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张元是云南大理彝族作家,他的作品因创作风格的与众不同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在此从纳张元本色化的语言入手,分析纳张元作品中的本色化描述语和本色化对话语,进而分析纳张元作品的语言特色及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
纳张元无论在文学创作的理念还是表达的方式上 ,都体现着文明与传统的习俗或是古老文化之间的对立、冲突和依存的关系。他的文学作品以一种民间情怀来阐释社会和人生 ,来表达他的民间情感 ,在这种以民间的智慧来观察、思考和阐释社会和人生的文学写作之中 ,传达着他创作中矢志不渝的一种价值取向。纳张元在运用其作品为手段 ,艺术地揭示着他少年乃至青年都比较熟悉了的千里彝山的人群的生活本相 ,在思想与文化的冲突中来反映和表现着一种文化的感性与理性在实践中相统一的生存论。纳张元在充分地占有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 ,在描写中孤独地思索 ,在思想中孤独地叛逆其本民族的习俗文化和古老文化传统 ,但是 ,在他的作品的立意、角度和表达方式上 ,仍然体现着对现代文明的依存 ,在文化意识的渊源上展露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归依  相似文献   

3.
纳张元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一书辨析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少数民族作家由于自身的文化传统的背景,与汉民族的主流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文学创作的生命力在于表达作家的感情,情感是人的生命喷发的突破口,只有作家找到了表达自己思考的生命形式以及表达的感情形式,才可能构成文学作品审美的基本因素。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民族的文化基因是融化在其血液和生命之中,而不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感情的世界不讨论是否正确,只讨论是否真实和是否强烈。  相似文献   

4.
吴老太爷是茅盾小说《子夜》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老祖形象则是彝族著名作家纳张元作品集《走出寓言》辑一之《彝山纪事·鸡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和持有者,他们都仇视现代都市文明,始终把持顽固不化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并致使自己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然而,顽固的、冥顽不灵的懦弱性格,环境的变化使他们在接触现代文明时失去了自我文化的保护,他们的悲剧命运终将不可避免.性格上的相似性,以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存在着断裂性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环境的变化以及话语权的丧失导致两人悲剧命运的最终产生.  相似文献   

5.
张元出生于1963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他在1990年代初期拍摄完成的《妈妈》被认为是当代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称得上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少有的“高产者”。在“浮出地表”之前,电影《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声誉;而在1998年取得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疯狂英语》《我爱你》《绿茶》《江姐》和《看上去很美》,也因此成为较早涉足国内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位新生代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类代表,张元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往返游走于“先锋”与“主旋律”之间的那份从容,而且“张元现象”也成为考量中国新生代导演十余年间辗转于电影美学与市场运作之间独特体验的生动样本。别有深意的是,这些细节都在某种特定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放大和渲染。本期邀约的四篇论文中,孙绍谊博士与李迅研究员提供的导演访谈尽可能地保留了许多现场交流的细节,使我们得以直接了解张元本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无真诚又略显偏激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读者反应式批评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正是本栏目所期冀的多元文体与多元研究路向的一次探索实践。刘福泉教授的《张元:在寻找中站立》秉承了传统美学批评的理路,以反叛、寻找、皈依为关键词,梳理张元从“小众”到“大众”乃至“主旋律”创作的心路历程。Adam Lam博士的《“第六代”:后现代文化的符码“仿真”》则通过对张元与另一位新生代导演管虎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说明在“国际化”的巨型“能指”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机制。关于此问题,钱春莲、邱宝林二位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出另外一种思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维度上,新生代导演如何在直面市场的经济策略与以民族认同为基点的文化策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并且将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区域性合作纳入新生代电影的产业实践。这无疑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合作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张元出生于1963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他在1990年代初期拍摄完成的《妈妈》被认为是当代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称得上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少有的“高产者”。在“浮出地表”之前,电影《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声誉;而在1998年取得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疯狂英语》《我爱你》《绿茶》《江姐》和《看上去很美》,也因此成为较早涉足国内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位新生代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类代表,张元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往返游走于“先锋”与“主旋律”之间的那份从容,而且“张元现象”也成为考量中国新生代导演十余年间辗转于电影美学与市场运作之间独特体验的生动样本。别有深意的是,这些细节都在某种特定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放大和渲染。本期邀约的四篇论文中,孙绍谊博士与李迅研究员提供的导演访谈尽可能地保留了许多现场交流的细节,使我们得以直接了解张元本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无真诚又略显偏激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读者反应式批评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正是本栏目所期冀的多元文体与多元研究路向的一次探索实践。刘福泉教授的《张元:在寻找中站立》秉承了传统美学批评的理路,以反叛、寻找、皈依为关键词,梳理张元从“小众”到“大众”乃至“主旋律”创作的心路历程。Adam Lam博士的《“第六代”:后现代文化的符码“仿真”》则通过对张元与另一位新生代导演管虎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说明在“国际化”的巨型“能指”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机制。关于此问题,钱春莲、邱宝林二位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出另外一种思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维度上,新生代导演如何在直面市场的经济策略与以民族认同为基点的文化策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并且将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区域性合作纳入新生代电影的产业实践。这无疑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合作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张元出生于1963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他在1990年代初期拍摄完成的《妈妈》被认为是当代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称得上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少有的“高产者”。在“浮出地表”之前,电影《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声誉;而在1998年取得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疯狂英语》《我爱你》《绿茶》《江姐》和《看上去很美》,也因此成为较早涉足国内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位新生代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类代表,张元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往返游走于“先锋”与“主旋律”之间的那份从容,而且“张元现象”也成为考量中国新生代导演十余年间辗转于电影美学与市场运作之间独特体验的生动样本。别有深意的是,这些细节都在某种特定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放大和渲染。本期邀约的四篇论文中,孙绍谊博士与李迅研究员提供的导演访谈尽可能地保留了许多现场交流的细节,使我们得以直接了解张元本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无真诚又略显偏激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读者反应式批评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正是本栏目所期冀的多元文体与多元研究路向的一次探索实践。刘福泉教授的《张元:在寻找中站立》秉承了传统美学批评的理路,以反叛、寻找、皈依为关键词,梳理张元从“小众”到“大众”乃至“主旋律”创作的心路历程。Adam Lam博士的《“第六代”:后现代文化的符码“仿真”》则通过对张元与另一位新生代导演管虎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说明在“国际化”的巨型“能指”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机制。关于此问题,钱春莲、邱宝林二位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出另外一种思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维度上,新生代导演如何在直面市场的经济策略与以民族认同为基点的文化策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并且将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区域性合作纳入新生代电影的产业实践。这无疑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合作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张元出生于1963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他在1990年代初期拍摄完成的《妈妈》被认为是当代国内第一部“独立电影”。张元称得上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群体中少有的“高产者”。在“浮出地表”之前,电影《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声誉;而在1998年取得国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疯狂英语》《我爱你》《绿茶》《江姐》和《看上去很美》,也因此成为较早涉足国内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位新生代导演。作为新生代导演群体中的一类代表,张元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往返游走于“先锋”与“主旋律”之间的那份从容,而且“张元现象”也成为考量中国新生代导演十余年间辗转于电影美学与市场运作之间独特体验的生动样本。别有深意的是,这些细节都在某种特定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放大和渲染。本期邀约的四篇论文中,孙绍谊博士与李迅研究员提供的导演访谈尽可能地保留了许多现场交流的细节,使我们得以直接了解张元本人对于国内电影市场不无真诚又略显偏激的态度。这不仅是对读者反应式批评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正是本栏目所期冀的多元文体与多元研究路向的一次探索实践。刘福泉教授的《张元:在寻找中站立》秉承了传统美学批评的理路,以反叛、寻找、皈依为关键词,梳理张元从“小众”到“大众”乃至“主旋律”创作的心路历程。Adam Lam博士的《“第六代”:后现代文化的符码“仿真”》则通过对张元与另一位新生代导演管虎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说明在“国际化”的巨型“能指”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机制。关于此问题,钱春莲、邱宝林二位博士合作完成的论文《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出另外一种思路。论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维度上,新生代导演如何在直面市场的经济策略与以民族认同为基点的文化策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并且将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区域性合作纳入新生代电影的产业实践。这无疑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路向,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合作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结合纳米粒优良的载药特性和细胞膜作为外壳来包载合成的纳米粒内核,使其伪装成内源性物质,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摄取和免疫识别,构建一个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递药体系。采用反溶剂法制得纳米粒(nanoparticles, NP),采用离心法提取红细胞膜(red blood cell membranes,RBCM),红细胞膜与纳米粒不同比例共挤压不同次数来制备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red blood cell membranes biomimetic nanoparticles,RBCM-NP)。通过透射电镜、马尔文粒度仪来表征NP和RBCM-NP,利用生物素化纳米粒(biotinylated nanoparticle,BTNP),与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ST)孵育会发生聚集反应来研究红细胞膜的覆盖程度。NP和RBCM-NP粒径均一,优化处方红细胞膜能够完全包裹住纳米粒,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试从乡土情结、悲剧意识等方面分析路遥小说的思想意蕴。作家路遥的价值在于:他总是能以个人人格的力量和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品质感动读者,寻求与读者的心灵达到最大程度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等他》是新世纪巴山作家群的新锐作家周嘉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从小说题目"等他"的语言分析入手,揭示出这一语言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在和山里与山外的比较中,指出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使小说具有深刻的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的名字叫红》是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该作品在叙事上的突出特点在于独特叙事视角的运用。叙事视角是现代叙事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笔者结合现代叙事学理论,从外显的多角色视角和内在的双文化视角两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旨在阐释此种独特视角的运用所带来的特殊叙事效果和阅读体验,以及其在揭示作品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毛古斯舞"是神秘湘西大山里从远古流传至今的一种代表土家族人"爱的繁衍"的古老文化。以融歌、舞、剧为一体的形式,表现了土家族先民开荒拓野,从事原始渔猎农耕的创世业绩,作为人类原始戏剧和舞蹈的"活化石","毛古斯舞"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人类最重要的话语形式之一。一切物理世界的似同和差异都经过民族文化的过滤和加工。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也是如此。作家对喻体的选择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民族不同,造成喻体选择也有所不同。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维吾尔文学作品中作家对喻体选择的社会文化成因以及不同喻体所体现的独特的维吾尔文化内涵。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比喻的特点,探讨不同文化对比喻构成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利 《科技信息》2009,(32):I0325-I0326
交通文化即交通行业文化,是交通行业在长期的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为广大交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付诸实践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各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是交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交通文明的重要结晶。其中,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是交通行业纲领性的核心思想,是指导交通发展的核心价值;制度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浅层文化,是交通行业制定并执行办事规程、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秉承的价值理念;物质文化是交通行业的表层文化,是交通行业生产物质实体、展现外在形象所秉承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作用.通过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以及影响传统文化价值体现的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价值体现的路径,以求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价值能够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7.
“孤岛”时期 ,甬籍作家在上海的文化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这些作家文化活动的梳理 ,可以看出当时上海文化活动的一个面向 ,并可整理甬籍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8.
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和中国作家墨白在生活经历、创作方法、作品主题以及美学特质等方面都有着一致性,他们分别代表着当代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方面,他们富于诗性的创造性思维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非同寻常,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用历史的目光回顾广西文学特别是桂东南作家潘大林的小说,挖掘其文学价值是桂东南文化研究的一个主体层面。回归历史语境,从作家内心追求冒险写作与主流文学主动融合又相对抗拒的心态呈现,既表现为对主流文学审美价值的抗诉和叛逆,又呈现新的异质与异趣,是对主流文学审美价值的承接与沟通的先锋体验以及对于自然生态的敬畏崇高理想的文化守成。  相似文献   

20.
赞美乡土精神和肯定乡村文化的本质是90年代乡村小说创作的重要文化倾向.迟子建90年代的乡村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们共同的文化取向,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安定、平和的乡村社区生活描写而展示乡村社会的宽仁与厚道,通过对家庭亲情伦理的描写而展示乡民们的善良、谦和、敦厚,是迟子建价值选择的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