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台湾当局统独政策的国家认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认同观的视角看待台湾当局两岸统独政策是研究台湾政治发展和两岸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国家认同观下,蒋介石、蒋经国时期形成了"两岸统一"政策;在"台湾定位"国家认同观下,李登辉时期制定了"两岸分治"政策;在"台湾"国家认同观下,陈水扁时期推行了"台湾独立"政策;在走向"一个中国"国家认同观下,马英九时期确立了"两岸终极统一"政策.  相似文献   

2.
国家是"国家认同"的客体,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就是一个个封建王朝,而中国历史上的国家认同集中体现于王朝认同。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历经元、明、清三代,始终忠君爱国、勤政爱民、护土保疆,并见之于诗文创作,他们与中央王朝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思想情怀,希望国泰民安的政治抱负便是其诗文创作的主旋律,且有不少诗作还触及下层民众疾苦,闪耀着民本主义思想光芒,折射出强烈的国家归属感及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3.
(一)迁徙与文化的关系瑶族祖先原居中国江汉流域,后逐渐向东南亚诸国迁徙。泰国瑶族从何处迁来,何时迁入以及迁徙的路线,拙作《瑶族迁徙之路》一文中作了较洋细的分析,在此不赘述。泰国瑶族自称勉(mien),是中国  相似文献   

4.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全球化"去中心化"趋势对国家认同的解构,现代化社会转型对国家治理效能的消解等,都给现代国家的国家认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公民身份及文化认同以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平衡统一,加强国家自主性和开放性建设以提升国家的自主能力,提高国家制度建构与民主协商能力以实现国家有效治理,是现代国家建构国家认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应用人口社会学的统计分析方法 ,讨论了我国汉族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与少数民族妇女从边疆迁徙到内地省区之间的关系。从云南拉祜族和佤族妇女的婚姻迁徙人口统计数据中看到 ,某些汉族农村出生性别比升高后 ,逐渐突出的婚姻挤压问题引发了少数民族妇女的婚姻迁徙 ,并从而使得部分小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面临更大的婚姻挤压和其他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复杂现代性视域中阿富汗国家认同危机的治理是直面复杂现代性的出场及世界历史价值,运用治理思维重新平衡和排序阿富汗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及国家认同的内在价值秩序,进而诉求实现一个理性的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阿富汗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从拉祜族诸多民间传说中反映出游猎生产在拉祜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具有特殊的含义和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游猎生产不仅孕育了该民族共同体的产生 ,而且其印记深深打在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游猎中崛起的拉祜族 ,在经历漫长历史岁月演进后 ,由于生产环境的恶劣 ,不能再直接依赖于自然环境 ,最终归宿于农业。新中国的建立 ,新的社会制度不仅使拉祜族政治、经济、文化发生质的变迁和飞跃 ,而且也使拉祜族人的传统生产发生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创造,作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获得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特别是经历了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后,更加感觉到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延边朝鲜自治州民族团结历史和经验的可贵,需要专家学者从理论上总结和提高蒙古族、朝鲜族在民族区域自治历史进程中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实践经验,为解  相似文献   

9.
容美土司文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美学内容,是土家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风起云涌的社会面貌,而且在皇帝景从、王朝认同、“正朔”守望、美政向往以及对于土司制度的否定等方面表现了鲜明而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通过容美土司文学研究包括国家认同感在内的民族心理方面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民族国家如何整合内部各民族,并提供一种超越狭隘民族认同的社会团结纽带,这不仅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政治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理论课题。哈贝马斯以欧盟政治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所谓"宪法爱国主义"的政治理论。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国家已经是后民族主义时代的国家,故而,前现代色彩浓郁的民族认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基于一种自由民主国家政治实践基础上的政治文化将为现代国家提供一种社会团结的纽带,取代民族认同的地位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的过程 ,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 ,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 ,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由于边界调整与民族迁徙等原因,产生了跨境民族,从而产生了跨境民族的出入境活动。跨境民族与边疆稳定密切相关,处理不好,则边疆不稳。由于跨境民族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与分居两个以上国家的现实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不但使同一民族间的出入境活动非常频繁,也给国家出入境管理带来的严峻挑战。目前,国家未有专门的跨境民族出入境管理政策,在此尝试提出一些简单、粗略、不成熟的想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区分对文化国家的归属性认同和对政治国家的赞同性认同有助于我们明晰有关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困惑,也为当前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即国家认同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文化国家认同教育的维度,而是同时推进对政治国家的认同教育。以公民身份为制度与价值平台,在公民与国家认同之间建立起动态的逻辑关系,不同的认同基于公民身份这一制度与价值平台得以整合。教育作为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应明确两种类型国家认同的区别,通过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教育使学生具有一种能包容分歧与冲突的能力,从而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到一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泰国台语族群的族源神话是他们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和集体记忆,是对群体文化的认同与强调。在泰国,由于多种原因,台语族群的族源神话展示出区域性聚合的特征,但每个区域内不同群体的个性也依然以多种方式被保留下来。神话叙事既可以实现区域性的文化认同,亦具备多元包容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泰国学者差博·卡差·阿南达著的《泰国瑶人——过去、现在和未来》(中译本)2006年8月在中国民族出版社出版。作者大量使用其做田野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描绘了一幅泰国瑶人的生活画卷。本书是目前已出版的泰国瑶族研究专著中较为系统、全面、深入论述泰国瑶族社会与文化的专著,内容触及泰国瑶人的来源与迁徙、生态环境、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组织与政治、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等方面。译者为谢兆崇、罗宗志。定价:18元。泰国学者阿南达著的《泰国瑶人——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中国出版@毛乐燕  相似文献   

17.
近代国家有其特定的历史规定性。在一些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并不等同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英国近代国家的形成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都铎王朝的"政府革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9世纪政府革命,一直到工业革命完成后才最后建成.英国近代国家在各阶段的发展都有其具体原因,它的最终成熟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成熟在历史时间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泰国北部山地的勉瑶是从华南迁徙而来并和汉族发生过社会和文化互动的瑶族的一个亚族群。他们接受了某些汉文化因素,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族群边界。作为勉瑶男子正式入社仪式的“挂灯”活动使入社者达到勉瑶的族群认同,确认了父系亲属关系和祖孙关系,强化了父系──男性理念。  相似文献   

19.
以参与西藏红色旅游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情绪唤起与认同理论,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国家认同、政党认同的影响模型,分析并讨论了大学生政党认同及认同行为中“红色旅游—情绪唤起—认同—认同行为”的作用路径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西藏红色旅游情境下,积极意义的情绪唤起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历史认同、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并且历史认同的增强对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的增强也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在西藏红色旅游中,通过唤起历史记忆和激发情绪,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国家和政党的认同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认同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