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研究论及三个重要观点:一论跨国民族(transnational min-zu)是全球化后殖民主义时代民族共同体的普遍形态,这就意味着代表不同文化的跨国族群及其多元文化现象成为了世界主流的民族生态现象,而宣告了资本主义国家构建同质化单一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终结,在当代全球化初期不可能实现这种同质化;二论当代全球化跨国民族新时代中国内政外交的核心问题;三论遍布世界的跨国族体向"和谐共生""殊途同归"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REFACE当今世界,跨国民族的和平跨居与和谐共处,深刻影响着全球的和平与发展。本刊主打栏目于2007年第5期推出由周建新教授主持的"跨国民族"、2012年第1期推出  相似文献   

3.
从跨国民族历史形成原因、现实存在形式、聚居和散居情况、国家政治认同情况、语言文字涵化情况等方面 ,对跨国民族进行了类型划分。以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现象为例 ,对“和平跨居”模式的主要衡量指标进行了分析 ,认为跨国民族文化内部彼此之间明确的国家政治认同、国内边境地区各民族共生互助互补互制的和平人文生境 ,是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从对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研究入手,就世界范围内的跨国民族进行了扼要分析,认为"和平跨居"研究的目标就是让世界跨国民族在和平的环境中分享彼此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5.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以及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普遍信奉民间信仰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布朗族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勐海边境地区中缅两国布朗族在宗教节庆、佛爷修行、跨国婚姻、边贸合作等方面交流互动的考察发现,布朗族边民之间频繁的跨国流动和宗教文化交流,一方面对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以及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边疆的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加强中缅边境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跨境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对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中和思想在新时代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 2 1世纪以来的现实发展给我们两个深刻教训。第一 ,对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只靠善良的愿望和对“和”的理念的宣扬、说教 ,是不够的 ,而需要进一步研究“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第二 ,太和的理想并不现实 ,对和的追求只能是现实的、历史的。从当前的矛盾和冲突的现状出发 ,寻找求得相对和谐的途径 ,这是我们思考和平与发展问题的现实思路 ,也是我们思考传统中和思想的现代意义的现实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多民族国家且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的国家中,"各族人民"的安全就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族人民"安全表现在:边疆必须具备各族人民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生态、资源环境;各族人民在边疆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他们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因而也体现了人的安全;地缘政治的和谐发展则是边疆各族人民安全驻边守边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西北边疆跨国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基础上,认为当代跨国民族与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和时代特征密不可分,因此应扩大对各类跨国民族问题的研究视野,做到客观科学。  相似文献   

9.
从"大同梦"到"中国梦",深刻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不懈追求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清晰的思想脉络和丰富的时代内涵。"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随着时代进步和现实条件变化,"中国梦"必将增添新的内容。考察其历史渊源、思想脉络和时代内涵,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需要,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该区域宗教渗透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呈现出多样性、隐蔽性等特点。宗教渗透对跨境民族的国家政治认同等造成了严重破坏,对云南边疆社会的稳定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成为了云南边疆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中最敏感、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抵御宗教渗透不仅要完善政府宗教管理能力、改善经济条件等,更要调动作为文化主体者的跨境民族自身的"文化自觉",以主动抵御宗教渗透。只有如此才是最有效的抵御宗教渗透举措,才最终有利于和谐边疆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的文明大国,其疆域的基本特点就是少数民族区域与边疆区域的大体重合,这一基本特点是导致中国历史上民族问题政治化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特别是随着贸易全球化和政治区域化的对立发展,使地区冲突成为当今世界矛盾冲突的焦点,而冲突的"热点"集中表现在多民族国家边界划分、跨境民族区域的宗教、文化、政治方面,使边疆地区  相似文献   

12.
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奥林匹克精神丰富的和谐内涵进行了探讨,追溯了其产生的沃土--古希腊城邦文明,和谐内涵包括:"以人为本",追求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公平、公正的竞争精神;宽广胸襟的包客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神;科学发展精神、和平理念的传播.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使"科学发展观"更加地深入人心;"民生"观念日渐形成,更加关注民生;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证主义及其数学教育研究只关注教育现象"是什么",而忽略教育现象"应该是什么",因此不能触及到社会或教育现象的伦理性、价值观和内隐性,进而不能揭示现象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我们只有立足于教育生活现实,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反思、批判和寻求解放才可以理解和把握教育现象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边境民族得益地缘便利而惯常于跨国界交往,给国家有序边疆社会的维持制造了不同程度的障碍。如何有序化边民跨境交往进而创造一个顾及国家和边境民族多重利益需求的稳定边疆,国家和学界多年来始终关注于此。国家试图通过外部性政策进行制度帮扶,有效改善边地环境以满足边民物质和文化需求,培养和增强其国家意识,从而使其自觉参与有序边疆社会建设。这种国家动员型思路对提升边民的国家意识卓有成效。在中越边境,正是由于中国边地建设积极效应的充分释放,越南政府随后也借鉴中国经验,加大财力推进边疆建设。然而,长期战争相伴的越南不可能与中国立于相同起点,中越两国边地发展的客观差距又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社会和谐观,以"现实的人"为思考的中心,以对"人"的关怀为动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社会和谐的中心思想,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指明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说明和谐社会具有自由、公正的本质向度。而自由和公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人文精神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16.
跨界民族因现代国家边界而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其边界意识与身份认同必然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通过研究西南边疆跨界民族的边界意识与身份认同发现,其边界意识具有模糊性,其民族认同也超越了国家认同,这将会对我们的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开展二十几年来,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90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和平年代,部分大学生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现象的影响下,他们的价值取向转向更多地关注于"牛奶和面包",而不是责任和祖国。一些人对待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态度歪曲,国防意识比较淡薄,国防教育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国防意识现状分析,探索加强"90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新途径,提出几点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和谐世界"理念是在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当今时代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扬"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和谐世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展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自信.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对少数民族国民教育和民族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教育和谐问题,以人为本,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民教育与宗教教育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成为民族教育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文学创作历程中,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姿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追求主流文化认可,民族作家努力成为民族生活代言人,表现了与汉族生活迥然相异的少数民族生活情景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现象;新时期以来,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促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作家深入思考文学的民族性,促使民族作家在文化层面将追求民族性与体现世界性结合起来,努力尝试作为人类灵魂的承担者,其创作体现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