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意象是诗歌的普遍艺术,也是揭示诗歌内部构成奥秘的一把钥匙。诗歌意象化是对传统式具象化的直述其事和直白式抒情的反拨。意象变形是指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表现对象原始形态的改造和变形。意象变形同时也是现代主义诗歌最重要的艺术手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结合司空图生平事迹及其崇佛的思想倾向,针对其诗论核心观点“外三说”、《二十四诗品》中的境界说、形神说及其诗歌创作中所蕴含的佛禅认识思维特征进行剖析,具体就司空图诗论中的境界说、形神说与佛禅的禅观、形神观,诗论中主体性意识与佛禅顿悟说以及诗论所体现出的中观思想等问题逐一阐释。同时根据司空图的诗歌创作特征挖掘其与佛禅认识思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而论述其诗歌创作是在融摄佛禅认识思维方式后对其诗论主张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基石和核心,而"意象"创造必须遵循"意象思维",这种"意象思维"的本质是一种空间思维方式,同时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组合也是一种以空间思维为主的空间展开。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一种空间(或至少是偏向于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论偏重审美欣赏,文论家的文学见解大都从审美欣赏的具体感受而来.司空图的《诗品》在这方面表现的相当突出.从某种角度来看《诗品》可以说就是审美欣赏著作.《诗品》的“品”字本意就是品味的意思,品味亦即欣赏之意,欣赏出来的感受就是诗歌理论.翻开《诗品》,其二十四则无不浸透着司空图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当代文论家总是把诗歌的审美欣赏看作是一种复杂、甚至是艰难的精神活动.司空图说:  相似文献   

5.
唐末诗人司空图的《诗品》,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貌的诗歌理论著作。他以诗的形式论诗,将诗从艺术风格上加以仔细的分类。并从创作的角度探讨了取材、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对形成各种艺术风格的作用。此外还论及了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强调了诗人的思想修养,人生态度与作品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司空图的《诗品》,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认识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客观事实,揭示诗歌创作的广阔道路,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等方面,都是有意义的。司空图在全面研究唐诗的基础上,对唐诗的各种风格和流派进行了大规模的汇集、整理和分类。把诗歌从风格上分为雄浑、冲淡、纤(?)、沉著、(?)古、典雅、洗炼、劲健、绚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密、疏  相似文献   

6.
李夷平 《科技信息》2012,(18):173-173
意象是诗的要素。英美意象派提倡的意象脱节、意象并里、意象叠加等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血缘"关系,许多英美译者认为:中国文字的表意性能够提高诗歌的视觉形象表现力,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的境界也被他们所接受,并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庞德正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成为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汉诗译作《神州集》把欧美现代诗歌接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提到了历史的高度。本文用以"愁"为题材的两首中英诗歌结合庞德译本,对比中英诗歌的语言及意象。  相似文献   

7.
意象,这一术语,最早可上溯至《易经·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曾明确提到:“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在《诗品》的《缜密》篇中也谈到:“意象欲去,造化已奇。”此后的诗论家便对这一术语普遍使用起来。“意象”成为“表意之象”。然而,现代中国诗歌所广泛运用的“意象”,并不是对古代“意象”这一术语的简单沿袭,实际上已注入现代心理学的内涵.西方心理学中有jmase一词,意为外界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影象。我们一些学者便借用了这一古术语.把它译成“意象”。(也有译成。“心象”的)在心理…  相似文献   

8.
二十四诗品总论 唐人诗歌理论,有两条不同的路线:一条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意义,由陈子昂发展到元、白,以至唐末的皮日休;另一条则侧重于诗歌的艺术性,尤其是作品的艺术风格,发挥了不少创见,而且写成了专书,由中唐皎然的《诗式》发展到唐末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司空图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深远。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故的性灵说都得到司空图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司空图的《诗品》不仅在诗歌的艺术风格、艺术境界、艺术审美等方面做了颇具美学价值的探讨,而且在诗歌的艺术创造方面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是,由于《诗品》的论述缺乏系统性,关于诗歌艺术创造的论述散见各篇,所以这些真知灼见容易被人忽视.本文寻微探幽,力图能够全面分析空图关于诗歌艺术创造的理论.更为主要的是,找出这个理论各个论点之间的联系,将其组成一个探讨诗歌艺术创造过程的比较完整的理论.当然,诗歌艺术的创造过程复杂多  相似文献   

10.
一、从《诗品》来看抒情诗风格的三大要素论者一般认为司空图的《诗品》是专于探讨诗歌艺术风格的作品.甚而有不少论者索性说《诗品》所列的二十四则就是二十四种艺术风格.这些论者似乎觉得只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美学的诗歌意境理论史上,司空图的地位无人能比。他是诗歌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就他的整个理论来讲,他像前人一样认为意境是诗的本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界定了意境的内涵,开创性地划分了诗歌意境的类型。这三方面奠定了他在中国关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杜苟鹤、方干、郑谷、曹邱、司空图等人面对末世衰代,胸有大志,却无用武之地。他们尽管思想和人生态度有别,但其悲观心理与绝望情绪是一致的。他们提倡隐逸冲淡文学,书忧愤于江湖隐逸之别途,系淡漠于山水田园之致景,构成了晚唐诗坛一个涵盖面更为广泛的诗歌流派——隐逸冲淡诗派,代表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开始时代一部分士大夫文人于无奈之中消极避世的社会心态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司空图诗论中,“格”是个重要概念.它首先是指作品风格,也有品格、人格的含义在,或者说是作品的思想意蕴所体现出来的诗人的精神气质.与司空图诗论中另一重要范畴“味”相比,“格”更有决定性意味,值得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4.
古人对魏晋时期的玄言诗已有定评,评价不高。现在从哲学的文学表达视角和大量史料出发,力图较全面地探讨玄言诗的特点和利弊,以期对玄言诗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分析认为,玄言诗极化了文学的形而上性,所追求的是超出经验的理性思考,所发之情是畅理之后的高情,因此可以说玄言诗是另一种诗缘情的产物。玄言诗的兴起是对两汉章句之学的反拨,对后来具有禅味的诗歌的出现有所启迪,所呈现的意境为后世知识分子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理性空间。然而,玄言诗毕竟限制了人对物的感觉,被山水诗所替代也就是题中之义了。  相似文献   

15.
刘春的诗歌风格一直处于变动的、多样化的样态,既富于诗意,又泛溢着哲思,诗中有思,思中有诗,诗与思完美结合,互动互补,以诗与思的多维建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歌精神和审美风范,构造了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道路。  相似文献   

16.
神话是文学的源头,也是先民原始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形态和艺术创造规律的集中体现。山水诗的出现虽然相对晚近,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理性思维发育,但却是继神话之后在文学创作上大自然的又一次人化。正因为如此,山水诗表现出强烈的神话色彩和感性思维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山水诗获得了极高的审美品格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舒婷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诗史上不可或缺的力作。她笔下的爱情极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东方式的爱情,她的诗歌是对于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在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考方式和含蓄、隐晦的表达方式的同时,她以大胆而新颖的诗歌意象创作现实对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爱情理想的反叛,用崭新的爱情观念和顽强的人格力量重塑了中国现代女性的独立形象。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一般认为,里尔克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主观表现的诗歌,中期的“物诗”,后期存在论意义的诗歌。值得注意的是,“物诗”中的“物”不在象征,也不在物的客观描绘,而是抵达物的本质。本文借鉴海德格尔对“物”的独特阐发,从物之为物、物与人、人之为人几个方面把握里尔克的“物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