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在杜鹃与其宿主的协同进化中,宿主种群繁殖密度被认为是预测其是否被杜鹃寄生的重要指标.2011年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不同类型生境的红嘴相思鸟(Leiothrixlutea)的种群繁殖密度进行调查,以分析其种群繁殖密度与杜鹃(CuculWspp.)寄生之间的关系.红嘴相思鸟在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分布广泛,平均种群繁殖密度为108.37±28.68只/km2,其中在次生林中最高,达201.41±7.36/km2,其次为灌丛和原生林.居民点的密度最低,为34.15±7.86只/km2.1999—2011年的繁殖季,共找到红嘴相思鸟的巢347个,均未发现被杜鹃寄生,巢寄生率为0.分析表明,繁殖时间和种群繁殖密度不是杜鹃未利用红嘴相思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鸣叫计数法和距离取样法,在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对海南山鹧鸪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2003年12月-2004年3月,在保护区东二保护站区域的天然林中记录到海南山鹧鸪的鸣叫个体8只,其种群密度为12只/km2.2006年12月-2007年1月,在该区域的原生林中记录到鸣叫个体20只,种群密度为9只/km2;在次生林记录到11只,其种群密度为6.5只/km2.2006年12月-2007年1月,采用距离取样法在原生林中遇见海南山鹧鸪个体33只,种群密度为9.3只/km2;次生林中遇见16只,种群密度为5.9只/km2.所有调查在人工林中都没有遇见海南山鹧鸪,也未记录到其呜叫个体.与10多年前的调查比较,海南山鹧鸪种群在次生林中明显增多.这与该地次生林的恢复和人为干扰减少以及次生林中食物较丰富有关.  相似文献   

3.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雉类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雉类是典型的森林地栖鸟类,其生存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映当地森林类型、质量和保护状况的指标.2004-2007年对江西武夷山的雉类进行了调查,野外共发现区内分布有雉类7属7种,分别占我国雉类属、种的33.3%和12.7%.其中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生境多样性和食物资源的丰富性为雉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保护区的雉类资源保护较好.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保护区的科研基础薄弱,资源状况不清,且栖息地片段化严重,加上天敌和旅游活动等的影响,雉类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保护区尚需加强对区内的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特别是对雉类的科研监测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2004年3~7月和2005年4~5月,笔者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利用人工巢箱对天然次生林中的次级洞巢鸟进行了人工招引的初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在人工巢箱不同悬挂方式条件下,天然次生林中次级洞巢鸟占用巢箱的种类组成;人工巢箱对次级洞巢鸟繁殖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0.5mm薄层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五种雉科鸟类的卵清蛋白进行了比较分析.电泳谱表明:黄腹角雉与鹑族的亲缘关系比雉族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6.
2005年和2006年4~7月对左家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物种组成与斑块面积关系进行了研究.鸟类群落物种数随次生林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加,营洞巢和灌丛巢鸟类受面积因素较小;营地面巢和树冠巢鸟类受面积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年9月11-26日,在广西大明山保护区共鉴定鸟类953只(种),共计63种,隶属11目,28科。结合以往的调查资料,目前已知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有鸟类151种隶属14目,41科,保护区内的鸟类多样性系数(Hˊ)为3.0759,鸟类的均匀指数(J)为0.7424。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7个潜在野生银杏(GinkgobilabaL.)种群的叶绿体DNAmatK基因区进行测序,得到总长度为1588bp的碱基序列,共出现3个多态位点,物种水平的核苷酸多态性很低(0.136%);3种单倍型(HI,HII,HIII),出现频率分别为92%、2%、6%.总体遗传多样性格局为:祖先单倍型H1分布范围广泛;而另外两种单倍型分别局限在天目山种群和金佛山种群.金佛山种群有一半以上个体为同一特有单倍型,揭示了该银杏群体在遗传资源方面应该优先保护,同时也为该地区是银杏冰期避难所之一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9.
用钼蓝光电比色法,全自动凯氏定氮法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16份鸟类卵壳中磷、氮、钾、钠、镁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分析表明,鸟卵壳宏量元素含量有一定的规律,基本上为雉类〉孔雀类〉鹤类〉鹳类,但磷,氮有例外。本文对鸟卵壳宏量元素的测定和分析,旨在为鸟类分类反映鸟类的亲缘关系及野外卵壳的鉴定提供微观数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路线法和定点观测法对黑龙江省宝清七星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迁徙水禽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并对保护区鸟类资源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0-2011年,采用样点调查法,每月1次,对海南海口地区的3所高校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校园内的麻雀(Passer montanus)和其他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所高校校园内的麻雀以海南大学最常见和最多(12只/km2),海南医学院也有一些分布(5只/km2),但海南师范大学校园没有发现麻雀.3所高校的优势鸟种均为暗绿绣眼鸟(Zosterps japoni c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和鹊鸲(Copsychus saularis).麻雀作为与人共居的鸟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乡村和城镇,尤其每个城市的高校校园鸟类调查中均以麻雀为优势鸟种.在海口地区的3所高校校园,麻雀均不是优势鸟种,这也说明海南岛麻雀稀少、局部地区甚至消失的事实.而在海南岛有麻雀分布的背景下,海南师范大学校园没有发现麻雀活动这一现象实属罕见,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12.
2011年4-7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对矛纹草鹛(Babax lanceolatu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调查.野外共发现矛纹草鹛的巢32个,其中23巢(72%)位于灌丛,8巢(25%)位于茶地,1巢(3%)位于农耕地.对其中17巢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矛纹草鹛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灌木因子、草本密度和高度因子、水平隐蔽因子和距林缘距离等.矛纹草鹛倾向于选择灌木、草本都较密集的生境营巢,巢址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在5 m×5 m尺度下,巢址中心小样方和巢址内随机样方在各参数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矛纹草鹛在巣址尺度内对微生境的选择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3.
以2012年福建省闽江上游城区—三明市三元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本资料,基于GIS平台和Fragstrats软件,从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森林类型和优势树种等3个尺度,对研究区内森林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类型景观中,斑块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林地、非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和疏林地;斑块边界密度和边界形状较为复杂,分布较为分散.在有林地中,从森林类型构成比例来看,以针叶纯林和竹类纯林为主,阔叶纯林和混交林比例较低.从优势树种构成来看,以杉类、松类和竹林类树种为主,且分布广泛,占绝对优势.研究区域森林景观斑块的空间结构复杂,斑块连接指数小,破碎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4.
选择1991-1993年自然飞子成林的桐棉松林进行人工抚育试验。试验设试验林和对照林。试验林面积62.hm2,对照林面积56.hm2,对照林的起源、林龄、单位面积保存株数、立地条件与试验林基本一致。试验林于1994-1995年进行人工补植,于幼林期每年割草、砍灌、施肥2次,并进行1次透光伐,待林分进入割脂期后,再进行1次林下除草、砍灌,改善生长条件,促进林木快速生长。对照林于幼林期不补植,每年只进行1次除草、砍灌、施肥和透光伐,待林分进入割脂期后,也进行1次林下除草、砍灌外,就不再进行其他抚育措施。20年生时,试验林保存率达到90%以上,林木胸径生长年均超过1cm/a ,树高生长达到08.6~08.9m/a ,蓄积量82.m3/hm2· a ,松脂产量达到每株57.kg ,全年9280kg/hm2;而对照林胸径年生长07.~08.6cm/a(比试验林少03.8~04.8cm/a),树高年生长05.2~07.8m/a(比试验林少18.~29.m/a),蓄积量6.3m3/hm2· a ,松脂产量每株4.5kg ,全年7601 kg/hm2。试验林的林木生长明显优于对照林的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评价城乡建设用地拓展的生态经济适宜性,有利于提升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将生态价值、生态敏感性及经济区位因素结合起来,发展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并以湖北荆州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荆州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04.477 3亿元,其中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与文化服务价值依次递减,分别为69.338 5亿元、19.461 2亿元、8.371 5亿元、7.306 1亿元;(2)生态系统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与极敏感区面积分别为1 426.82km2、6 726.63km2、5 064.36km2、844.53km2、35.25km2;(3)建设用地拓展的生态经济高适宜区、中高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中低适宜区、低适宜区面积分别为1 245km2、430km2、2 635km2、9 218km2、570km2.  相似文献   

16.
选择闽南安溪云中山山区由天然林转换的竹林及其前身丝栗栲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碳氮含量及物理性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丝栗栲天然林和竹林林下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迅速下降;与丝栗栲林下土壤相比,竹林林下土壤表层(0-20 cm)容重、最大持水量和有机碳含量分别高0.18g·cm-3、低12.08%和低11.80 g· kg-1,这可能是森林转换的结果,但竹林林下土壤60-10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和40-60 cm土层全N含量均显著高于丝栗栲林下相应土层,与表层的对比结果相反,天然林转换成竹林后,有机碳含量和全N降低了45.23%和10.0%.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服刑人员人际信任及其与心理控制源、防御机制的关系,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防御机制问卷对随机抽取福建省监狱共572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服刑人员人际信任水平在各种客观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服刑人员人际信任水平与心理控制源成显著正相关;(3)人际信任水平与不成熟型防御机制成正相关,与成熟型防御机制成负相关;(4)从对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程度上看,心理控制源影响最大,防御机制次之.  相似文献   

18.
城市扩张是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及近郊区为研究区,应用空间分析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1985年、1995年、2005年、2010年四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尤其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从空间发展角度探讨了成都市的扩张过程和特点.结果表明:1985—2010年成都市的城镇用地从152.5km2增加到441.1km2,年增长速度为11.5km2.成都市城市空间扩张方式从沿主城区呈环状向外扩张到点轴式的扩张方式,再到以新城区为主要扩张方式演变;近25年来,成都市城市扩张主要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占城市扩张面积的64.43%,其次占用较多的是农村居民点,占城市扩张面积的35%.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北五味子在不同生长季内土壤肥力的变化,研究了其生长后土壤速效养分、微生物数量及五种酶活性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北五味子生长期内,有机质含量夏秋两季较高,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各季节无显著变化;细菌和真菌数量秋季较高,放线菌数量夏季较高;土壤过氧化物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夏秋两季较高,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各季节无显著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速效磷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细菌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转化酶活性与真菌数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真菌数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是五味子生长后维持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