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青海贵德盆地阿密岗剖面高分辨率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该剖面极性年代约为3.75~1.77 Ma.结合剖面沉积岩相组合和地层接触关系等特征,把贵德盆地3.75~1.77 Ma的构造环境演化过程大致分为3.75~2.58 Ma的强烈隆升期、2.58~2.48 Ma的相对稳定期,2.48~2.12 Ma的小幅度隆升期和2.12~1.77 Ma的又一次相对稳定期4个阶段.平均磁偏角研究显示贵德盆地2.58 Ma以来发生了一次明显的顺时针旋转变形作用,这与盆地沉积环境指示的高原在此阶段强烈隆升的结论相一致,二者都是3.6 Ma以来青藏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吐鲁番-哈密盆地中新生代热历史: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吐鲁番-哈密盆地中部连木沁剖面和南北山前带的9个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发现,7个侏罗系样品的中心年龄皆小于地层沉积年龄,而2个白垩系样品的中心年龄则大于或等于地层沉积年龄,表明侏罗系样品经历过退火或部分退火,而白垩系样品则未退火.进一步的热模拟研究表明,在晚白垩世120~100Ma,吐哈盆地发生构造抬升,地层快速冷却剥露,岩层在新生代二次埋藏加热,至10~8Ma又再次剥露.  相似文献   

3.
利用对铁氧化物矿物灵敏的漫反射光谱法,对临夏盆地的黑林顶剖面(古地磁年代为11.8~5.0Ma)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赤铁矿含量在8.6 Ma以前相对较高,在8.6 Ma以后骤然降低并稳定在一低值范围;针铁矿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赤铁矿/针铁矿的变化则与赤铁矿的变化趋势一致;赤铁矿、针铁矿含量及其比值在该剖面的变化特征主要反映了8.6 Ma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加剧,可能与青藏高原在该时期的剧烈隆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孢粉分析为主,结合ω(CaCO3),c(Cl-)和粒度指标,建立了临夏盆地早更新世的环境演化序列.临夏盆地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大致经历了干(2.50~1.91 Ma)-湿(1.91~1.80 Ma)-干(1.80~1.76 Ma)三个阶段,其中在1.89~1.87 Ma期间云杉孢粉含量占绝对主导地位(77.8%~89.4%),是临夏盆地早更新世气候最湿润期.通过将孢粉资料同北大西洋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和南海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对比以及孢粉波谱分析发现,1.95 Ma前后是临夏盆地气候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气候变化主要受热带季风控制,之后受高纬冰盖变化的驱动.根据前人相关研究结果推测,青藏高原在早更新世的强烈隆升可能是造成这一气候转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湖相地层孢粉分析的结果表明,临夏盆地在1.95MaB.P.前后发生过一次重要的气候转型事件。在此之前,南海热带季风信号在地层记录中存在较强的表现,在此之后热带季风信号减弱而高纬冰盖信号加强。CaCO3指标的周期分析同样表明,在1.95MaBP前后确实出现了气候的主导周期转型,在此之前,气候变化周期以类岁差的25kyr周期为主,而在此之后,以类倾角的38kyr周期为主。发生在临夏盆地1.95MaBP的这次气候转型事件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在当时隆升到一个可以改变周围地区大气环流的临界高度,如果以青藏高原在2.6MaB.P.- 0.6MaB.P.的平均抬升速率推算,这一临界高度可能在2500m左右。  相似文献   

6.
天水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与西秦岭二重要构造带交汇处,该盆地充填的新生代沉积序列记录着该区构造变形历史,因此研究该盆地沉积记录对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事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天水盆地古近纪砾石层砂质透镜体中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获得样品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为24.8士1.5 Ma.结合前人的工作,厘定该套古近纪地层最顶部地层年龄为22~24.8 Ma,并确定天水盆地古近纪沉积物源区在24.8 Ma左右发生了构造冷却事件,推断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在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已传递到青藏高原的最东北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辽西-冀北地区的凌源、承德、滦平和义县一北票地区相关层位的LA—ICP—MS的锆石U—Pb测年,结合前人的测年数据,得出了以下认识:在凌源地区,张家口组与义县组之间是角度不整合,张家口组火山岩的年龄范围在133-130Ma之间(7个样品),义县组火山岩的年龄范围在126—120Ma之间(11个样品);在承德的骆驼山地区,土城子组与张家口组火山岩之间是角度不整合.在该地区张家口组下部测得的年龄是124Ma(1个样品),并结合前人的测年结果,显示了该地区张家口组的下部年龄在124—129Ma之间;在滦平盆地,中-晚中生代最大的沉积间断的底界年龄被大店子组顶部的玄武安山岩限定在130Ma左右(2个样品);在辽西义县-北票地区,前人测得占义县组厚度约3/4厚度的义县组尖山沟层(砖城子层)及以上层位的时间范围在126—120Ma之间,义县组底部层位的年龄是132Ma.同时在辽西-冀北地区,测得土城子组的上限年龄在136Ma左右(2个样品).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并结合辽西-冀北各个地区的地质特征,反映了在辽西-冀北地区,在土城子组形成之后(136Ma以后)到126Ma左右期间,有一次波及范围极广的构造事件,形成了区域性的角度不整合,并且该角度不整合的下限年龄在不同地区是有区别的;该角度不整合的主体形成时间在132—130Ma到126Ma之间.该角度不整合之上、之下层位中的构造特点、生物组合均有明显的区别,这暗示了该角度不整合也是该地区中生代主要的构造转换界面.  相似文献   

8.
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陕西神木邱家鄢地区存在一古河流阶地,根据该阶地上覆晚第三系红粘土推测该阶地为晚第三纪形成的。对该阶地上覆地层进行调查表明,该区晚第三纪红粘土之下存在约53米的风成砂层和河流相砂层。对红粘土和粉砂层进行古地磁测年样品的采集和测试。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底部的年代约在6.8 Ma左右,而红粘土与粉砂层之间的界限在6.27 Ma。根据深度-年代之间的关系,推算得出底部粉砂层的沉积速率比上部红粘土的沉积速率要快10倍以上,结合区域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历史的研究,邱家鄢剖面在(6.8-6.27)Ma之间快速沉积粉砂层的来源可能是中游黄河的河漫滩,指示了山陕峡谷段南北流向的古黄河可能在中新世晚期的6.8 Ma以前已经在该区出现。  相似文献   

9.
第四纪中晚期以来临汾盆地中发育了五级冲湖积台地或阶地。地貌沉积阶段性发育的特点反映出临汾古湖在这一时期曾经历过多次收缩的变化。根据上覆冲湖积台地或阶地的最老黄土古土壤序列,我们发现在S8的早期(年龄0.75MaBP),S5的早期(年龄0.50MaBP)和S1的早期(年龄0.13MaBP),盆地中发生了三次大幅度的湖退;在L1SS开始发育时(年龄52kaBP),汾河发生了一次强烈下切,形成了T2阶地。从影响湖盆变化的因素分析,构造抬升是导致三次大幅度湖退的根本原因;气候变化是T2阶地的致因。  相似文献   

10.
平衡剖面反映的柴西新生代变形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为一中新生代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盆内中新生代地层发育很好地记录了印度一欧亚板块自约55Ma以来碰撞传到高原北缘的地质事件.在最新的高精度磁性地层绝对年代控制下,通过盆内西部五条北东-南西向地震大剖面,用平衡剖面方法恢复了新生代以来盆地因两大板块碰撞而引起的地壳收敛缩短量.结果显示:在宏观上柴西地区存在两个相对快速收缩期:早始新世-渐新世和晚中新世或上新世-现今(E_(1+2)末-N_1,43.80~22.00Ma和N~2_2或N_2~3-现今,8.20或2.65~0Ma)和两个相对较弱收缩期:中生代末-早始新世和渐新世-晚中新世(M_z-E_(1+2)初期,65.00~43.80Ma和N_1末-N~2_2,22.00~2.65Ma)以及两个主要的断裂活动期次,早期路乐河组末-下干柴沟组上段时期(E_(1+2)-E_3~2)和晚期上油砂山组至今(N~2_2-Q).在微观上,盆地内部受自身断裂活动的控制,发育了独特的形态.表明在印欧板块碰撞高原隆升的早期,柴西地区就开始变形响应,随后盆地在整个新生代发展过程中,都处于板块碰撞高原隆升的大环境影响下而发生整体的变形缩短,同时自身的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微观形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的二叠系及其与三叠系界线的划分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在该区长期工作的基础上,参考前人地层划分成果及当地使用习惯,利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古地磁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三地区的二叠系进行了综合划分与对比。结果将新疆北部二叠系分别称下、中、上统,与中国南方及国际标准的3个统对应;中二叠统对应于瓜德鲁普统,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290~265 Ma),中、上二叠统界线在中二叠统塔尔郎组上部,上二叠统与三叠系界线在上二叠统锅底坑组内;中二叠统分布于准噶尔盆地中南部、吐哈盆地北部和三塘湖盆地南部。结论建议将大龙口、锅底坑、塔尔郎沟、照壁山剖面和跃进沟剖面分别作为北疆地区二叠系—三叠系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12.
泥河弯盆地井儿洼剖面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泥河湾盆地井儿洼剖面古地磁测年结果全部为正向极性 ,剖面顶面下 3.0 8m处白垩质粘土层铀系不平衡法测年结果为 (50 6 0 0± 6 70 0 )aBP ,据此确定其磁性地层学时代为布容正向极性时 .剖面底部未出露B/M界限 ,说明地层时代晚于 78万aBP .依据磁性地层学特征 ,井儿洼剖面可与虎头梁剖面对比 ,并能与红崖南沟、大道坡、郝家台等剖面的上部或顶部对比 ,属泥河湾组Ⅲ段 .井儿洼、虎头梁剖面下部的石膏沉积晚于红崖、铺路等剖面下部的石膏沉积 ,它们分属不同的石膏沉积旋回 .井儿洼剖面出露的湖相地层记录了古湖的消亡过程 ,是研究泥河湾古湖晚期历史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3.
韦忠良  张宏  柳小明  张晔卿 《自然科学进展》2008,18(5):2008523-2008530
张家口组的建组剖面在张家口地区.通过对张家口地区典型剖面上4个样品的测年,结果表明张家口地区张家口组火山岩的年龄范围为(143.0±3.7)-(136.1±1.4)Ma左右,跨越了滦平地区张家口组和土城子组的年龄范围之和.在冀北的滦平、赤城等地区,张家口组与土城子组之间为整合接触至过渡关系.暗示上述地区张家口组和土城子组是相同构造背景下的产物,并且在西部(张家口地区)火山作用开始的时间较早(在143Ma左右)、持续的时间较长(143—136Ma左右),而在东部(滦平地区)火山作用开始的时间较晚,主要作用的时间在135—136Ma左右.对承德、平泉地区的“张家口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隆起中新生代构造抬升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技术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隆起抬升期次及演化过程.对渭北隆起不同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表明,渭北地区主要经历了3期主要抬升过程,主要发生在146~ 125 Ma,107~83.8 Ma和40 ~ 27.3 Ma.结合前人对该地区原型盆地、构造变形特征等研究成果认为,早白垩世末之前渭北隆起应为大型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整体以沉降沉积为主,此时尚未隆起;渭北隆起的形成和演化可分为晚白垩世整体抬升阶段和始新世~渐新世以来的断块翘倾两大阶段.晚白垩世渭北地区整体抬升主要受控于秦岭造山带中晚燕山期的抬升过程;始新世-渐新世以来的断块敲倾作用阶段,与秦岭造山带始新世以来的快速隆升,以及渭河盆地新生代的快速断陷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淄博盆地位于鲁西隆起上,文章采自淄博盆地中侏罗系砂岩样品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范围为162~2603 Ma,反映了淄博盆地物质源区的复杂性.此时期,淄博盆地的物质来源主要为鲁东地块,其次为鲁西隆起,碎屑锆石年龄为250~162 Ma;锫石年龄392~269 Ma在鲁西隆起和鲁东地块均未发现相应的年龄,...  相似文献   

16.
燕辽裂谷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北部,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碰撞拼合之后的陆内伸展、中元古代Nuna超大陆裂解和全球大气海洋增氧等重大地质事件,但燕辽裂谷盆地中元古代古地理与构造演化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对该盆地蓟县地区下马岭组标准剖面开展了沉积学与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取了下马岭组地层沉积特征与碎屑锆石的U-Pb年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下马岭组石英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范围为3 270~1 806 Ma,且展示2 530 Ma和1 880 Ma两个显著峰值,表明下马岭组碎屑岩地层主要由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晚期的碎屑物组成,而且这两个显著的年龄峰分别对应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和古元古代两期重大地质事件。此外,另有少量~2 750 Ma和3 200 Ma的碎屑锆石,分别对应两期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岩浆事件。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显示下马岭组沉积于伸展背景。该文结合蓟县系和其下伏长城系沉积组合与盆地古地理分析,提出燕辽裂谷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1)碰撞后伸展转换阶段(1.85~1.60 Ga...  相似文献   

17.
熬油沟蛇绿岩是北祁连造山带西段最具代表性的蛇绿岩残片之一。运用SHRIMPⅡ锆石U-Pb法, 对北祁连造山带西段的熬油沟和二只哈拉达坂两地出露的细粒辉长岩和粒玄岩进行了精确同位素测年。采自熬油沟剖面的细粒辉长岩样品 206Pb/238U年龄数据分布在一个很小的范围(490~508 Ma), 其加权平均年龄为501±4 Ma (MSWD=1.09); 采自二只哈拉剖面的粒玄岩样品年龄值稍小, 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95±4 Ma (MSWD=0.98)。结合详细的野外调查、矿物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认为熬油沟?二只哈拉达坂蛇绿岩构造破坏严重, 其中基性岩浆岩代表早?中寒武世的北祁连洋壳。与新元古界朱龙关群碳酸盐岩和砂泥岩整合产出 的玄武岩不能作为蛇绿岩的喷出岩系列, 而有可能是震旦纪的大陆溢流玄武岩, 代表新元古代全球Rodinia大陆裂解的岩浆产物。  相似文献   

18.
玻质碎屑岩是岩浆水下喷发的直接证据,对火山岩喷发环境的确定至关重要。以准噶尔盆地东部白碱沟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地层发育的玻质碎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实测、薄片鉴定、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锆石U-Pb定年、烃源岩测试等手段对玻质碎屑岩的岩石学、年代学特征以及泥岩夹层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碱沟地区的玻质碎屑岩可分为流纹质和玄武质2种,这为五彩湾和白碱沟地区火山岩水下喷发环境的确定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玻质碎屑岩形成于333. 8±4. 6 Ma,属于早石炭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在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均有发育,水下喷发环境很可能从早石炭世晚期(333. 8±4. 6 Ma)开始一直延续至晚石炭世(300. 4±1. 3 Ma)。长时间的水下喷发一方面使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提高;另一方面有机质热演化释放的有机酸使火山岩储层产生次生溶蚀孔,从而在巴塔玛依内山组内部与烃源岩接触的火山岩中形成有利的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19.
始新世-渐新世是古近纪气候变化中最显著的时期.通过对西宁盆地42.5~26.0 Ma沉积物颜色指标的详细分析,发现颜色参数L*,a*,b*曲线明显以32.8 Ma为界分为上下两段.其中:L*值在下段(42.5~32.8 Ma)波动剧烈并呈缓慢降低趋势,至32.8 Ma左右大幅度降低,此后(32.8~26.0 Ma)波动变小、稍有回升;a*,b*值则与L*值的变化趋势相反,在下段(42.5~32.8 Ma)呈逐渐增大趋势,剧烈波动,在32.8 Ma左右时突然大幅度升高.至上段波动变小.结合西宁盆地孢粉、有机质及CaCO3质量分数变化的特征分析,该区域在32.8 Ma时可能发生大幅度的降温事件(对应于海洋记录所揭示的Oi-1事件),此事件之前气候干旱程度相对较弱、氧化作用逐渐增强、气候波动剧烈.在Oi-1事件之后大陆性干旱程度增强、氧化强烈、气候波动幅度较小.这是在该区高分辨率获得Oi-1事件前后气候变化的记录.它对始新世-渐新世全球气候变冷背景下陆地系统响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拉拉铁氧化物-铜-金-铀矿床成矿时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学者对拉拉铁氧化物-铜-金-铀矿床(IOCG)成矿时代研究认识尚存争议.运用Isoplot软件对矿区黄铁矿、黄铜矿放射性成因的异常铅同位素数据进行处理,得到Pb-Pb等时线年龄为954Ma,与辉钼矿Re-Os年龄928~1005Ma一致,这一年龄与矿床地质事实吻合,代表矿床形成时代,且说明铜、钼、铀为同一期矿化.结合同位素年龄资料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认为:1700Ma左右河口群火山岩喷发沉积形成矿源层;1200Ma左右河口群地层伴随东川运动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磁铁矿和磷灰石;900~1000Ma伴随着Rodinia泛大陆拼贴事件,康滇地区发生晋宁运动,在变质热液作用下发生铜钼铀矿化;850Ma左右伴随着Rodinia泛大陆裂解事件,矿区地幔柱成因辉长岩浆上涌带来的巨大热量促使成矿元素进一步的活化、迁移、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