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汉语“NP+V起来+AP”句为切入点,搜集和整理汉语中各种“V起来”句,并基于英语和汉语中动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汉语“V起来”句进行归类、分析与对比,反思和总结汉语中动句的合法构句条件。通过对汉语“V起来”句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的分析和考证,认为汉语中的“NP+V起来+AP”句和中动句并非一一对应,只有部分“NP+V起来+AP”句属于中动结构。汉语“NP+V起来+AP”中动句有三种构式:NP(受事)+V起来(行为动词)+AP,NP(受事)+V起来(感官动词/情感心理动词)+AP,NP(旁格)+V起来(行为动词)+AP。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了受事在前的双项N P句在篇章话语中的活动方式,探讨了导致受事在前的语用方面的原因,提出了施受位置的先后与交际过程中的要素——修辞效果、信息接应、话题突出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观点。在确认句首的受事N P是否主语时,本文将主语定义为:位于V P之前,与V P选择性关系最强,在话语中具有一致性或相对性接应关系的N P。认为在前的受事N P大都不是主语,而是状语。在操作过程中,本文设计了在不同平面和不同层级上取不同侧重点的方法。将话题、陈述的分析放在话语或长句层级上,将主谓、非主谓的分析放在小句层级上。对于句首的受事N P,本文作出了起点和话题的区分,认为起点不可能与主语重合,话题则有重合、不重合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乔姆斯基管约理论的指导下,首先将句首名词短语分为"论元性句首NP"和"非论元性句首NP";其中把"论元性句首NP"分为受事性论元句首NP和非受事性论元句首NP两类,将受事性论元性句首NP分为由于整体性移位造成的和分裂性移位造成的两类;最后证明这种结构是分裂移位和说明句首NP的格的获得情况。  相似文献   

4.
运用题元理论探讨隐形被动句中N受事+V+ Location一类句式的动词特征及该类句式与其深层结构、存现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动词语义上的准入条件为:[+致使义]、[+生命体参与]、[+主体控制]、[+位移义].(2)功能上N受事+V+ Location结构中的动词吸收深层结构中的施事题元与标志词”把”,指派能力不变.(3)N受事+V+ Location类句式只能与N受事+Location+V着结构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5.
主要讨论了判定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的四条标准。非宾格动词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同时也具有一些特定的句法功能,其中判定为非宾格动词的两个必备条件是:具有独立词汇地位的动词的最小成句为NPV,NP是V的受事论元;能够自由地形成对应的使动交替形式。形容词化作定语时为“完成”或“被动”义和可以形成领主属宾句则是判断非宾格动词的两个辅助标准,借助它们可判断非宾格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6.
“N V 在 NP”是汉语中一种颇有研究价值的句式。本文从“N V 在 NP”句式诸构成因素相互关系的角度切入,考察了V、NP与句式义的关系,V与NP的关系,指出各构成因素在语义特征上的对照性及句式内部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7.
变换分析对“V 一量N”结构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换分析可以分化句法同构的语法形式。本文试图通过变换,从三个方面揭示“V 一量N”中宾语表受事和宾语表结果这两种结构的不同,一是量词的范围,二是“一量”结构的性质,三是“一量N”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8.
“笑1”“笑2”在词典中被视为一个词的两个义项,但两者作谓语时组合功能差异较大,即“笑1”常与时间及描摹性成分组合,但不能与表示受事及原因的成分组合;“笑2”很少与时间及描摹性成分组合,但必须与表示受事及原因的成分组合。这种组合功能上的差异与“笑。”“笑。”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有关。两者的词汇语义差异主要体现为三点:“非及物”与“及物”之别,“动态”与“静态”之别以及“中性”与“消极”之别。  相似文献   

9.
“笑1”“笑2”在词典中被视为一个词的两个义项,但两者作谓语时组合功能差异较大,即“笑1”常与时间及描摹性成分组合,但不能与表示受事及原因的成分组合;“笑2”很少与时间及描摹性成分组合,但必须与表示受事及原因的成分组合。这种组合功能上的差异与“笑。”“笑。”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有关。两者的词汇语义差异主要体现为三点:“非及物”与“及物”之别,“动态”与“静态”之别以及“中性”与“消极”之别。  相似文献   

10.
通过自建汉语学术论文语料库,文章分析汉语学术语体的介词使用特征。研究发现学术语体高频介词具有鲜明的书面语特征,社科语体比自科语体更频繁地使用介词,二者使用高频介词一致性较高,但在使用频率方面差异明显。以受事介词为例,通过归纳分析句式,发现学术语体倾向于使用书面语色彩较浓的“将”,比其他语体更少使用“把”。社科语体与自科语体在使用介词时句式选择倾向不同,二者的受事介词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对传统语法中对领属结构的认识提出质疑,进而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对比汉语“NP1的NP2”与英语“NP1’SNP2”这两种领属短语。最后得出结论:英汉领属短语内部的语义关系虽然多种多样,但它们反映了人类共同的认知模式,即“参照点一目标”模型。其中参照点和目标的不对称性又受人的认知规律影响。而短语中间的领属形位“的”和POSS具有同一语法功能,即限定功能。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的话题主语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同时,话题主语和主语之间、话题主语和前置宾语之间、话题主语和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存现主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3.
在襄樊方言中,被动句用“给、叫、让”引出施事,表示被动,记作“给1”;处置句用“给、叫(教)”引出受事,表示处置,记作“给2”。“给1、给2”的结构和语义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由于受事格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襄樊方言带两个受事格的被动句和处置句的句式及其变换式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海北站氮磷添加实验平台,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常见植物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和叶片碳、氮、磷含量(LC,LN,LP)属性对N添加、P添加和NP同时添加的响应。从10个物种总体来看,N添加使LN显著增加9.4%。P添加使LP显著增加81.8%。N添加和P添加对LDMC和SLA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无N添加条件下,P添加使LDMC减小2.3%,SLA增加3.5%;在N添加条件下,P添加使LDMC减小10.1%,SLA增加15.3%。N添加和P添加对基于叶经济谱的物种排序无显著影响,而NP同时添加显著改变了基于叶经济谱的物种排序。结果表明,通过提高SLA和叶片NP含量,使高寒草地植物对光、土壤可利用性N和P的获取与利用能力增强。NP同时添加可以显著改变叶属性的种间变异,进而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常见植物在叶经济谱上形成新的分布格局。因此,在利用叶属性预测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对NP同时添加的响应时,应该考虑物种的特异性响应。  相似文献   

15.
《齐民要术》中的范围副词“凡”在句法上不仅可以修饰动词VP、形容词AP,而且可以修饰名词NP、数量词Nump以及复句的分句;在语义上,“凡”都后指总括的对象,并赋予句子表条件的逻辑意义;在功能上,“凡”使句子成分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凑。可作话题标记,强调句子的述题部分。  相似文献   

16.
依据“的”出于“者”及袁毓林“谓词隐含”等理论 ,求证了“NP +的”的渊源历程和结构理据 :“NP +的”来源于“NP +者” ,“NP +的”中隐含了“作、当”一类动词 ,它是“作 /当 +NP +的”的紧缩形式 ,其中“的”提取“(作 /当 )NP”的主语 ,这种“的”跟“VP +的”中的“的”是同一个名词化标记。从汉语的发展趋势看 ,“NP +者”演变为“NP +的”后 ,最终的结果将是名词化标记“的”的脱落  相似文献   

17.
“被”字句的变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字句的变换张云徽首先,这里所说的“被”字句与被动句不同。我们认为,被动句是从语义的角度分析出来的,即主语是受事(或间接受事),谓语说明主语有所遭受的句子,句中有无“被”字并不重要。而“被”字句是从外部形态来确定的句型,即句中有“被”字的句子。考...  相似文献   

18.
动词与名词之间可以加入“的”,构成“V的N结构。“V的N”一般情况下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偏正关系,但由于V与N复杂的语义关系,“V的N”结构也呈观出复杂性。动宾结构“VN”中一般可插入,“的”,插入“的”后,“V的N”有体词性和非体词性的功能区分。“V的N”功能适配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9.
焦点是一个属于“句法-语义-语用”范畴的概念。从“句法-语用”层面看,“把”字句在语序上首先对句尾焦点具有突显作用,同时对次话题的强调也进一步突现了句尾焦点。从“语义-语用”层面看,”把”字句在语义重心方面对焦点进行突显,同时还通过对NP2受作用和影响的关系的突显来体现句尾焦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整理了近年来有关受事主语句的研究成果,并作一简评.重点讨论了受事主语句的界定及其与被动句的关系,受事主语句的生成与定性、类型、主语的限制以及这种句型的语法地位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