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视陶渊明为人生楷模,采取陶公那种超然的人生态度,一生追求乐天知命的生活模式,创作了六十余首咏陶诗。生在多事之秋的白居易在"精神偶像"陶渊明的指引下,切实过上了闲适悠然的生活。同时白诗的风格也深受陶诗影响,风格自然质朴。白居易的咏陶诗也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和陶诗,并没有那么多与陶渊明的隔空对话,多是把其作为典故,镶嵌于诗歌当中。  相似文献   

2.
在陶渊明的接受史上,苏轼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苏轼先后共追和陶诗124首。在这124首和陶诗中《和陶饮酒》20首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心态与其他和陶诗迥异,这也造成了它与其他和陶诗的内容及风格上的显著差异。因此,它在苏轼诗歌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即:它是苏轼岭南诗的前奏,是此前苏诗与此后苏诗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在陶渊明的接受史上,苏轼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苏轼先后共追和陶诗124首。在这124首和陶诗中《和陶饮洒》20首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心态与其他和陶诗迥异,这也造成了它与其他和陶诗的内容及风格上的显著差异。因此,它在苏轼诗歌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即:它是苏轼岭南诗的前奏,是此前苏诗与此后苏诗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4.
出于对陶渊明的倾慕,李纲应其意、和其韵,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李诗与陶诗的内容与艺术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李纲"和陶诗"并非被动的模拟蹈袭,而是审美主体的再创造,因此较之于陶诗存有许多新变之处:虽言"隐逸之志",但"出世"为虚,"入世"为实;不同于渊明反佛,而是以佛入诗,宣传佛家思想;艺术审美上少了渊明的自然,多了宋代诗歌时代特性与个人艺术追求自觉性影响下的人为,因此诗歌风格平淡自然与雄浑沉郁并举。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作为诗人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自有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在欣赏陶诗的同时,以历史的眼光审视陶渊明的生活世界,领略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特质,理解陶渊明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无疑会为解读陶诗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精神思想与诗格诗法上体现为对陶渊明的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升华与拓展。精神思想上,张岱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主体人格精神承续了陶渊明;与此同时,其生活理想与文艺思想又是对陶渊明思想的升华。诗歌创作上,张岱的田园山水诗、饮茶诗等是对陶渊明田园诗、饮酒诗等的效仿,体现了张岱对陶渊明生活志趣的认同、接受与践行;同时,他所创作的纪行诗、山林诗以及咏方物诗又是对陶诗题材与表现范围的开拓,体现了张岱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生活美学。借此可以窥见晚明清初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面貌下的文人心理与艺术趋向。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17,(5):77-82
在源远流长的隐逸文化中,陶渊明的诗作久享盛誉,陶诗意境之深厚真率,引来无数后代文人追随唱和。这种对陶渊明诗歌追和的现象并不仅限于中国文学,甚至远在海东一隅,我们也可以嗅到浓厚的"和陶"气息。韩国和陶创作始于高丽中后期,至朝鲜朝时期,和陶文学全面盛行开来。对他们而言,陶渊明是一种承载着强烈身份认同感的特殊的文化符号,儒家与道家两种隐逸意识在陶诗中交融汇合,同样也在海东文人吟和的武陵世界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诗坛双星,陶谢虽并称,但其诗风却有显著的差异.其主要差异体现在:陶诗着力于写意,谢诗锐意于图貌;陶诗冲淡自然更着眼于整体,而谢诗富丽精工注重于字词上的精雕细琢;陶诗摆脱了名利束缚.作诗只为"自娱",而谢诗却带有较多的适俗成分,作诗多为"示人".由此看出,陶诗已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谢诗则并未达到物我泯一的高度境界.  相似文献   

9.
晚唐诗人曹邺在诗歌意象、体裁选择和思想情趣等方面效仿陶渊明,其诗形成了"高古奥逸"的风格,在历代效陶诗中颇引人注目。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曹邺个人对陶诗的主观选择;其次,他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与社会背景;第三,他与陶渊明的思想皆杂糅儒、道,能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0.
苏轼“和陶诗”问世以来,诗评家对其艺术成就褒贬不一。其实,苏轼“和陶诗”的创作,并未脱离现实生活,是作者在特殊境遇下,借陶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是借鉴古人成功的艺术形式来抒发自我对现实的强烈感受,并在学习陶诗的艺术风格中,融入自我独特的风格。“和陶诗”体现了苏轼晚年的艺术追求倾向,与早年那些生机勃然的诗歌相比,“和陶诗”呈现一种跳动的闲淡、一种朴茂之美,诗风平淡自然,感情真笃充沛;超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意在言外;写景传神,时见佳句。苏轼的“和陶诗”没有等同陶诗,而是自具本色。  相似文献   

11.
针对陶诗显晦这个问题,主要从审美趣味和人生境遇两个方面作了一个简单的讨论。审美趣味重点放在陶诗所经历的各个不同时代的诗歌审美趣味上;人生境遇主要放在陶渊明的人生遭遇、人生选择和思想源流上,同时兼及品评和欣赏陶诗的人的人生境遇。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对其人其诗研究的论著甚多,本文拟对陶诗的接受研究作一总览,梳理二十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在陶诗接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陶诗接受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陶渊明接受史中的重要发展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和诗艺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唐代许多诗人对陶渊明都有过接受。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因与陶渊明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相似的人生经历,杜甫接受了陶渊明,并在诗歌创作中刻意学陶,形成了自己柔美的风格。在陶诗的传承过程中,杜甫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直而不野”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古诗十九首》从属于广义乐府、叉与文人创作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直”突破了“诗骚”的传统,保留了汉乐府言世俗之情的特质,《古诗十九首》的“不野”叉将文人的深邃和精致融入民歌中。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文人诗创作的一个新的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诗品》评陶诗"其源出于应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题材与时局相关;诗风质朴,语言浅显;部分诗作喜好用典。陶诗风格多样,质直与风华清靡并存,以简洁明净的文体、含蓄委婉的语言,抒发真率古朴的胸臆。陶诗与六朝主流诗风相距较远,不被重视也是形势使然。《诗品》置陶渊明于中品,并无刻意贬低之意。  相似文献   

16.
人格与艺术的相生相济成就了魏晋文学的独特魅力.本文主要对陶渊明人格范型与文本模式的相似性进行了探讨.在文本模式的考察中,结合此前对"南山人格"特质的归纳总结,从文本的哲学内质(结构模式、审美意蕴、句式节奏)与外在形态两个方面证明了它与"南山人格"的同构对应关系,正是在艺术形式的生命性这一点上,陶诗显示了高出时人的深度和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周静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8(7M):31-33,38
晚唐诗人曹邺在诗歌意象、体载选择和思想情趣等方面效仿陶渊明,其诗形成了“高古奥逸”的风格。在历代效陶诗中颇引人注目。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曹邺个人对陶诗的主观选择;其次,他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与社会背景;第三,他与陶渊明的思想皆杂糅儒、道,能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虽然都以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为对象,但两者从本质上有所区别.从作品审美旨趣来讲,陶诗以真正的农家生活为艺术旨归,而王诗则以农家生活的闲情逸致为旨归.从作品物象来讲,陶诗的物象负载着审美主体的感情和灵魂,王诗的物象则负载着审美主体的审美情趣.从作品意境来讲,陶诗质朴、自然,王诗幽静、清淡.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和陶诗”,可以说是他30年来倾倒于陶渊明其人其诗的一个总结。以和韵的形式表示出来,存在着视陶诗为诗之极致的认识,和视自己为陶诗真正传人的意识。苏于穷极僚倒时所作为“和陶诗”。作为冷静地追求人类个性的生活方式的文学,又是宋代古典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20.
陶诗和玄言诗联系密切,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玄言诗中已经潜藏着田园诗的题材因子,陶渊明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歌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玄言诗并非都是抽象说理,好的玄言诗也能表现一定的词趣,陶诗在这方面显然也受到了它的影响;陶诗与玄言诗在语言上都不假雕饰,二者在风格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山水诗是玄言诗的产子,那田园诗也同样是玄言诗的爱儿.说山水与田园同出一源而两水分流,这并不是难以置信的梦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