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青年时代的艾芜经过6年的流浪辗转来到上海加入“左联”,想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但事与愿违,他在这里无法找到自己追求的自由和理想,并陷入巨大失落和迷茫中。后在鲁迅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创作《南行记》,想在各色人等的流浪生活中,再度寻找理想的精神家园。从《南行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家心灵与社会的纠葛,那是现实与梦想、感性与理念的复杂交织。他时常感到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生存的尴尬,但是依然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艾芫将继续远行,继续流浪;他将继续寻找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湘西“生命世界”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生命世界”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诗化自然的性爱、未凿无尘的童心、血性康健的强力是其“常性”。然而,湘西“生命世界”在现代文明(外因)和自身文化隐痛(内因)的“共谋”下,原始、本真的“生命”失去原有的自然品质:人性失衡,诗性消失,由“常”趋“变”。在这种“生命”的流向中,沈从文对“精神家园”进行了现代性的思考:重建“失乐”的“桃源”,重造理想的民族人格。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而给人类生活带来另一个维度精神家园失落的负面效应,也已明显地彰显出来,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复兴”,重建精神家园。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和定位语文教育的目的、环境、方法,重视人文主义教育,重建、守护、拓展精神家园,重显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意义的虚无使得人们陷入了深层次的痛苦与烦恼之中,精神家园的失落使得当代人不知怎样去拯救自我。面对这样的境况,可借鉴佛教“自度度他”之说。佛教“自度度他”思想给予了我们现代人文化资源和启示,对我们的精神修养、日常生活、社会和谐都有启迪。  相似文献   

6.
现代乡土小说体现了现代乡土作家对自我的二重放逐。他们告别故乡,就意味着成为乡土的一个“他者”,而同时又无法自如地进入城市的生存语境。于是他们只能把自己精神的栖所放在“别处”,在创作的“白日梦”中为漂泊的灵魂重构一个虚构性和理想性的精神家园,为现代人建构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人和自然完全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他从小逃学.因为数学老师浪费他的生命。他出生香港.但他认定自己一辈子都会在中国内地.包括失业。他很少出现在办公室,他只做自己应该做而员工做不了的事情。他向他的加拿大老板要“田”.以便他种豆子做臭豆腐,“因为这是中国”。  相似文献   

8.
《人到中年》、《废都》、《桃李》分别塑造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九十年代初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知识分子形象,主人公经历了由“圣人”到“凡人”再到“俗人”的过渡,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从这三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新时期以来,知识分子从固守精神家园到失去精神家园的失落、惶惑,再到知识分子自身对精神家园完全弃守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提到田园诗,陶渊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冉渊明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有着崇高的声望, 这不仅因为他开创了田园诗,亦是由于他具有强烈的回归意识和光明峻洁的人格。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和歌颂感染了一代代文人骚客。  相似文献   

10.
福柯用考古学和系谱学的方法去考证人和构造人。并赋予人以真实的涵义。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主体之人经历了“诞生”和“死亡”等阶段。他认为“人”是现代知识图式的产物、是知识与权力的产物,而不是人文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所解释的人。因为人文主义者把人放到科学中去找寻他自己的位置,存在主义者则主张普遍化和绝对化的“人”.这样不但没有把人的经验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反而把人导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11.
肖邦创造了永恒的夜曲。当肖邦所创作的音符由钢琴中流泻出来,他究竟属于“浪漫乐派”或是“国民乐派”的争辩已毫无意义。因为他是波兰的肖邦,也是世界的肖邦;他是浪漫时代的肖邦,也是我们心中永恒的肖邦。  相似文献   

12.
《华东科技》2004,(1):24-25
硕士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何景霄被母校苏州大学挽留,在校园中一边从事课题研究,一边担任讲师。这一留就是整整8年,8年中无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在教学方面,他都取得了累累的硕果。他曾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课题”等荣誉,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90年代初,何景霄强烈地感到将科学理论转化为  相似文献   

13.
陈鹏飞 《科技潮》2009,(4):35-35
熟悉屈海全的人,都说他是一位“奇人”。说他奇,不单单因为他侍弄的“绿化9号”大桃2006年拿了北京奥运推荐果品评比一等奖,为平谷区十几万桃农争了光;而是因为他不知使了什么招数,2006年让一株生长了23年的温室“大久保”桃收入了3.3万元。有专家说,这在全世界的果品生产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4.
苏轼葬郏历来众说纷纭,文章提出了新的看法,即“情、义、便”。所谓“情”,指与苏辙的兄弟情,同时隐含故乡情、故人情。所谓“义”,是嵩山在苏轼心中有特殊地位,他将其看作匡世济民、尽忠报国的精神家园。所谓“便”,是苏辙恰好在郏县嵩山南麓有田可作为墓地。“情、义、便”三者叠加,使苏轼葬郏成为自然之选。由此体察苏轼内心:尽管他集儒释道于一身,但“儒”是内核。他放得下世俗之见,但放不下世间真情,也放不下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报效有为之义。  相似文献   

15.
提到田园诗,陶渊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陶渊明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有着崇高的声望,这不仅因为他开创了田园诗,亦是由于他具有强烈的回归意识和光明峻洁的人格.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和歌颂感染了一代代文人骚客.  相似文献   

16.
对山西忻州市民邢文龙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2005年9月底,广东惠州市公字机关告知,他一个多月前被“莫名其妙”窃取的23000元钱款去向已明,利用自编的木马程序在网上窃取了他存款的“网络钓客”曾某已在广东被捕。但邢文龙仍禁不住打了个寒战,因为在曾某的“钓鱼”名单中,他只是其中一条。  相似文献   

17.
阿滢是报人、藏书家、作家,他的散文集《寻找精神家园》是他心灵的写照。文章抒发真情,体悟世理,富有文化底蕴。且文体自如,文笔轻灵,善于营造独特的生命意象。  相似文献   

18.
面对人本困境的沉思与感悟──史铁生散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铁生在他的散文中表现出对于人本困境的沉思与感悟,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沉思与感悟突出了作为类的人,并以人为核心张扬人的主体精神,歌颂生命的自由与创造。在宗教精神的作用下,史铁生将形而下与形而上相沟通,并将自己的思考向古今中外的哲学与宗教敞开怀抱。史铁生构建的精神家园以人的生命本体为核心,突出爱、自由、创造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一生致力于思想上的研究,努力想找到人类的终极真理,为人类寻回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哲学对于西方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喻为所有现代历史主义源泉的黑格尔,对柏拉图推崇备至,称赞柏拉图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物之一,他说:“他的哲学是世界历史意义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时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有过极为重要的影响”[1].有人甚至断言,二千多年来的西方哲学的发展都只不过是对柏拉图哲学的注解.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最主要的是他的理念论.这理念论中又有核心,即善…  相似文献   

20.
运用古典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地方文献学的学科方法,以三维关照,探究苏轼流寓人生中“最后一次行程”的路径节点,探究苏轼流寓人生中“最后一次行程”的终点,以期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华夏文明传承和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应有的学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