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在不同光照处理条件下视网膜各层厚度及细胞密度,进而对其视觉系统发育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昆明小鼠视网膜的总厚度趋于变薄,棕色田鼠则相反;在有光情况下,棕色田鼠视网膜总厚度趋于变薄,昆明小鼠则相反;不同的光照处理条件下,两种鼠视网膜的外核层和内核层的核层均逐渐由厚变薄.研究结果提示,在视觉系统发育过程中,地上鼠和地下鼠的视网膜可对不同的光照条件产生适应性的结构变化,反映了二者进化史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棕色田鼠减数分裂及精细胞染色体数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棕色田鼠精母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特征性变化,特别对精细胞染色体构成及数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型和y型精细胞均显示了染色体数目的多态性(2n=24,25,26),可以认为这是造成棕色田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多态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棕色田鼠肾脏的显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观测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肾脏的形态和结构 ,探讨其构造与排泄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 ,皮质与髓质的厚度比为1.5 7∶1;皮质迷路内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的数量比为 1.86∶1;皮质中肾小体的分布密度浅表大于近髓 ;髓放线和髓质中细段分布较少 .上述结构特征表明 ,棕色田鼠肾的重吸收能力较弱 ,这与其生活环境和食性相适应 .  相似文献   

4.
对棕色田鼠和沼泽田鼠大脑中央视前区、终纹床核、杏仁核、大脑皮层、扣带回、海马、齿状回等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发现,雌雄沼泽田鼠终纹底核、杏仁核和中央视前区的差异,比棕色田鼠两性间更为显著,而棕色田鼠大脑皮层和海马显著大于沼泽田鼠.大脑皮层和海马是参与记忆痕迹的结构,且大脑皮层又与社会行为有关.因此,推测棕色田鼠和沼泽田鼠性二型的差异可能与两种田鼠的婚配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棕色田鼠的行为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在实验室条件下棕色田鼠的格斗行为以及通讯行为现象.棕色田鼠的格斗行为是一种有节制的争斗形式,表现出尖叫威胁、推拉、妥协、转身逃走等典型的行为模式,从不发生猛烈撕咬等致残性格斗.棕色田鼠的主要通讯方式是嗅觉通讯,视觉通讯在个体识别过程中作用很小,甚至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棕色田鼠的种群年龄结构和密度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757只棕色田鼠标本,以体重做指标,将棕色田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样方密度和年龄结构的相互关系,发现不同年份年亚成比越高,种群有增长的趋势,反之亦然;不同月份、不同样方,密度越高、亚成比越高.  相似文献   

7.
棕色田鼠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棕色田鼠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形成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繁殖和社群关系及生存环境的异质性.棕色田鼠聚集的基本单位为个体群,一个个体群为一个家族,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不同月份种群的聚集程度不同,表现出高密度、低聚集;低密度、高聚集.亚成体在4,5月份为聚集分布,成体在夏季为聚集分布,成体雌鼠在4,5月份为聚集分布,成体雄鼠5~6月份为聚集分布.引起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在不同月份聚集程度不同的原因是繁殖,10月份高聚集的主要原因是秋播引起鼠类的迁徙.  相似文献   

8.
棕色田鼠食性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人工室内饲养和野外实地观察的方法,对棕色田鼠的食性食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棕色田鼠啃食多种农作物和大部分田间杂草,约有 16 个科近 40 种.棕色田鼠日食量平均为 3184 g,对某种食物日食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日食量与体重呈正相关,且同一年龄组(除幼体组外)的雌性鼠比雄性鼠平均日食指数高  相似文献   

9.
豫西黄土塬农作区棕色田鼠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4月—1995年4月,作者在河南灵宝程村黄土塬农作区对棕色田鼠种群数量进行了逐月调查.结果表明,其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明显,表现为春季3,4月份数量高,夏季7,8月份数量低,而秋季10月份数量又高,然后又降低,呈典型的双峰型.这主要和鼠类的年龄结构、繁殖、气候因素及农事活动有关.在不同的季节,农田和果园的种群密度高低出现时期不同,农田内由于农作物的不同,样方密度也不同,这与食物条件有关,说明食物影响着棕色田鼠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实验采用标准双极肢导联(Ⅰ、Ⅱ、Ⅲ)和加压单极肢导联(aVR、aVL、aVF),对轻度麻醉的30只成体棕色田鼠进行了心电图测定,并对心电图各波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棕色田鼠的心律为窦性心律;QRS波平均心电轴为82°,它与T波不能完全分开,呈QRS-T波群,无S-T段.  相似文献   

11.
棕色田鼠精母细胞中联会复合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表面铺展法制备棕色田鼠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标本,经硝酸银染色作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减数分裂前期 I X 和 Y 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同常染色体有明显差异; X Y 染色体的配对起始于早粗线期,成熟于中粗线期,在晚粗线期先于常染色体解联会; X 染色体未配对区域自身折叠,形成发夹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低渗、滴片和硝酸银染色技术,对棕色田鼠的联会复合体和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轴的形成过程及其两者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联会复合体起始于偶线期,成熟于粗线期,于早双线期到中双线期解体;而中期Ⅰ染色体轴是在晚双线期才开始形成。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无任何轴性结构的时期。联会复合体与中期Ⅰ染色体轴是减数分裂染色体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的轴性结构。  相似文献   

13.
棕色田鼠第一对常染色体多态与染色体数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三种性别类型个体 (XY ,XX ,XO)的第一对常染色体多态与染色体数目之间关系 .发现第一对常染色体极不稳定 ,存在( 1 )M ,M (一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 ;( 2 )M ,T ,T (一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 ;( 3)T ,T ,T ,T(无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三种多态类型 .性别类型相同个体的染色体数目随第一对常染色体类型的不同发生有规律地变化 .认为罗伯逊断裂是引起棕色田鼠第一对常染色体多态及其染色体数目多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棕色田鼠下丘脑腹内侧核中NPY和PAM表达与能量供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哺乳期、非哺乳期以及禁食期雌性棕色田鼠下丘脑腹内侧核(hypothalamus ventromedial nucles,VMH)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其肽基甘氨酸α酰胺化酶(Peptidylglycine α-amidating monooxygenase,PAM)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NPY、PAM在下丘脑VMH等区域有分布,哺乳期以及禁食期雌鼠NPY在VMH的阳性颗粒均显著高于正常期雌鼠;禁食期雌鼠PAM的阳性颗粒显著高于正常期雌鼠.说明VMH区NPY对动物摄食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能量需求增加或能量供应不足时,激活下丘脑NPY能神经元,刺激食欲,增加摄食量,减少能量支出;在禁食状况下,NPY及NPY的限速酶PAM均出现高表达,以满足能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1990—1992年在豫西灵宝县程村乡、寺河乡用毒鼠磷、溴敌隆、敌鼠钠盐和甘氟四种药物进行田间、果园杀灭棕色田鼠试验.结果表明,溴敌隆、毒鼠磷均取得98%以上灭效.由于使用毒鼠磷成衣低、见效快,以毒鼠磷为基料配制成复方毒鼠磷,采用0.5%复方毒鼠磷毒饵进行大面积灭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雌性棕色田鼠在急性低氧处理下血象的变化,确定急性低氧对地下鼠的生理学作用,进而揭示地下鼠的血液系统对急性低氧的应答对策,在4 h急性低氧处理条件下,测定雌性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的血象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的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体积在急性低氧处理下表现不同,但红细胞数均不受急性低氧处理的影响;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间血红蛋白含量相近且不受急性低氧处理的影响,两种鼠间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差异极显著,与红细胞体积变小有关;棕色田鼠的血小板数量显著低于昆明小鼠.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鼠均通过减小红细胞体积,增加血小板数量的方式应对急性低氧,并且棕色田鼠对低氧的耐受能力强于昆明小鼠.  相似文献   

17.
用光镜观察并比较了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结构.结果表明,黑线仓鼠和棕色田鼠犁鼻器在位置和形态上相似,但这三种鼠犁鼻上皮、犁鼻管腔和犁鼻血管均有较明显的差异.黑线仓鼠和棕色田鼠副嗅球中嗅小球层和颗粒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对这两种结构的比较,说明犁鼻系统的结构差异与鼠类的生活环境和繁殖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8.
小鼠睾丸发育全过程中生精细胞的自发性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7组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的昆明种正常小鼠睾丸组织为材料,采用TDT原位末端标记法在其石蜡组织切片上进行凋亡细胞原位检测,探讨小鼠睾丸发育全过程中生精细胞的自发性凋亡规律.结果发现:小鼠生精细胞从生后开始就存在自发性凋亡现象,生后1~15 d,凋亡精原细胞数目不断增加;至生后第15天时达到峰值,且15 d起个别初级精母细胞也开始出现凋亡;至27 d时,极少数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出现凋亡;至30 d时凋亡细胞基本为精原细胞;而33 d时各类型生精细胞均存在凋亡现象;至36 d时凋亡细胞又重新集中于精原细胞,并延续于此后各期.上述结果表明:小鼠睾丸发育过程中凋亡细胞主要为精原细胞;自发性凋亡活跃期发生于生后1~33 d,与生精细胞的首次发育成熟过程同步.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TDI在小鼠睾丸及附睾中的代谢过程,对TDI进行体外代谢研究.应用HPLC测定TDI在小鼠睾丸及附睾中的线性范围、回收率及代谢常数.TDI在小鼠睾丸及附睾中的代谢均附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平均回收率大于96%.TDI在小鼠睾丸及附睾中代谢为有毒性的产物,为TDI的生殖毒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一整套组织化学方法,首次全面地揭示小白鼠睾丸组织曲细精管中各期生精细胞的结构及机能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