼法》第14条和第187条,是一般民事检察监督法律规定与特殊民事检察监督法律规定关系的观点,指出第187条不能限制第14条规定的内容。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第5项和《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从监督的依据、方式、顺序和保障四个方面修订完善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该法的修订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破解民事执行难题提供了方法,有利于制约审判权和实现司法公正,有利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监督必须建立在知情的基础上,检察机关要想对民事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就必须深入了解法院的民事执行及其存在的问题。当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无须再讨论,问题是如何按照执行程序的特点和规律,具体地将执行监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钟石生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25(1):24-29
“执行难”和“执行乱”是民事执行问题的集中体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民事执行权力的过分集中,亟需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以防集权之弊,因此,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应运而生。笔者拟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产生背景及具备的优势出发,分析当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所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以期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建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陈虹宇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1-14
要推动民事公益诉讼的建立和在司法实践中的有效运行,必须突破原告资格这一制度"瓶颈"。检察机关可以直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在相关的行政机关对保护公益不作为时,普通公民对民事公益诉讼也有原告资格。公益团体法人和公益律师事务所作为相关行业或领域的比较专业的组织,有权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法治的不断完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建立权力监督机制已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共识。在这种形势下,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行政案件的检察监督权亦在加强。但是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制度却不甚完善,即总则规定的监督权力广泛,而分则规定的具体监督方式却很狭窄,监督程序很不合理。立法上的矛盾现象,阻碍了这一制度的良性发展。因此,对现行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从立法上进行改造确有必要。完善抗诉程序,创造新的监督方式,从而构造新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护公共利益方面的法律体制漏洞越来越明显,致使侵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弱者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于是,社会各界要求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司法实务界也对此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对构建何种形式的公益诉讼制度却见解不一。本文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在中国构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立法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宗正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1):6-8
出席民事再审庭审,是检察机关使抗诉权的一项主要内容。我国立法并没有对检察人员出席民事再审庭审的地民职责作出规定,导致实践中检法两家的冲突。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再审活动中处于既是监督人又是抗诉人的特殊的地位,由此决定其职责亦包括支持抗诉与对庭审的监督两方面。 相似文献
12.
民事检察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从我国的实际来分析,它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国的民事检察制度存在的问题却很多,需要进一步的改革。要完善民事抗诉制度,建立民事公诉制度,确立检察院的民事公诉权。 相似文献
13.
民事公诉制度源于西方国家的国王代理人或皇家律师演变而成的检察制度,它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层面干预民事诉讼,享有提起民事诉讼并出庭支持诉讼的权力。我国应当借鉴这种制度,在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域限范围内构建具有符合本土化和现代化的民事公诉制度。 相似文献
14.
张国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5-79
我国的一些行政机关依法可以责令行政相对人向他人承担民事责任。这种行政职权不是由宪法赋予的,而是由若干专门性法律规定的,法律文本所载明的宗旨在于保护弱势当事人,维护公共利益。然而,它与市场经济所必需的私法自治原则发生了冲突。通过对这项法律制度的剖析,可以进一步探究行政权力与民事权利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事审限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诉讼制度,从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角度看,我国对民事审限制度极为重视。因为设置民事审限制度是维系我国司法判决正当性的需要,且此制度与我国的诉讼模式和基本诉讼制度相协调。然而,该制度在理论界仍存在诸多争议。审限制度的存废在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从目前中国的国情考量,审限制度的确立和严格执行有利于缓解诉讼拖延问题,增强司法效率,并逐步实现司法公正。但随着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变,审限制度应该予以废止。 相似文献
16.
民事公诉制度是指通常以公诉机关身份出现的检察院,为了维护特定情形下的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民重要权利,以原告的身份提起民事诉讼的一种制度。我国建立民事公诉制度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是对支持起诉原则的扩展,是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民事诉讼主体与民事实体主体分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确认判决。分为确认合法判决、确认有效判决、确认无效判决和确认违法判决。这四类判决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源主要在于行政诉讼目的的错位、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定位的不准确、行政行为无效理论在实体法与程序法衔接上的脱节以及对私人利益的轻视。针对行政诉讼确认判决的问题与成因,有必要取消现有的确认违法判决和确认有效判决,重新构建确认违法判决与确认无效判决,以期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判决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行证据法律制度是在行政型职权主义诉讼体制框架之内建立的。经济基础的变革,外来诉讼法律文化的冲击,使证据法律制度的运行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发生着冲突。证据法律制度的重构必须以变化了的或正在变革着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公正价值理念为指导,使公正价值渗透于证据法律制度之中。 相似文献
19.
公共利益和公益诉讼已成为一个国家法制建设进程和水平的标志性概念。从公益诉讼理念和制度的起源出发,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公益诉讼制度进行对比研究。并勾勒出公益诉讼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概况和前景。以比较的视野引申出借鉴的可能,以期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上为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建构找到可供参考的蓝本和资源。 相似文献
20.
建立民事行政检察公诉制度,是完善我国诉讼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可或缺的法律措施.我国应借鉴国外民行公诉制度的经验,通过对国外民行公诉范围的考察和研究,恰当确定我国民行公诉的范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行公诉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