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家庭是人类生活最基础、最主要的环境,也是文学思考生命、审视人性最为直接、透彻的视角。家庭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人类生活的诸多命题在这个直观的窗口里得到展示。明清时期出现的几部长篇家庭小说巨著对中国古代家庭文学及文化作了详致的记录,而其中对于"情"之主题的探讨尤为热衷:纷繁复杂的世俗人情、情欲与死亡的哲思命题以及男女间的至情至爱,"情"被丰富而多层次地予以解读,成为家庭小说描写中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晚明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牡丹亭》及其"至情论"的意义内涵入手,对儒家理论中"情"的意义变迁进行梳理。泰州学派因追求良知"自得"的圆融化境,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程朱理学"情"与"理"的紧张对立,客观上促成了一种浪漫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戏剧等艺术的面貌。《牡丹亭》即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典型写照,其中之"至情"即后来刘蕺山总结之"纯情",这表明了当时以泰州学派为主的儒家"化情归性"的思想倾向。因此此"即情即性"之至情具有某种超越性,它既不是唯情主义,也不是纵欲主义,而是和泰州派追求的仁与乐、道德和艺术高度统一的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庄子>内篇中,实际上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情".联系庄子的时代背景,追随庄子的哲思理路,可以澄清种种对庄子之"情"理解的偏见,对庄子之"情"作出全面而合理的阐释.其文中的"情"字既有"情况"义,又有"情感"义.而庄子的情感世界,包含有一般的情绪、感情("天情"),经过理解的本真之情("理情")和对世界整全、生命本体的情怀("至情")三个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的"至情观"在其戏剧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中展露无遗,然而"情"在汤显祖这里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情"的承认和赞美,二是"理"对"情"的引导和收束。前者是论"情"的起点,后者则是"情"的落脚点。因此汤显祖不仅是"情"的歌颂者,而且也是"情"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5.
茅坤作为明代著名散文批评家,其散文观体现了明中期散文观从理性到感性、从教化到人情化的过程.其中,对情与物之关系的阐释尤能显示他对古代散文学的独特贡献.无论是"万物之情,各有其至"的理论提出,还是<唐宋八大家文钞>的评点体验,或是其自身的创作实践,"情与物"的内在关联性皆是其散文观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悲剧主人公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殉情而死的曲折情感经历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加以实施并蕴藉着关爱"至情"的体认着浪漫主义特质的叙事表征.可以说,汤显祖以神奇笔触演绎的人鬼之恋、起死回生、神异梦幻的爱情故事不仅是对人生伤痛的一种自我安慰,更是对生命挚爱的某种执著求索,从而使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7.
从唐朝开始,杨贵妃故事就被赋予多种表现方式和主题,清初洪昇也借杨李故事表达了自身对"情"的理解。前人多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论述《长生殿》的主旨,但很多人忽略了"金钗钿盒"这一定情信物在故事中的作用。通过对它具体形象的考证,可以看出它在不同版本里拥有不同地位,进而可以得出《长生殿》以"情"为主的创作宗旨,因此"金钗钿盒"在文本结构和情感描述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进一步看,"金钗钿盒"的爱情也表现了洪昇本人独特的爱情观——建立在传统夫妻关系的基础上民主平等、尊重人性的"至情观",但在那个时代,这种理想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剧作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复生的浪漫爱情故事,对"至情"进行了热烈歌颂,体现了要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作品通过奇特的梦幻形式,塑造了杜丽娘这一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突出了"以情反理"的主题,成为几百年来为人称道的不朽剧作.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享受感恩的沐浴,如何有机的结合课题研究,有效挖掘家长资源拓展研究思路,丰富研究内容,固化幼儿感恩之情是我们研究的切入点,感恩从父母开始,继而感谢身边的人,进而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我们研究的方向,我们将充分调动家庭教育力量与家长,孩子共同用自己的言行诠释,"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相似文献   

10.
王彝诗学思想中的"节情说",既缘于适应明初文坛风尚之需要,更乃"北郭诗人"诗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原则。元末时期,"北郭诗人"坚持诗歌"缘情"本质的同时,已注意到"节情"的必要性。入明后,他们的诗学思想重心转移到"节情"上,但未能真正实现这一理想。于是,他们陷入了这样一种悖论:应当"缘情"时,他们却关注现实,去"节情";应当"节情"、干预现实时,他们却坚持"缘情"。结果是,他们的生命连同诗歌理想一同走向消歇。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悲剧主人公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殉情而死的曲折情感经历,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加以实施并蕴藉着关爱"至情",体认着浪漫主义特质的叙事表征。可以说,汤显祖以神奇笔触演绎的人鬼之恋、起死回生、神异梦幻的爱情故事不仅是对人生伤痛的一种自我安慰,更是对生命挚爱的某种执著求索,从而使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12.
桃李意象在古诗文中频频出现,"桃"李"最初的"结合"源于其生物属性,而"结合"之后,"桃李"意象得以形成并发生改变。桃李意象形成后,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衍生出不少意义:用来形容女子之美,用来表现时光易逝、人生失意的感伤,用作妖艳、低俗的象征,表达思乡之情,喻指优秀的学生,作为美好品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优秀散文家和诗词歌赋大家,每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李乐薇的空中楼阁"不养鸟而鸟语盈耳";黄河浪则把悠远的的思乡之情寄托于榕树中;李太自托激愤于梦中的天姥山等.凡此种种,无不有感于物而情溢于胸.  相似文献   

14.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是明清戏剧的重要题材。明初的相如文君戏虽有对私情的欣赏,但道德教化是其根本旨归;到明中叶以后,此戏则高举情之大纛,奏响了至情的强音;到清代,相如文君戏则寄予了作家的忠君报国梦,从而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回归思想历程。通过梳理明清相如文君戏中情与理的嬗变,其间作家个人的思想倾向、襟怀抱负与时代社会潮流的关系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5.
礼教是建立在性本哲学基础上的,强调以性统情,本质上是"存天理,灭人欲";与此相反,情教是建立在情本哲学基础上的,主张以情统性,性情一致,"以情度情"。冯梦龙的"情教"说是对晚明清初尊情思潮的继承,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批判。但他也认识到尊情思潮走入极端后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并致力于消除它。这正是冯梦龙的情教说于时代转捩处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堪察加的火山与热泉、丰富的动植物以及未受工业污染的自然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行探险爱好者。在俄语中,"堪察加"是"极遥远之地"的意思。在俄罗斯帝国时代,"堪察加"这个词令人闻之色变,甚至比西伯利亚流放地更加可怕。那些被罚到教室后排座位去的调皮学生常常被谑称为"堪察加人"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诗歌中,最为宋词所欣赏的,是以《长恨歌》《琵琶引》等为代表的感伤诗,其次则是那些描写闲适优裕生活的篇章。可以说,"感伤情调""闲适生活"是白居易诗歌给予宋词最宝贵的财富。《琵琶引》中的贬谪之情、登临之感以及营造的萧索意境、塑造的"江州司马"意象等都对宋词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庄子《齐物论》篇从世人"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与物相刃相靡"的入世状态出发,探讨出现此类情形的原因是人们在争夺是非彼此,而实际上并不存在评判是非的"真宰",所以不如"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莫若以明",从宏观上讲,"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主张派遣是非,泯灭彼我,"道通为一",进而达于"齐万物"的状态。庄子所谓"齐物"之"物"是指世间的所有事物,包括人以及人们关于事物的诸种理解(所谓"物论")。  相似文献   

19.
先秦道家思想中"规律之道"内涵丰富,老子从"反者道之动"、"道法自然"作为"规律"作了系统、详尽的阐述。文子继承了老子"道"作为规律的思想,"道者,物之所道也",提出把道看作宇宙万物所遵循的根本规律,道也具有自身的规律,即为"反"。庄子将老子的外在规律之道转化,认为规律之道主要是存在于万物中使万物成为万物的原理。三者对"规律之道"的论述,既一脉相承,又有所突破,共同丰富和完善"道"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人文一般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现象。古拉丁文意指人性、教养,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人文"是同"天文"并举的,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间世事、习俗人情、礼乐教化等,现代"人文"则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现象。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为目的的教育。它除了求"真"以外,更注重求"善"、求"美",发展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普遍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更有利于人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因此,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