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通过系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平谷区2002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00年5月1∶1万遥感影像图,对北京市平谷山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野外调查,综合分析山区土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可行性,认为发展高效观光型经济林和经济型生态防护林是两种较好的山区土地利用模式.并对山区土地利用模式重建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在山区土地利用模式重建过程中采用植物嫁接技术使低山区天然次生酸枣灌丛转化为经济型生态林;在山前修筑集雨工程以涝补旱,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保证水资源高效利用;优化山地土地利用结构,采用生物防治法以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福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和评价福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福建山多、雨多、林多,在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中隐藏着特殊的生态脆弱性;土地紧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由此引起的生态问题与日俱增等.  相似文献   

3.
迟姗  张华 《松辽学刊》2013,(4):93-98
基于2000、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定量分析了科尔沁右翼中旗的景观空间格局,揭示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2000年,草地景观是研究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基质景观,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为0.52.(2)2005年,草地景观仍然是研究区的基质景观,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为0.50.(3)2000—2005年,在研究区的所有景观中,耕地、城乡用地和水域面积比例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方法对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水域的减少,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增加的趋势.(2)2005—2010年闽清县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718 8下降至0.715 7,局部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3)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负向发展,其中林地锐减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5.
基于易门县2012年土地变更数据,采用定量模型从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综合利用程度及区位熵三方面分析易门县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土地利用类型少,地域差异明显;(2)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地面积广;(3)农业用地区位指数相对高,城镇建设用地发展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德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很高.通过对德州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状况相关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阐述区域土地利用主要驱动力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利用特色、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程度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资源合理利用和工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本文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运用生态学理论和区划理论以及GIS技术手段,通过分析海南岛生态环境特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海南岛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揭示其区域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将海南岛划分为3个生态区、10个生态亚区和38个生态功能区,为海南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目标、措施的确定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可能导致的经济、社会及生态风险,将影响该区域甚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其土地利用转型的风险评估方法至关重要。该文设计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土地利用转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熵权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评价了土地利用转型的风险,应用障碍度分析法识别土地利用转型风险因子,分析了1990—2015年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的经济、社会与生态风险的分布状态与变化趋势,完成对各时期区域土地利用转型风险的风险因子识别,为提高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研究效率,推进土地利用转型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田琛 《河南科技》2024,(3):98-101
【目的】以西安市高陵区为例,进行土地综合整治研究,以期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高陵区的土地利用现状,从耕地数量增加潜力、耕地质量提升潜力和生态保护修复潜力等三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结果】高陵区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共分3级,鹿苑街道和通远街道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较高,其次是耿镇街道和泾渭街道,张卜街道和崇皇街道整治潜力较低。【结论】在今后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过程中,应当优先整治潜力较高区域,但也需依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潜力区域安排整治项目,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解决高陵区城镇化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10.
HJ-1卫星数据在上海城市扩张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扩张的动态监测,是区域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利用2009年的我国HJ-1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获得了上海市(市区及下属各区县)1∶10万土地利用分类现状;结合已有的200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对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变化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照统计数据和资料,探讨了城市扩张的现状、过程、趋势和驱动力.研究表明,HJ-1A/B卫星具有30 m的空间分辨率和2 d的重访周期,在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态监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5和2010年2期的厦门市SPOT 5遥感影像,从厦门市海沧区建设用地动态变化、转入变化及空间变化等方面对海沧区建设用地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0年间,海沧区建设用地扩张了1 496 hm2,年均变化率为7.27%.其中有1 118 hm2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占2010年现有建设用地面积的19.9%;其次是水域、园地、其它土地(包括海域)及部分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在海沧区的西北部东孚镇、中部以及南部部分地区都有较多的耕地开发为建设用地;在海沧区的南部沿海附近则有较多的水域和海域开发成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与GIS的海湾土地利用/覆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海湾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变化特征,探析其变化影响驱动因子的作用,文章以海南八门湾为研究区域,以遥感(RS)与GIS为技术手段,提取了1988年、1998年和2009年3年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格局信息,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并分析了自然驱动因素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的作用.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八门湾地区养殖水面、水田和果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红树林、天然林和旱作耕地则呈现大面积的减少.自然因素是土地利用/覆盖基本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而社会经济和政策约束是土地利用/覆盖分布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文章的研究可为海湾地区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城市扩张是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及近郊区为研究区,应用空间分析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1985年、1995年、2005年、2010年四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尤其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从空间发展角度探讨了成都市的扩张过程和特点.结果表明:1985—2010年成都市的城镇用地从152.5km2增加到441.1km2,年增长速度为11.5km2.成都市城市空间扩张方式从沿主城区呈环状向外扩张到点轴式的扩张方式,再到以新城区为主要扩张方式演变;近25年来,成都市城市扩张主要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占城市扩张面积的64.43%,其次占用较多的是农村居民点,占城市扩张面积的35%.  相似文献   

14.
以2012年福建省闽江上游城区—三明市三元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本资料,基于GIS平台和Fragstrats软件,从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森林类型和优势树种等3个尺度,对研究区内森林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类型景观中,斑块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林地、非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和疏林地;斑块边界密度和边界形状较为复杂,分布较为分散.在有林地中,从森林类型构成比例来看,以针叶纯林和竹类纯林为主,阔叶纯林和混交林比例较低.从优势树种构成来看,以杉类、松类和竹林类树种为主,且分布广泛,占绝对优势.研究区域森林景观斑块的空间结构复杂,斑块连接指数小,破碎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5.
根据河北坝上地区人口、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 错带中段、生态环境脆弱带中最脆弱地段的河北坝上地区,土地整理工程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和保护,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控制耕地总量,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 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湖北省英山县为例,依据土地权属调查资料建立村域尺度的林地生态风险模型,探讨乡村林地生态风险空间分布模式.研究表明:(1)林地生态风险与地形因子有较大相关性,村域坡度越小,风险水平越高;(2)林地生态风险水平总体呈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趋势,风险水平较高(或较低)的村域趋于和同类的村域相邻;(3)每个村域的风险关联模式及空间分布不尽相同,"低—低"型村域在县域北部高海拔地域上呈现出连片分布态势,"高—高"型村域在县域中南部地域上形成连片分布格局,"低—高"与"高—低"型村域则以分散分布为主.研究结果为有效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