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儿童汽车安全座椅是用来保护儿童乘车安全的,"安全"是每一位消费者选购安全座椅的最核心需求点,一台不合格的安全座椅在关键时刻不仅不能保护儿童的安全,反而很有可能会加重对儿童的伤害。目前市场上的儿童安全座椅琳琅满目,产品的质量也是参次不齐的,如何选购一台适合自己宝宝的儿童安全座椅,是很多父母十分头疼的一件事情。座椅的全称是"儿童汽车安全座椅",从产品的名称  相似文献   

2.
正儿童安全座椅就是一种专为不同体重(或年龄段)的儿童设计,安装在汽车内,能有效提高儿童乘车安全的座椅。然而一些常识性的误区使家长并未充分认识到车内安装儿童安全座椅的重要性有一项专门针对汽车儿童座椅的调查——受调查对象为:家中有12岁以下儿童的私家车主。他们接受调查的地点在高速服务区或高速出入口。在受调查的500位车主中,84.4%的私家车主认为车内安全儿童座椅很有必要,可实际上仅21.6%的车主安装了儿童座椅。然而在发生事故的时候,小孩尤其是婴儿的自  相似文献   

3.
针对航空座椅的动态冲击试验,目的是航空座椅更好的承受紧急着陆事件和保护乘员安全,但是适航认证的物理动态测试成本过高。采用有限元法建立出合适的航空座椅/假人系统的有限元模型,根据CCAR 27部规章添加边界条件和地板变形进行座椅适坠性的仿真分析。通过与物理试验的结果对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垂直冲击下,假人腰椎受到损伤最为严重;座椅板会出现与外框架的连接脱落;连接的滑动螺栓在保护乘客方面不够可靠;地板的变形会对座椅结构进一步产生破坏。利用有限元分析研究了第95百分位假人在飞机乘客座位上的影响,与50百分位的假人相比,假人损伤增加15%~25%,座椅负荷增加10%~20%。为了提高座椅对乘客保护能力,提出座椅改进设计方案,为同类型产品研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针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民航运输安全问题,利用自主设计的试验平台,以21700型三元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荷电状态(SOC)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危险特性,包括表面温度、开路电压、电池内阻与质量损失。研究结果表明:21700型单体锂离子电池比18650型锂离子电池额定容量增加了35%,能量密度提高了20%,若出现热安全问题时会更加危险。随着SOC的增加,21700型锂离子电池发生初爆与燃爆的时间间隔缩短。当SOC为20%时,初爆与燃爆时间间隔最长,为471 s;当SOC为40%、60%、80%和100%时,初爆与燃爆时间间隔分别缩短2.5%、18.0%、26.5%和34.0%。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过程中的表面温度峰值、温升速率与质量损失均随着SOC的增加而增加。锂离子电池在不同荷电状态下发生热失控时,开路电压和电池内阻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一款置于汽车后排中间位置的内置式儿童安全座椅模型,采用MADYMO与LS-DYNA耦合的方法进行仿真计算,并对该模型进行滑车试验验证.首先对无扶手、面式扶手、杆式扶手以及面式扶手及侧翼相结合的4种不同类型的座椅进行侧面碰撞仿真试验,其次对扶手高度不同的座椅模型进行侧面碰撞仿真试验,最后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扶手能限制儿童乘员从座垫滑落而有效避免安全带约束儿童颈部造成的窒息死亡,侧翼能有效保护儿童乘员的颈部和胸部,侧翼和扶手组合式儿童安全座椅模型保护效果最好;扶手高度适中的座椅能对儿童乘员提供最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在计算机模拟碰撞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产品进行改型设计.首先,通过逆向工程的方法,建立儿童汽车安全座椅样件的三维CAD模型,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对样件进行改型设计.然后利用MADYMO(mathematical dynamic model)软件建立虚拟碰撞仿真模型,并分别对改型前后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进行了仿真碰撞试验.最后,通过对仿真碰撞结果的分析,验证了改型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正穿羽绒服坐安全座椅,是一件非常错误,非常危险,又容易被家长忽视的事情。相信很多家长也同样直接把穿着羽绒服的孩子放进安全座椅,系上安全带,以为这样就很安全了,其实不然。安全座椅的工作原理是:当发生碰撞时,专为儿童定制的座椅能更好地承托头部、颈部,大范围均匀分散冲击力,起到更好的防护和缓冲作用,从而保护孩子稚嫩的颈  相似文献   

8.
爆炸冲击下座椅底部防护性能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针对某特种车辆爆炸冲击环境下乘员防护座椅受到瞬时高强度冲击时的防护性能进行研究,建立整车爆炸环境,利用仿真计算与试验所得座椅安装点加速度及乘员响应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改进座椅安装方式分析对比座椅底部防护性能,借鉴AEP55乘员伤害准则,对乘员约束系统中弹簧刚度、粘性阻尼系数、坐垫刚度3因素运用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进行座椅参数影响分析,研究发现:座椅侧面安装方式相对底部安装方式能够达到14.5%的综合防护能力提升;弹簧刚度、粘性阻尼系数及坐垫刚度对座椅防护性能有显著影响并呈现一定相关效应。为后续底部防护座椅设计优化提供导向。  相似文献   

9.
爆炸冲击下座椅底部防护性能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针对某特种车辆爆炸冲击环境下乘员防护座椅受到瞬时高强度冲击时的防护性能进行研究,建立整车爆炸环境。利用仿真计算与试验所得座椅安装点加速度及乘员响应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改进座椅安装方式分析对比座椅底部防护性能,借鉴AEP55乘员伤害准则,对乘员约束系统中弹簧刚度、黏性阻尼系数、坐垫刚度3因素运用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进行座椅参数影响分析。研究发现:座椅侧面安装方式相对底部安装方式能够达到14.5%的综合防护能力提升;弹簧刚度、黏性阻尼系数及坐垫刚度对座椅防护性能有显著影响并呈现一定相关效应。为后续底部防护座椅设计优化提供导向。  相似文献   

10.
针对特种车辆受垂向强冲击时座椅安全带对乘员防护性能问题研究较少的情况,该文应用数值仿真方法分析评价了分别配置5种形式安全带的座椅—乘员系统模型的垂向强冲击响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5点式、6点式安全带的锚点位置优化研究,并分析检验了该优化方案在车辆正面、侧面碰撞工况的防护效果。研究结果量化评价了多点式安全带结构形式差异对乘员防护效果的显著影响,实现了以乘员的垂向冲击防护为主要目标的座椅安全带锚点位置优化分析,对于特种车辆座椅安全带系统的综合优化设计具有技术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厚重的冬衣或羽绒服可以让您的宝宝保持温暖,但是它们会使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性大打折扣.为了让儿童安全座椅和增高垫正常工作,安全带必须紧紧绑在孩子的胸前.但厚重的冬衣和羽绒服改变了孩子坐在安全座椅中的姿势. 如果约束带没有约束好孩子,那么,在发生事故的时候,孩子的头部和身体的其他部位都会因为移动而撞到汽车上坚硬的地方(例如,前面的座位、车窗或门框),从而增加孩子受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针对特种车辆受到垂向强冲击时缓冲座椅的安全带系统防护性能进行研究,建立了地板-座椅-乘员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对驾驶室地板结构施加冲击位移输入,应用数值仿真方法比较分析了缓冲座椅分别匹配两点式、三点式、四点式和六点式安全带时对乘员的约束效能。在垂向强冲击载荷下,具有六点式安全带的缓冲座椅可有效地减小腰椎轴向压力峰值,同时降低乘员与车身结构发生冲击碰撞的可能性。进一步对六点式安全带的预紧特性和限力特性参数进行了多设计方案分析和优化,具有匹配优化后的预紧特性和限力特性的六点式安全带可使乘员的腰椎轴向压力峰值比优化前降低10.7%,比三点式安全带显著地提高了缓冲座椅抗垂向强冲击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座椅加热或冷却可提高人体对偏冷或偏热环境的可接受度。通过对24名受试者在不同环境温度和座椅温度的投票结果的分析,探讨了座椅接触表面的局部热流通量与热可接受度的关系。分析指出,一定环境温度下热可接受度与局部热流通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最佳热流通量与使用者的着衣量和热经历无关,是环境温度的线性函数。应用可变温座椅90%可接受的温度范围可达16.0~28.9℃,对比全身均匀热暴露情况,可接受范围下限扩展5.5℃,上限扩展2.3℃。  相似文献   

14.
座椅加热或冷却可提高人体对偏冷或偏热环境的可接受度。通过对24名受试者在不同环境温度和座椅温度的投票结果的分析,探讨座椅接触表面的局部热流通量与热可接受度的关系。分析指出:一定环境温度下热可接受度与局部热流通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最佳热流通量与使用者的着衣量和热经历无关,是环境温度的线性函数。应用可变温座椅90%可接受的温度范围可达16.0~28.9℃,对比全身均匀热暴露情况,可接受范围下限扩展5.5℃,上限扩展2.3℃。  相似文献   

15.
 航空机载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问题是制约其在航空领域应用的关键因素,相关科学问题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从锂离子电池及其产品在航空应用及运输过程中的热安全问题出发,综述了航空低温、低压及封闭空间下电池热失控行为及机理的研究,分析了电池在相应体系下的热失控温度、热失控时间、热释放速率、质量损失、热失控蔓延等热失控特征行为及规律,提出今后的研究应聚焦在航空低温、低压环境协同作用下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及机理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在私家车拥有量飞速增长的今天,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1.85万名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提示您:一定要为宝宝安装质量合格的安全座椅,在事故发生时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为何一定要使用儿童安全座椅而不能抱呢?道理很简单:汽车是高速行驶的机器,发生意外时,你根本抱不住!根据交通事故数据统计,发生车祸时,汽车内未安装儿童安全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民航运输锂离子电池过程中所引发的热失控安全问题,以及运输环境存在颠簸。利用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以21700型单体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锂离子电池在振动环境中开路电压(Open Circuit Voltage,OCV)与内阻变化以及热失控过程中火焰温度与质量损失的变化情况,研究振动环境对锂离子电池性能及热失控危险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振动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OCV基本保持稳定,而内阻值会增加16.7%;相对于空白实验,经过振动处理后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危险性减弱。直观表现在火焰温度峰值降低9.69%,质量损失减少13.54%;同时利用电压容量微分曲线(dV/dQ)深入分析振动条件对锂离子电池的影响机理。本研究可为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一致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轻小型无人机锂电池在受到冲击载荷下的动响应特性及其可能产生的内短路、热失稳以及起火爆炸的规律,我们开展了轻小型无人机锂电池在落锤冲击下的测试试验,研究了不同落锤跌落能量下撞击载荷、响应模式、电压和温度变化,结合电池的机械响应及其电化学参数变化综合分析了轻小型无人机电池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电池单体在受到不同能量落锤撞击后分为三种响应模式:低能量冲击模式、中能量冲击模式、高能量冲击模式;电池冲击载荷以及电池自身的电压变化与冲击能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电池电压和冲击载荷互为影响,具有强关联的耦合特性;电池电量与电池撞击过程中的压降规律、趋势和幅度等电化学性能之间并未有明显的耦合关系,但是对电池受撞击后的着火、爆炸等安全性后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锂离子电池的内短路故障是诱发其热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内短路特征研究能够为电池管理系统的故障诊断和安全预警提供支撑,对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锂离子电池内短路电化学机理模型,实现了不同内短路阻值下的锂枝晶内短路故障模拟。结果表明,由锂枝晶导致的电池内短路产热98%以上来源于正负极产生的焦耳热,早期内短路过程中正负极集流体表面的温升小于1.5 K,不显著的外部热特征无法用于早期内短路故障诊断。与正常电池相比,内短路故障将使得电池充电速度变慢,放电速度变快,端电压异常下降,上述电特征可以为构建早期内短路故障诊断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锂离子电池得到广泛使用的同时,热安全一直是制约锂离子电池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通过构建锂离子电池二维电极电-热模型和三维单电池热模型,将二维电极产热分布加载到三维单电池热模型中,同时将三维单电池热模型的温度分布映射到二维电极模型上。对比绝热环境下1C放电和2C放电仿真与实验数据,表面温度与产热率误差均小于5%。基于电极产热分布的热模型可以准确的模拟不同工况下单电池的产热率和温度分布。仿真结果表明产热率在电极上的分布随放电时间而变化;放电倍率对电池温度分布规律没有影响,中心区域温度最高;放电倍率越大,单电池内的温差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