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的政党,借鉴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务重要线索。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历史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起点;邓小平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根本突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全面总结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时起,就有一条近乎于万丈深渊的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横在了面前。历经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仅成功地跨越了“卡夫丁峡谷”,而且也探索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段漫长曲折的艰辛历程及沉痛深刻的教训,将对巩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具体情况和革命经验,创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阐述了遵义会议之前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过程,以及遵义会议之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拓展。指出党在探索和拓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过程中,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了"中国特色"几个闪光的大字。坚持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开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历史过程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建国后在“左”的错误思潮的引领下,文化保守主义丧失了其生存空间;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重新兴起,成为当代极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融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积极因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进程中,产生了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毛泽东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开创者,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化三改”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理论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7.
道路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多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经验的理论升华.从当前中国大学生中所存在的“道路不自信”问题入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刻剖析其中原因,提出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教育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以及优化网络教育环境等举措,以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培养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践行者.  相似文献   

8.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20多年里,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总体上处在徘徊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努力探索,形成了“一个理论”,选择了“一个路线”,找到了“一条道路”,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时代性觉醒,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刻阐述,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出现和兴起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些探索虽然相当部分还只是处在酝酿中的思想观点,有不少并未在实践中实行.但可以看出,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已在寻找一条在体制方面比较灵活、指导思想方面比较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庞阿》、《离魂记》、《阿宝》是三篇古代离魂型小说,其魂去——魂归的结构模式是这三篇小说的基本模式。三篇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心理、形象在这一模式下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主要应用避实就虚的创作手法来加以表现的,从中反映了圆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2.
解析中国梦     
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七个少数民族混血成华夏族,华夏族与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混血成中华民族发展的自然历程;中华民族无坚不催的凝聚力成就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保持政治文明连续性的国家,缔造了兴盛统一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继承这份沉甸甸的优秀历史遗产,秉持"不研究中国特点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的宗旨,坚持"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原理,记叙经过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充分发展资本主义,走出利用它的生命力和革命性达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然历程;铺叙中国梦的历史发展,证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文明,记录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前不久,关于汉字的电视节目《汉字听写大会》轰动一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让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的汉字教育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汉字使用和汉字教育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胡铂  吴芹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2(3):68-69,63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当"哲人王"、"中国佬约翰"、"付满楚"等出于西方人自身需要描述中国形象的套话充斥于西方文学当中时,什么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在由海外华人、留学生这样一个特殊中国人群体创造出来的海外华人新移民文学中,"中国形象"又是以何种面目示人?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形成了非形态语言的汉语,思维方式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诸要素,思维方式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术的节奏是鉴别不同拳种和套路的重要因素。文章从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武术的节奏特点,并以大量的文史记载及拳理、拳论,阐明中国武术的节奏与传统哲学、文化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形成了非形态语言的汉语,思维方式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诸要素,思维方式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18.
陈彤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156-159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大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争取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大学语文课的重视与支持;改革大学语文教学,引导经典阅读,发掘教材中体现民族精神的育人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注重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促进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体验与内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源泉,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种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当今,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必须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建设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并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同时,基于传统和现实,中国的文化建设应当奉行中华文化为主体并尊重多样文化的政策,而不是实行多元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中草药的异名不仅是中医药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汉语方言学的研究对象。本文从中医药学与汉语方言学相结合的角度,讨论了对中草药名称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