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联的程度取决于话语所 具有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这两个因素。本文试通过关联理论来分析英语寒暄语的产生,理解过程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被认为是认知语用学理论,它强调信息或话语的接受者,主张从认知角度解释心理认知因素对话语理解的作用,因此也可以说关联理论是一种交际理论。本文介绍关联理论的基本理论,以及关联理论关于认知语境和交际的理论体系,从而指出认知理论对语用学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马广杰 《科技信息》2010,(10):382-382,384
众多隐涵理论几乎都涉及了语境在理解话语隐涵中的作用。关联理论挖掘出了人类交际中最普遍的因素——关联,它在话语关联的基础上阐述的语境推理,更贴合人们会话交流实际,尤其是"语境是择定的,而不是给定的"这一论断,给出了交流得以顺畅进行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王利清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124-127
语境是影响话语理解的重要因素,语境和听力理解存在内在关联。不同的语境因素为英语语篇听力教学提供了教学方法的新渠道。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运用语境理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讨论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生成和理解中的制约作用。同时作者探讨了听者寻找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性;最后指出了话语标记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苗宁  杜冰研 《科技信息》2007,(36):22-22,44
本文在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的框架下,从认知语境的动态性和心理表征性为出发点,对话语标记语进行语用认知分析。本文认为相比较其他连贯理论,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对话语标记语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王伶伶 《科技信息》2009,(33):249-249,256
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话语中的关联性是现代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本文试图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基础来理解某些非关联性对话中的关联性,使原本模糊不确定的语言在一定语境下变得明确清晰,从而完成交际过程,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8.
以话语标记语why为研究对象,借助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可以探讨话语标记语why在言语交际环境中如何制约语境选择,修正、协商认知语境.它的功能具体表现在:态度和情感标记;话题背景转换标记;纠正错误语境假设标记;协商语境的延缓标记等.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话语标记语why制约与引导话语理解过程,保证交际顺利进行.以此说明话语标记语why的程序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幽默的妙处在于出其不意。结合关联理论和相关语境理论,试从认知角度来探讨这一幽默效应的认知本质及理解过程。幽默效应的产生源于话语运用与语境不协调,说话人明示与听话人推理不一致以及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存在矛盾等。幽默理解的关键在于择定符合最佳关联的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10.
当今语用学研究的两大主题是话语生存和话语理解。Grie的会话理论是当今语爱科学 的理论基础。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两种学说在语言不界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行概述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然后初步讨论其差异:合作原则与关联性,暗含交际与暗含明说交际,隐喻、认知语境与语境假设;最后谈谈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1.
理解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释,"先行结构"指制约着读者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释的"前理解",向新的理解和解释开放的可能性可以使读者投入思考,从而赋与作品深刻丰富的内涵。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里的猫》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解读与阐释,其中的空白点,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充。  相似文献   

12.
不确定内在性是后现代文论意义观的核心。可以说,后现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就是不确定的阐释学。无独有偶,20世纪的英美文学作品也一改维多利亚时代的全能全知的视角,笼罩着一层朦胧而不确定的雾。本文旨在从这种不确定内在性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在弗洛斯特的诗《没走上的路》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发,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与阐释现代及后现代作品。  相似文献   

13.
提出把古代文学作品还原到文化语境中,才能真正阐明其意义和价值,从而突破传统的讲解模式。可以在各时代的文化语境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在各种文化信息中阐释作品的内涵,突破传统的雅俗文化界限,在民间文化的立场上解读民间特色鲜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反对阐释”和“新感受力”是苏珊·桑塔格早期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和标志性词汇,它们对于当下的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反对阐释”即反对对文艺作品内容作深度解释,它为当下文本被“过度阐释”这一文学问题提供了理论解决策略。“新感受力”强调的是一份完整的感觉体验,而文学鉴赏与创作作为一种过程体验,实现了文学审美的“浑融性”诉求。随着理论语境的不断转换,“反对阐释”也体现出一种时代性,带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意味,它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图一文相互印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翻译"竞赛论"和"优势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4):106-109
许渊冲认为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化之间的竞赛,译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竞赛论”与“优势论”把学翻译中真与美的关系看作一种动态变化的调整和平衡。“竞赛论”与“优势论”对忠实、真与美等问题的见解旨在使译作更接近潜在读的期待视野,这也是与翻译研究的“化转向”相一致的.实际上给中国翻译实践与理论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笙本来是一种乐器,本身并不具有构成一种文学意象的条件,但是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笙"和特定的词(字)相结合,渐渐构成了一种具有独特内涵的意象。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时候,我们通常简单地将其注为一种乐器,而没有注意到它作为一种意象存在的文学意义,这就人为地破坏了这一意象的深层意蕴,使文学作品含蓄蕴藉的意味消失殆尽。本文主要讨论宋词中的"玉笙"意象,通过对"玉笙"意象生成的溯源,分析"玉笙"意象的内蕴,并对前圣先哲关于"玉笙"的相关注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学界以往对文献史料之于当代文学研究意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固于对当代文学史研究作为断代史和专门史的属性有所忽略.对当代文学史叙述的任务和目标比较模糊.以及对当代文学的特赇性缺乏足够的自觉。在文献史料的运用上,既有囿于研究者的史学意识和史料视野,大量新发掘的文献史料没有进入文学史,导致一些流行的偏见仍是文学史上难以撼动的“钉子户”;也有在写作上未能将文献史料与作家的文学行为分析、优美作品的深度阐释、文学史价值的重构与发现有机地加以融合的问题。以作家的“文学行为实存分析”为中心,结合政治、制度、文化的考察.融合事件、思潮、作家、作品.叙述出文体演化史、思潮流变史、审美风尚史以及作家作品史齐头并进、杂糅无间的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生动和流动的景象,应是文学史叙述追求的一种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除了要传达原作中的基本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把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信息也传达出来,译者必须发挥他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在达到这一主观愿望的同时客观上会造成对原作的背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本文将运用接受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具体化"、"前理解"对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作者原意、文本本意和读者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作者原意视为根本,使译文准确表达出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20.
“灵韵”是德国文学批评家本雅明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具有“独一无二性”、“距离”感、经验的“真确性”、对象的“权威性”,以及神秘的“永久性”等特性。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阐释这一概念,它具有神话信仰渊源与文学的仪式功能、自然人化的审美经验与生态审美的文学体验、讲故事的口传文学传统与对话性叙事等人类学维度。本雅明灵韵理论凸显了文艺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关联性,能为传统文艺作品的“祛魅”走向数码时代文艺作品的“复魅”提供新的解释,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